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引导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在他看来,“导”比“教”更为重要。我们说,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才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教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要适时启发诱导。
  
  一、在对话中激发兴趣
  
  对话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对话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在表演中启发探索
  
  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让语文课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表演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学生在表演中,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而且他们可以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可以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在表演中,还可以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互动,使课堂出现和谐的、热烈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三、在想象中加深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我于是做了一个有心人,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表现欲的有机结合。在教《黄鹤楼送别》这课时,在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面这一段时。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早已跃跃欲试,我于是相机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想象李白和孟浩然的分别场面,学生兴趣很浓,畅所欲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在点拨中求得发展
  
  如何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中领悟,从中获取,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对话的“精”。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点子上。窦桂梅老师执教《村居》一课时,以“村居”为抓手,按照文字、文学、文化的台阶,通过抓“吴音”、“溪”、“媚”、“醉”、“卧”等字词,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读出蕴涵在文本背后的意义来。二是要注重超越文本。窦桂梅老师在《村居》的教学中,在“带”着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居”领会到作者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向往的同时,窦桂梅老师并不就此而结束授课,而是又一次再现另外一首同是辛弃疾写的《破阵子》,让学生再次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明白了作者是居危思安,通过两首诗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醉”里虽然是一样,但想的不一样,普天下的安居乐业才是作者的向往,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语言诱导,有如导游引路,只有相机行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在课堂驾驭中轻车熟路,启发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人生顿悟。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这样使教与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我有一个比我年长的朋友。他叫旭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他相遇。我们坐在一片青绿色的嫩草上面,肩倚着肩,谈天说地。他给我讲了一段很温暖的回忆,是他曾经与他母亲之间的故事。  他告诉我,他与家人不常交流。他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分子,认为他从小就应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所以,当时旭子认为母亲并不怎么爱他。  有一天,他觉得他已经长大了,大到可以离家远游,从苏州到阿勒泰,骑车旅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