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支线航空运输是民航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际间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加,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民用航空运输领域增长最快的市场。本文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进行了运量预测。
关键词:支线飞机;市场需求;GM(n,1)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9-56-02
一、支线飞机定义及发展历史
目前关于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定义有如下四类:1、机型界定:中国民航总局将使用70座以下涡桨飞机和50座以下各类飞机的航班运输定义为支线运输;2、航线距离界定(美国):主要飞行800公里以下航线的航空公司确定为支线航空公司;3、航线网络界定(欧洲):除枢纽与枢纽之间以及大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航空运输之外的航空运输均为支线运输:4、航线运量界定(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航线距离小于800公里、年旅客运输量小于20万人次的航线市场为支线市场[1]。国际上主要依据航线采用的飞机大小以及航线长度来区分干线和支线,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数据统计和分析也基本按照这一原则来进行。通常认为,连接不同枢纽机场的航线,一般航距远,客流量大,被称为“干线”;而由枢纽机场向周围中小城市辐射的航线,航距短,客流量小,座级在30~90座之间,被称为“支线”。 90~120座的大型支线飞机也经常用于“点对点”航线(网状航线)。
支线飞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代支线飞机: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放松航空管制法》是支线飞机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支线飞机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代。如F-27、An-24/Y-7等。
第二代支线飞机:20世纪80年代,由于支线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第一代”支线机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制造厂商开始按照支线航空特殊要求着手研制开发新型号,最快捷的办法是在已有型号基础上进行改进改型,这些飞机就被称为第二代支线飞机。如肖特360、F-50、CN-235、EMB120、DHC7/DASH8、ATR42、Do228等。
第三代支线飞机: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战略眼光的飞机厂商开始完全按照支线航空的特殊要求开发“全新”的支线飞机,如CRJ200/700/900 、An148 、 ERJ135/140/145/170/190等,在研制的型號有C系列、ARJ21-700、RRJ、MRJ等。90年代后,先进的航空运输网络逐步发展、完善,并由美国、欧洲迅速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扩展。支线航线的不断延伸,要求支线飞机向着快速、较远程的方向发展。已逐渐呈现了系列化、喷气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掀起了以涡扇发动机为动力的喷气式支线机开发热潮,技术上也更加先进成熟。
二、支线飞机的分类
支线飞机按发动机类型可以划分为涡桨支线飞机和涡扇支线飞机。
涡桨支线飞机拥有低油耗、低营运成本、环保性、更好的机场适应性和航线适应性等特点,为经营支线的航运公司所青睐,更加适合中短途航线。但其缺点是速度较低,噪音稍大。
涡扇支线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速度均优于涡桨飞机,其高舒适度、低噪音等优点也为广大乘客所欢迎,但其耗油量较大,对环境污染较大。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涡扇支线飞机的研制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营运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其发展超过了涡桨飞机。
支线飞机市场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针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进行运量预测并把握其变化趋势,是支线航空运输市场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其从根本上决定了支线客机的需求量。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运量预测结果对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前者可以据此把握市场动态发展趋势,从而指导飞机型号的研制和现有机型的销售,后者可以据此对未来飞机需求量、设备与装置等方面的安排进行规划。
三、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本文支线航空运输市场需求预测的目标是对我国民航支线机场吞吐总量进行预测,整体把握我国支线航空运输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机场吞吐量属于灰色系统范畴,其影响因素部分是已知的,部分是未知的,而且一些支线机场吞吐量波动较大,以及没有较为完整的相关航空运量统计资料,本文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进行运量预测。灰色系统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它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系统工程学科,主要解决一些包含未知因素的特殊领域的问题,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作预测用的GM模型一般为GM(n,1)模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实际中应用最多的是GM(1,1)模型,模型如下:
根据《2008-2027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未来20 年中国民航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2008-2027 年间中国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均增长率为8.3%,预测期末将达到1.4 万亿人公里。预计2008-2027 年间,中国需要补充各型民用客机3815 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822 架,支线客机993 架。到2027 年末,中国航空公司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4250 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3238 架,100座以下的支线客机1012 架。
参考文献:
[1]胡华清.中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J].中国民用航空,2003,(05):55-58.
[2]2009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R].中国民用航空局,2010,(02).
