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认识过程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着枯燥乏味,讲空话、套话,学生不爱学、不爱听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本文试图阐述如何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认识过程;思想政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10)05-0066-03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塑造人类灵魂的基础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处于特别的地位。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我们不仅要塑造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还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康发展的年轻一代。所以,思想政治课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教学作风,对学生的能动性和反作用重视不够,造成学生不喜欢、不重视思想政治课。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从而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思想政治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生认识心理过程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阐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遵循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根据认识过程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学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做学生的认识工作,做学生的认识工作要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来进行。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过程,主要包括注意、感知、思维和记忆。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对于让学生识理、服理、思理、用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应于人的认识过程,教学要在注意、感知、思维、想象、记忆诸方面主动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
  1.吸引注意,促进感知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一定的限定性。在空间上,人在任何时候都有万千的注意对象,但能够注意到的只是其中极个别的事物;在时间上,人对事物注意的时间有长短,有些注意可以持续几十年,而有些注意只存在于一瞬间。根据“注意”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的是“吸引的注意”。因为学生对事物的注意是具有限定性的,他们完全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对象处于无注意的抑制状态,且随时都可能分散转移注意,保持一种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注意。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吸引的注意”,其次才是培养学生“自觉的注意”。当然,“吸引的注意”不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使“吸引的注意”转化为今后“自觉的注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关注、有兴趣,才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感知。感知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有了感知,人才能思维、记忆。学生的世界万象纷呈,能够被感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感知和注意密切联系。能够被学生感知的,是被学生无意或有意注意到的;而能够被学生注意的,也是感知在发挥作用。注意和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所以,吸引注意、促进感知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在教学过程中,吸引注意、促进感知有如下方法。
  (1)以学生关心的问题吸引注意。凡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都是能够吸引其注意的问题。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对问题的分析也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引导的方向。因此,只要在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教学之间寻找到联系的桥梁,能够“借题发挥”,就能吸引注意,促进感知,特别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吸引其注意。因为对于学生困惑的问题,学生不仅会关心,而且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以教师独特的见解吸引注意。学生希望了解教师的见解,佩服有见解的教师。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求教师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教师的见解不一定都正确,但有见解才会有活力,有见解才会促进感知和思维。
  (3)以可比性的经历吸引注意。以别人的经历、教师自身的经历、学生熟悉的人的经历来叙事说理,学生感兴趣、听得进,且易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感,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于学生而言常常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学生更有了解教师的愿望。现身说法要注意不要带有自夸的倾向,也不要把自身的经历变成老生常谈,要把握好“度”。
  (4)以社会中的新现象吸引注意。改革开放年代,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学生对于新出现的东西都有一种新奇感,尤其是对于发生在身边、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新现象特别关注。以此为抓手,吸引注意、促进感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注意是人认识过程的开端,它不仅对感知,也对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具有动力作用。反过来,感知、思维、记忆对注意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前面列举的吸引注意的方法,换一个角度看,也是运用唤醒记忆、激发感知和思维来引起注意的方法。由此可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的说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灵活运用。
  2.激活思维,“授人以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思维的过程和程序是否正确和深入;二是思维品质的差异。思维品质需要训练和培养。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人脑根据已知事物加工改造而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思维和想象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人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以思维和想象为代表的。
  思想政治课要引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并成为需要,除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让学生在引起注意之后,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思想政治课“我说你听”的教学作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比较重视感知和记忆,照本宣科地讲大道理多,给学生启发、思考、回味、想象的空间少;下意识地夸大记忆的功能,用强制的办法迫使学生记忆等,而在感知和记忆中间最重要的思维和想象则被弱化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理,更要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当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
  (1)激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自答或让学生回答,这种方法使学生缺乏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锻炼。激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能够使教学更具说服力,而关键是教师能够提出引出“问题”的问题。如对某个观点、结论或故事提出质疑,但又引而不发,让学生进行思考。我曾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著名的医生,名叫史怀哲,他小时候有一次与同伴到山上去抓鸟,其实他并不想去,但又怕同伴嘲笑,所以还是去了。大伙爬上小山,只听见大树上群鸟齐唱,同伴们兴奋地拿出弹弓,正打算射鸟。这时,教堂的钟声远远传来,和鸟语汇成一曲似来自天堂的音乐。史怀哲感动不已。突然,他跳起来,驱散了鸟群,在同伴的一阵惊愕中,独自跑回了家。据此,请大家说说,你怎样理解史怀哲的举动,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许多学生都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但也有学生提出了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还有的学生提到了自律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激发学生联想更多的问题。激发学生联想更多的问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说理并不一定都要自己说,让学生把教师想说的东西说出来,甚至把教师没有想到的也说出来,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激发学生联想更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要多鼓励和肯定;要及时对学生联想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梳理,教师自身也要参与到联想活动中去。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只是有的比较主动、有的比较腼腆和克制,只要引导得当,同学们都会积极地参与联想活动。
  (3)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重点不在于“说”,而在于“用”,在于学生能够运用“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理是为了用理,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从说理向用理过渡的最后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研究课题,教师阶段性地进行检查和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课题研究;以对期末考核进行改革,改变过去用试卷检验学生记忆能力的方式,代之以为期几个星期的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成果打分。课题要来自现实生活,要求学生不要讲套话、空话、漂亮话,要实事求是。这样,学生会主动寻找资料,主动进行深度思考,主动发挥想象力和挖掘记忆中有用的知识。
  
  三、小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素养。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可以变通的。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才能改变思想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局面,让“理”深入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寇彧,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会,1998.4
  [3]赵承福.学生心理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 颖)
其他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和学科的目标迈进,大学图书馆如何整合内部技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资源助力“双一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详细分析了影响图书馆助
广东省最近出台的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把了解广东菜系、品鉴和制作粤菜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学习中。新闻一出,质疑声接踵而至。笔者以为,让“烹饪进课堂”是好事,没必要习惯性质疑。这样的课堂,只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最起码的生活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其次,这也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寻根教育”,只有具备基本常识,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才更有现实土壤。
【关键词】 生物教学;有效;教学方案;探究式  教学;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66—0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
Wayne Wanta是现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三代传人,本文针对美国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对Wanta教授进行采访。在访谈中,W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