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花似锦,姹紫嫣红。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隆重开幕,参展的2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设计出具有低碳环保、造型独特、文化多样、雄伟壮丽的各种场馆,以展示参展者的先进理念、文化特色和建筑水平。而作为本届世博会东道主的中国,是怎样设计出“东方之冠”这一个堪称经典之作的国家馆的呢?今年3月8
日,“东方之冠”设计师何镜堂院士来到浙江科技馆,向人们破解其中的奥秘。
早在2007年4月25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特别邀请,希望他们为中国馆设计出一个能够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方案。邀请函一发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高级设计师何镜堂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师便踊跃赶往上海,参加国家馆设计方案的竞赛。
主持过浙大新校区等大型工程设计
提起何镜堂院士,在主持“东方之冠”设计工作以前,一般人也许对他有些陌生。但在建筑设计界他早已闻名遐迩,国内有许多大型建筑均出自他之手。这位从岭南走出来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先后为全国100多所院校搞过规划和设计。他在主持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的整体规划和主楼的设计工作中,把江南水乡特色和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的海纳百川的校风、现代教育的理念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1938年4月,何镜堂降生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一个小镇上。何镜堂在上中学时期就对当地的一些新老建筑很感兴趣,课余时间经常去穿街道钻胡同,然后将一些房屋和街道画下来。当他真正明白了歌德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语意后,他又在写作文时加了一句:“建筑是立体的史诗。”那时他心中崇拜的偶像就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并萌发了长大后当个建筑设计师的理想。
1956年夏天他考进了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经过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后,首批考进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师从岭南建筑的创始人夏昌世教授,继续攻读建筑设计专业。夏教授年事已高,经验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何镜堂。何镜堂在夏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南海大会堂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4年后何镜堂获得了建筑设计硕士学位,并留校当了两年讲师。
何镜堂的妻子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73年在湖北建筑设计院工作了6年多时间的何镜堂终于调到北京,进入国家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建筑的名城。何镜堂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研究的眼光,仔细观摩,从中吸取营养,开阔视野,增长学识。1980年北京首次举行建筑设计竞赛,何镜堂夫妇积极参赛,在众多参赛者中一举夺得了二等奖。
迎来事业和人生的春天
1983年5月在北京工作了10年的何镜堂夫妇应邀调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在建筑学院一边任教一边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深圳科学馆集会议、展览、培训等功能于一身,是深圳对外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当时像这样有影响的大工程并不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参赛的建筑设计师很多。何镜堂和妻子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经过20多天的日夜激战,设计出一个以八角形为主体,集现代化多功能于一身的《深圳科学馆建筑方案》。经专家学者评选,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由何镜堂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建设方采用。同时,这一设计方案还分别获得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建筑设计二等奖。
初战告捷,局面打开,新的设计项目接踵而至。1985年,何镜堂与莫伯治共同主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从一动笔他们就树立创新意识,全力设计一座既弘扬岭南历史文化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建筑物。由雕塑家潘鹤设计的浮雕和门前石虎,真可谓“天作之合”。博物馆开馆时,这一造型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无论是权威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对这一巧夺天工的设计啧啧称赞。这项工程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结合岭南特色,既传递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巧妙地把传统与创新融合起来,分别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创作奖等奖项。
接着,何镜堂在广州设计了一座高48层,属于超高层的中国市长大厦。到目前为止,何镜堂院士分别主持了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9·18纪念馆、大都会广场、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和摔跤馆,还有重庆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10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40多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铜奖或三等奖多项。2001年还获得全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有很多项目的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何镜堂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成功,他的人生和事业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披挂上阵设计“东方之冠”
名声在外的何镜堂人生已很圆满,照理说年迈七旬的他应该静下来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即便参加也是坐在评委席打打分就行了。可这位白发苍苍的建筑设计大师却又一次披挂上阵,勇敢地去参加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设计的新挑战,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为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深知世博会的场馆设计历来是世博会的重头戏。每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希望通过建筑来展示当时文化与科技的最高成果,并希望这种永久性建筑能够最终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西雅图的太空针塔,一个又一个传世建筑为世博会主办国赢得了无数荣耀与自豪。这一次是世博会有史以来首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举行,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们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为祖国设计出一个真正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国家馆。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从上海乘飞机赶回广东后,已经是傍晚时分。何镜堂顾不上休息一会,就将他领导的20多名设计人员召集起来开了一个“诸葛亮会”。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设计方针,然后根据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要求,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家馆初步方案,让评审组挑选。虽然当时团队人员的心理压力很大,但大家心里还是很高兴参与这样有意义的高端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先从哪里下手?考虑再三,他提出:“国家馆的设计首先要体现中国元素,但哪些元素才能真正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用什么建筑形式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呢?”何镜堂想到了故宫、国画、汉字、陶瓷、园林、京剧、青铜器、黄河长江等许多中国的元素,在架构着他心中的“国家馆”模样。根据他的设计思路和分工安排,将2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设计师分成3个组,在几天时间内拿出3个初步方案:一是“东方之冠”,二是“江南园林”,三是“万事如意”。
“东方之冠”被何镜堂确定为第一方案,这是他从中国古建筑常用的 “斗拱”构件中受到启发得出的最初设想。斗拱除了在受力结构上起到承受出挑屋檐重量的作用外,还有显示建筑等级高低的功能,特别是在视觉效果上实现了建筑物深远壮观的美学印象。当然仅有一个斗拱的造型并不完美,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屋顶面积有6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用什么办法解决庞大体量建筑容易产生压抑感的问题呢?同时,作为世博会东道国的标志性建筑,必须具有传达力量感和权威感的特质。何镜堂与设计团队的倪阳等设计师们大胆借鉴了夏商周时期的鼎器文化的概念,采用了以斗拱为架构、以鼎器为外形,以九宫格为屋顶的整体结构,最终让中国馆横空升起,呈现华冠高崇之势,因此取名为“东方之冠”。
