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中国影迷纷纷表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快”。全因中国电影界磐石般的存在,似乎在爆棚的市场面前失掉了冷静,乃至本性。导演圈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陈凯歌,展开了《搜索》,告别旧文言,向现实浮华靠拢。反观靠着“磨嘴皮子”上位的屌丝代言人冯小刚,却拉着刘震云干起了《温故1942》的买卖。
然而这等角色互换的背后,硬说沦落或上升,都是外界扣的大帽子,一切不过是中国导演自身成长的一桩显征—无论从深及浅,还是由浅入深,面对中国观众的成长与壮大,他们做出了“应激反应”。效果虽不尽完美,却在努力为中国电影的未来迈着至关重要的步子。
大导演干起商业片买卖
中国大导演转型之所以引来非议,主要是大伙儿接受不了大师“弯腰”。坊间有议,李安搞了出《卧虎藏龙》,入了好莱坞的眼,于是痴迷于“申奥”的中国影人,弄一出《英雄》,搞一幕《无极》,无非就是贩卖扭曲过后的“中国式舞蹈奇观”,博一场浅淡的西洋镜眼缘。若说此等分析冤枉了大导演们,倒也不尽然。但影迷们只看到了,让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第五代,放下了扬名立万的资本,却没有看到他们拾起来的。
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敌人是什么?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的山寨跟风电影虽碍眼,其危害指数却远不敌从各个途径涌入国内的欧美电影。
从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燃起国人热情开始,中国电影就开始丧失为数不多的银幕份额。加入WTO之后,每年的进口影片多达50部,已让影人自危,今年年初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即“中美电影协议”),则进一步将中国电影置于草木皆兵的危险时刻。就在几个月前,就有《泰坦尼克号3D》同《超级战舰》瓜分掉4月底档期,将抱团发力的《杀生》《黄金大劫案》《匹夫》阵容打得落花流水。
上述例证绝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中国电影要赢得这场来势汹汹的侵袭,除避免本土影片质量上的硬伤外,剔除掉中国电影类型条件上的劣势,才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认可度是有的,新老影人中不乏会讲故事、善用镜头语言的优良分子,但是在类型模式上,中国电影却没有好莱坞电影的优良基因。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也曾靠着“5元低票价”引发过国人观影热潮,中国电影却少有将人带进电影院的向心力。为何《泰坦尼克号》能在1997年和2012年两次借助中国人民完成电影业绩奇迹,理由其实是一样的,卡梅隆的豪华巨片提供了中国电影所稀缺的主流类型电影。
面对外来的洪水猛兽,国人自有“堵”或“泄”两条路。“堵”即收紧配额数,增加“国产保护月”这类护短行径。然而马来西亚电影因堵成灾,反向造成国产电影贫瘠的例证是血淋淋的。相对的,韩国电影则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对好莱坞电影全面开放的同时,国内影人大举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优势,通过提供本土类型片满足观众需求。
年轻导演 “逼宫”大导演
如果说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还都靠着“墙外开花墙内香”来获取认知度,那么新一代的年轻导演则一早就认识到“市场王道”,有着自觉敏锐的商业意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金依萌的《非常完美》,乌尔善的《刀见笑》、杨树鹏的《我的唐朝兄弟》,都显现出新人导演们在类型与风格间的良好掌控力。
他们这种自发的认识,最早也是受困于市场的“不得已”。正如陆川所说—你必须先喂饱观众,才能喂饱你的荷包。在资本为大的电影圈中,若资本无法正循环,说什么引导观众也是枉然。
这就是为何一向拍片自我的姜文,也在《太阳照常升起后》整出了《让子弹飞》。剖开解读性不谈,影片表层的段子集锦的确让中国观众达到了无尿点快感。而一向走小众路线的贾樟柯,亦捣腾着属于他的第一部商业片《在清朝》。
大导演稳住商业片质量底线
虽然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部跌破观众的期待值,但张艺谋的这次视觉化转型的确带起了新一轮中国武侠风,并且在票房上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录—尤其是开创新纪元的《英雄》,在2002年创造2.5亿的票房,成为中国首部票房破亿的电影。这样的资本正循环,都是现下资本驱动型的电影市场最需要的。
