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本地化视阈下“翻译”与“再创作”——以《英雄联盟》英雄称号汉译为例

来源 :海外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当前大火的游戏《英雄联盟》中的英雄称号为例,对游戏文本中的“翻译”与“再创作”进行比较,同时探讨游戏本地化过程中,翻译应当遵循的标准。从商业目的来看,“再创作”可以提升游戏的盈利能力。但是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再创作”无法正确传递源语文本想要表达的内容,美感有余而表达不足。因此,游戏文本在本地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应在以利润为导向,进行“再创作”,和以原则为导向,坚持对源语文本的尊重中做出取舍。
其他文献
本文从高职学生手机翻译App的使用现状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手机翻译App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影响,总结了如何发挥手机翻译App的优势,使其为日后的英语翻译教学服务。
在长治市提起二贤庄,就如同在西天取经的途中提到花果山,在乱世纷纭的江湖提到水泊梁山,甚至是在金庸描写的武侠世界里提到桃花岛、大理国、武当山——因为这些如雷贯耳的地名都是英雄曾经驻足和出没的地方.二贤庄的这个英雄,其来头一点也不逊色于千百年来任意一个耳熟能详的大英雄,无论是在神话传说中还是在历史现实中.
期刊
如今,许多中文电视台开始提供同传服务,中国的口译学界也越来越多地进行对电视同传的研究。在此背景下,该研究选择了三个中文电视台的同传译员对2016年第三场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口译产出为研究语料,研究源语中的语速与信息密度两项认知处理变量和译员的同传产出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表格、柱状图、电脑生成的趋势线等方式把数据予以呈现,并基于吉尔(Gile)的同传精力分配模型(Effort Model)对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经过分析后发现,语速与错译频率呈正相关,与增译频率则呈负相关;信息密度与省译频率呈正相关。
来自汉水流域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英语习得上表现出“局限语码”特征,即可以理解结构简单、需要依赖背景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具体到词汇识记上则表现为词汇识记速度慢、词汇量增幅小;英语词汇碎片化、抽象化特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如何帮助他们去碎片化,系统化识记英语词汇?框架图标法为其系统识记词汇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既可以根据真实场景构建语义框架,也可以通过扩展加联想的方式将教材词汇统摄于某一框架之下,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实用的词汇识记策略。
鲁迅短篇小说国内外译者众多,威廉·莱尔译本以美国视角和对鲁迅作品中对于人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洞见为西方读者所熟知,杨宪益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其与夫人中西合璧,译文忠实可信,隽永自然。该文主要从异化的视角通过对两种译本分析,令人意外的是美国人莱尔《狂人日记》部分译文异化程度竟略高于杨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鲁迅作品的异质性,与鲁迅本人的“洋气”的翻译主张契合;莱译通过美国口语的运用也拉近了鲁迅与西方读者的距离,以异化为主,同时兼顾译入语读者的审美预设,这种翻译策略对于中国文化的外译,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准确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的生命线。而对于政论文特色词汇翻译而言,准确性不单指包括语义内涵的等值传递和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等在内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从多个维度使译语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读后效应的契合。因此,该文对政论文的特色词汇进行归类,并提出从信息效度等值、感召功能等效、文化场域契合等角度多维构建政论文特色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以期为政论文翻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主要针对淘宝京剧人偶娃娃的网页本地化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从文本类型、文本功能、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该淘宝网页文本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方面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本地化翻译策略,为本地化翻译研究与实践进行初步的探索。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除了通过出版物(如文学及影视类作品)在海外发行传播、文创产品在海外出口以及海外文艺演出活动等方式外,政府、企事业单位承接的国际来华访问活动,更是文化“走出去”不可忽视的重要媒介。本文在新生态主义翻译观指导下,从口译生态环境各要素出发,结合其特点对口译活动中文化特色词汇进行恰当处理,以期通过对相关文化词汇的外译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及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正能量外宣。
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指翻译文学作品经读者的反复阅读,批评家和专家学者的长期研究,最终被接受并确认为具有天才性和独创性的经典作品的这一过程和方式。翻译大师许渊冲在七十余载翻译实践中硕果累累,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法译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岁月的遴选、沉淀与检验,许渊冲的许多中国古诗英译作品被世人视为翻译文学的经典。该文通过数据统计的方法对许氏汉诗英译作品的出版情况、再版情况、重印情况进行分析,从市场的需求方面体现其作品在大众读者中的接受程度;学术界和翻译文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学术权威和批评家的评论,以及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译者从曾经的“隐形人”走到台前,成为翻译研究者研究的方向。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人的译者也会超越其语言性,担当一定的社会化角色,在翻译过程中承担着“非译”之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电影和新闻作为传播媒介的两大主体,其中的译者形象和翻译行为出现不同的呈现方式,译者角色的社会化现象也开始引起译界的关注。译者位于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和中间人,其主体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对于主观能动性以及延伸出来的社会化行为,译者要用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