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月光描写进行了分析和鉴赏。一样的月光,诗人用不同的笔触描摹,抒发出别样的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月光
一、白居易其人其事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间,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白居易》是由唐宣宗李忱所创作。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和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诗中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唐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叛军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诗人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本文将赏析其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二、《琵琶行》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深情的月光
秋风萧瑟,深夜送客,多么凄凉,情何以堪。作者只说“别时茫茫江浸月”,把无限的别情寄于无边的月光。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与失落感。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如醉的月光
作者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先是直接描写,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听者已经如痴如醉,飘然世外,音乐魅力尽显。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冷清的月光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时过境迁琵琶女飘零沦落。随着她年长色衰,贵族子弟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真是水冷月寒心更寒。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总之,本诗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利,思维形象,比喻贴切,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一样的月光,在诗人笔下显出别样的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月光
一、白居易其人其事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间,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白居易》是由唐宣宗李忱所创作。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和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诗中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唐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叛军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诗人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本文将赏析其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二、《琵琶行》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深情的月光
秋风萧瑟,深夜送客,多么凄凉,情何以堪。作者只说“别时茫茫江浸月”,把无限的别情寄于无边的月光。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与失落感。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如醉的月光
作者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先是直接描写,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听者已经如痴如醉,飘然世外,音乐魅力尽显。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冷清的月光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时过境迁琵琶女飘零沦落。随着她年长色衰,贵族子弟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真是水冷月寒心更寒。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总之,本诗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利,思维形象,比喻贴切,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一样的月光,在诗人笔下显出别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