于是《无极》跟进,《夜宴》开席,一个放下之乎者也的身段,另一个丢开京痞耍嘴的绝招,无非是应和着时下观众对于此种电影类型的热切回应。他们还在其中善用自己的声名,调配港台甚至日韩明星,扩大影片的受众群,真正地开发了大华语电影的影响力。在略显泡沫的乱世华语电影的影响力。在略显泡沫的乱世中,他们未必拍出的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却稳住了商业类型片的质量底线,并开发了一度贫瘠的中国电影星势力。暑期档、贺岁档,因为有了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的存在,才渐显雏形。
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回归平淡的情与性,陈凯歌的《梅兰芳》再回挚爱的戏剧人生,乃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的广告轰炸外,奉上《唐山大地震》和《温故1942》。当业界迷惑于《孤岛惊魂》的恐怖片乱象时,大导演们已在适应性转型后,摸索寻找着艺术表达与商业责任间的平衡点。
转型≠堕落,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好莱坞电影大举东渐,本土大导演一方面自是一力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也谨记“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开始扩展中国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影响一:形成中国式大片营销模式
张艺谋转型开拓了中国式大片营销模式,中国电影可以操控高额资本、大型场式,中国电影可以操控高额资本、大型场面,并能够在前期、首映、后期等诸多阶段完成一条龙式的推广行动。冯小刚在拓展完冯氏喜剧的地域极限(《非诚勿扰》的北海道风光和无处不在的广告,将冯氏小品的利益发挥最大化)后,又通过《集结号》填补了中国战争片的空白,并在《唐山大地震》中再一次锤炼了中国电影制作团队与韩国特效团队之间的默契度。
影响二:国片海外销售价值上升
除内部制作水平的提高之外,中国电影在海外销售的价值,也随着类型的主流化而得以上升。吴宇森放下擅长的枪战动作片,倒腾了《赤壁》上下部,在国内引来笑声、骂声一片,却实实在在为中国引入一整套好莱坞制片系统,功在千秋。而其简化的故事则是因一早制定下北美上映计划,考虑到海外观众的理解度。利弊之间,却比得海外电影节上中国影人的云衫鬓影更有推广龙图腾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电影正在以更加国际化的姿态伫立于世界舞台之上,而并非曾经西方世界窥探第三世界文化的小切口。
然而这等角色互换的背后,硬说沦落或上升,都是外界扣的大帽子,一切不过是中国导演自身成长的一桩显征—无论从深及浅,还是由浅入深,面对中国观众的成长与壮大,他们做出了“应激反应”。效果虽不尽完美,却在努力为中国电影的未来迈着至关重要的步子。
大导演干起商业片买卖
中国大导演转型之所以引来非议,主要是大伙儿接受不了大师“弯腰”。坊间有议,李安搞了出《卧虎藏龙》,入了好莱坞的眼,于是痴迷于“申奥”的中国影人,弄一出《英雄》,搞一幕《无极》,无非就是贩卖扭曲过后的“中国式舞蹈奇观”,博一场浅淡的西洋镜眼缘。若说此等分析冤枉了大导演们,倒也不尽然。但影迷们只看到了,让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第五代,放下了扬名立万的资本,却没有看到他们拾起来的。
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敌人是什么?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的山寨跟风电影虽碍眼,其危害指数却远不敌从各个途径涌入国内的欧美电影。
从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燃起国人热情开始,中国电影就开始丧失为数不多的银幕份额。加入WTO之后,每年的进口影片多达50部,已让影人自危,今年年初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即“中美电影协议”),则进一步将中国电影置于草木皆兵的危险时刻。就在几个月前,就有《泰坦尼克号3D》同《超级战舰》瓜分掉4月底档期,将抱团发力的《杀生》《黄金大劫案》《匹夫》阵容打得落花流水。
上述例证绝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中国电影要赢得这场来势汹汹的侵袭,除避免本土影片质量上的硬伤外,剔除掉中国电影类型条件上的劣势,才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认可度是有的,新老影人中不乏会讲故事、善用镜头语言的优良分子,但是在类型模式上,中国电影却没有好莱坞电影的优良基因。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也曾靠着“5元低票价”引发过国人观影热潮,中国电影却少有将人带进电影院的向心力。为何《泰坦尼克号》能在1997年和2012年两次借助中国人民完成电影业绩奇迹,理由其实是一样的,卡梅隆的豪华巨片提供了中国电影所稀缺的主流类型电影。