[3]刘思峰,党耀国,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程晓蕾,女,江苏南京人,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支线飞机;市场需求;GM(n,1)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9-56-02
一、支线飞机定义及发展历史
目前关于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定义有如下四类:1、机型界定:中国民航总局将使用70座以下涡桨飞机和50座以下各类飞机的航班运输定义为支线运输;2、航线距离界定(美国):主要飞行800公里以下航线的航空公司确定为支线航空公司;3、航线网络界定(欧洲):除枢纽与枢纽之间以及大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航空运输之外的航空运输均为支线运输:4、航线运量界定(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航线距离小于800公里、年旅客运输量小于20万人次的航线市场为支线市场[1]。国际上主要依据航线采用的飞机大小以及航线长度来区分干线和支线,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数据统计和分析也基本按照这一原则来进行。通常认为,连接不同枢纽机场的航线,一般航距远,客流量大,被称为“干线”;而由枢纽机场向周围中小城市辐射的航线,航距短,客流量小,座级在30~90座之间,被称为“支线”。 90~120座的大型支线飞机也经常用于“点对点”航线(网状航线)。
支线飞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代支线飞机: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放松航空管制法》是支线飞机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支线飞机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代。如F-27、An-24/Y-7等。
第二代支线飞机:20世纪80年代,由于支线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第一代”支线机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制造厂商开始按照支线航空特殊要求着手研制开发新型号,最快捷的办法是在已有型号基础上进行改进改型,这些飞机就被称为第二代支线飞机。如肖特360、F-50、CN-235、EMB120、DHC7/DASH8、ATR42、Do228等。
第三代支线飞机: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战略眼光的飞机厂商开始完全按照支线航空的特殊要求开发“全新”的支线飞机,如CRJ200/700/900 、An148 、 ERJ135/140/145/170/190等,在研制的型號有C系列、ARJ21-700、RRJ、MRJ等。90年代后,先进的航空运输网络逐步发展、完善,并由美国、欧洲迅速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扩展。支线航线的不断延伸,要求支线飞机向着快速、较远程的方向发展。已逐渐呈现了系列化、喷气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掀起了以涡扇发动机为动力的喷气式支线机开发热潮,技术上也更加先进成熟。
二、支线飞机的分类
支线飞机按发动机类型可以划分为涡桨支线飞机和涡扇支线飞机。
涡桨支线飞机拥有低油耗、低营运成本、环保性、更好的机场适应性和航线适应性等特点,为经营支线的航运公司所青睐,更加适合中短途航线。但其缺点是速度较低,噪音稍大。
涡扇支线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速度均优于涡桨飞机,其高舒适度、低噪音等优点也为广大乘客所欢迎,但其耗油量较大,对环境污染较大。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涡扇支线飞机的研制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营运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其发展超过了涡桨飞机。
支线飞机市场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针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进行运量预测并把握其变化趋势,是支线航空运输市场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其从根本上决定了支线客机的需求量。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运量预测结果对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前者可以据此把握市场动态发展趋势,从而指导飞机型号的研制和现有机型的销售,后者可以据此对未来飞机需求量、设备与装置等方面的安排进行规划。
三、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本文支线航空运输市场需求预测的目标是对我国民航支线机场吞吐总量进行预测,整体把握我国支线航空运输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机场吞吐量属于灰色系统范畴,其影响因素部分是已知的,部分是未知的,而且一些支线机场吞吐量波动较大,以及没有较为完整的相关航空运量统计资料,本文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进行运量预测。灰色系统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它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系统工程学科,主要解决一些包含未知因素的特殊领域的问题,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作预测用的GM模型一般为GM(n,1)模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实际中应用最多的是GM(1,1)模型,模型如下:
根据《2008-2027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未来20 年中国民航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2008-2027 年间中国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均增长率为8.3%,预测期末将达到1.4 万亿人公里。预计2008-2027 年间,中国需要补充各型民用客机3815 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822 架,支线客机993 架。到2027 年末,中国航空公司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4250 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3238 架,100座以下的支线客机1012 架。
参考文献:
[1]胡华清.中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J].中国民用航空,2003,(05):55-58.
[2]2009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R].中国民用航空局,2010,(02).
[3]刘思峰,党耀国,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程晓蕾,女,江苏南京人,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