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林冲的命运纠结在一起,有性格对照的艺术考虑。新发现的史料记述了历史人物林冲性格"恣横凶暴",《水浒传》的残存描述与之一致。罗贯中改塑了原型人物的性格,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罗贯中删去了史进在东平府的活动,重点写在华阴县的活动,与对史、鲁、杨故事的安排与总体思想倾向密切相关。有内证表明名马和排兵布阵的描写为罗贯中手笔。罗贯中的贡献还表现在人物数量的扩大和诗词、隐语的创作上。征辽部分非明代人所加,有内证表明初创者为宋末人,罗贯中作了加工再创作,成为《水浒传》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