面对外来的洪水猛兽,国人自有“堵”或“泄”两条路。“堵”即收紧配额数,增加“国产保护月”这类护短行径。然而马来西亚电影因堵成灾,反向造成国产电影贫瘠的例证是血淋淋的。相对的,韩国电影则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对好莱坞电影全面开放的同时,国内影人大举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优势,通过提供本土类型片满足观众需求。
年轻导演 “逼宫”大导演
如果说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还都靠着“墙外开花墙内香”来获取认知度,那么新一代的年轻导演则一早就认识到“市场王道”,有着自觉敏锐的商业意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金依萌的《非常完美》,乌尔善的《刀见笑》、杨树鹏的《我的唐朝兄弟》,都显现出新人导演们在类型与风格间的良好掌控力。
他们这种自发的认识,最早也是受困于市场的“不得已”。正如陆川所说—你必须先喂饱观众,才能喂饱你的荷包。在资本为大的电影圈中,若资本无法正循环,说什么引导观众也是枉然。
这就是为何一向拍片自我的姜文,也在《太阳照常升起后》整出了《让子弹飞》。剖开解读性不谈,影片表层的段子集锦的确让中国观众达到了无尿点快感。而一向走小众路线的贾樟柯,亦捣腾着属于他的第一部商业片《在清朝》。
大导演稳住商业片质量底线
虽然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部跌破观众的期待值,但张艺谋的这次视觉化转型的确带起了新一轮中国武侠风,并且在票房上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录—尤其是开创新纪元的《英雄》,在2002年创造2.5亿的票房,成为中国首部票房破亿的电影。这样的资本正循环,都是现下资本驱动型的电影市场最需要的。
于是《无极》跟进,《夜宴》开席,一个放下之乎者也的身段,另一个丢开京痞耍嘴的绝招,无非是应和着时下观众对于此种电影类型的热切回应。他们还在其中善用自己的声名,调配港台甚至日韩明星,扩大影片的受众群,真正地开发了大华语电影的影响力。在略显泡沫的乱世华语电影的影响力。在略显泡沫的乱世中,他们未必拍出的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却稳住了商业类型片的质量底线,并开发了一度贫瘠的中国电影星势力。暑期档、贺岁档,因为有了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的存在,才渐显雏形。
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回归平淡的情与性,陈凯歌的《梅兰芳》再回挚爱的戏剧人生,乃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的广告轰炸外,奉上《唐山大地震》和《温故1942》。当业界迷惑于《孤岛惊魂》的恐怖片乱象时,大导演们已在适应性转型后,摸索寻找着艺术表达与商业责任间的平衡点。
转型≠堕落,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好莱坞电影大举东渐,本土大导演一方面自是一力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也谨记“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开始扩展中国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影响一:形成中国式大片营销模式
张艺谋转型开拓了中国式大片营销模式,中国电影可以操控高额资本、大型场式,中国电影可以操控高额资本、大型场面,并能够在前期、首映、后期等诸多阶段完成一条龙式的推广行动。冯小刚在拓展完冯氏喜剧的地域极限(《非诚勿扰》的北海道风光和无处不在的广告,将冯氏小品的利益发挥最大化)后,又通过《集结号》填补了中国战争片的空白,并在《唐山大地震》中再一次锤炼了中国电影制作团队与韩国特效团队之间的默契度。
影响二:国片海外销售价值上升
除内部制作水平的提高之外,中国电影在海外销售的价值,也随着类型的主流化而得以上升。吴宇森放下擅长的枪战动作片,倒腾了《赤壁》上下部,在国内引来笑声、骂声一片,却实实在在为中国引入一整套好莱坞制片系统,功在千秋。而其简化的故事则是因一早制定下北美上映计划,考虑到海外观众的理解度。利弊之间,却比得海外电影节上中国影人的云衫鬓影更有推广龙图腾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电影正在以更加国际化的姿态伫立于世界舞台之上,而并非曾经西方世界窥探第三世界文化的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