不料,当何镜堂与他的团队人员满怀期待将“东方之冠”等3个设计方案送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参加初选时,他们的3个方案名落孙山,连前20名都没有进去。一向稳重的何镜堂也有些焦急了,赶紧与助手们查找问题:原来当时送去参赛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中,在国家馆的四周增设了钢绳水帘,目的是想表达中国文化中朦胧美的意境,但这样的设计效果让评委看到的仿佛是一个从头到脚包着纱巾的少女,无法看清美丽的真容。此外按规定海选时每个方案只送一张照片给评委,同样是“朦胧美”,无法展示出“东方之冠”的真实效果。万幸的是后来评委们对初选出的前20名方案都不满意,干脆将所有的参赛方案重新复审了一遍。正是这次复审让“东方之冠”脱颖而出,入选8个“入围方案”。随后评审组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进行了最后一轮评审,通过投票表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和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并列第一。
2007年9月,“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通过评审组严格评审,并最终成为竞赛方案第一名。在这期间,上海市和部级领导参加的讨论会就召开了20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过3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造型。
“东方之冠”方案中标后,何镜堂和他的设计团队又根据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将原方案中在国家馆的四周增设的钢绳水帘去掉,并吸收了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长处,进行更科学、更具体、更认真的方案细化工作。红色是中国人心目中一种庄重喜庆的颜色,天安门、中南海、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许多古建筑的外墙就是用红色的,所以何镜堂想给中国馆做一件“中国红”外衣。难题是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好,搞不好就会有飘起来的感觉。在何镜堂以前设计的众多建筑中,一般极少用红色,即便有也是搞点缀用,要用“中国红”作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还是第一次。为了让国家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请来专门研究色彩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作指导,经过多次研讨和对比试验,最终让国家馆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红衣服”。
新落成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红色的国家馆“东方之冠”高63米,是中国馆的核心;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它们都紧紧围着国家馆,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情况。中国馆正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展馆可以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
日,“东方之冠”设计师何镜堂院士来到浙江科技馆,向人们破解其中的奥秘。
早在2007年4月25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特别邀请,希望他们为中国馆设计出一个能够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方案。邀请函一发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高级设计师何镜堂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师便踊跃赶往上海,参加国家馆设计方案的竞赛。
主持过浙大新校区等大型工程设计
提起何镜堂院士,在主持“东方之冠”设计工作以前,一般人也许对他有些陌生。但在建筑设计界他早已闻名遐迩,国内有许多大型建筑均出自他之手。这位从岭南走出来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先后为全国100多所院校搞过规划和设计。他在主持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的整体规划和主楼的设计工作中,把江南水乡特色和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的海纳百川的校风、现代教育的理念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1938年4月,何镜堂降生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一个小镇上。何镜堂在上中学时期就对当地的一些新老建筑很感兴趣,课余时间经常去穿街道钻胡同,然后将一些房屋和街道画下来。当他真正明白了歌德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语意后,他又在写作文时加了一句:“建筑是立体的史诗。”那时他心中崇拜的偶像就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并萌发了长大后当个建筑设计师的理想。
1956年夏天他考进了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经过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后,首批考进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师从岭南建筑的创始人夏昌世教授,继续攻读建筑设计专业。夏教授年事已高,经验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何镜堂。何镜堂在夏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南海大会堂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4年后何镜堂获得了建筑设计硕士学位,并留校当了两年讲师。
何镜堂的妻子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73年在湖北建筑设计院工作了6年多时间的何镜堂终于调到北京,进入国家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建筑的名城。何镜堂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研究的眼光,仔细观摩,从中吸取营养,开阔视野,增长学识。1980年北京首次举行建筑设计竞赛,何镜堂夫妇积极参赛,在众多参赛者中一举夺得了二等奖。
迎来事业和人生的春天
1983年5月在北京工作了10年的何镜堂夫妇应邀调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在建筑学院一边任教一边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深圳科学馆集会议、展览、培训等功能于一身,是深圳对外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当时像这样有影响的大工程并不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参赛的建筑设计师很多。何镜堂和妻子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经过20多天的日夜激战,设计出一个以八角形为主体,集现代化多功能于一身的《深圳科学馆建筑方案》。经专家学者评选,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由何镜堂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建设方采用。同时,这一设计方案还分别获得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建筑设计二等奖。
初战告捷,局面打开,新的设计项目接踵而至。1985年,何镜堂与莫伯治共同主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从一动笔他们就树立创新意识,全力设计一座既弘扬岭南历史文化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建筑物。由雕塑家潘鹤设计的浮雕和门前石虎,真可谓“天作之合”。博物馆开馆时,这一造型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无论是权威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对这一巧夺天工的设计啧啧称赞。这项工程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结合岭南特色,既传递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巧妙地把传统与创新融合起来,分别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创作奖等奖项。
接着,何镜堂在广州设计了一座高48层,属于超高层的中国市长大厦。到目前为止,何镜堂院士分别主持了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9·18纪念馆、大都会广场、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和摔跤馆,还有重庆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10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40多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铜奖或三等奖多项。2001年还获得全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有很多项目的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何镜堂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成功,他的人生和事业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披挂上阵设计“东方之冠”
名声在外的何镜堂人生已很圆满,照理说年迈七旬的他应该静下来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即便参加也是坐在评委席打打分就行了。可这位白发苍苍的建筑设计大师却又一次披挂上阵,勇敢地去参加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设计的新挑战,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为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深知世博会的场馆设计历来是世博会的重头戏。每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希望通过建筑来展示当时文化与科技的最高成果,并希望这种永久性建筑能够最终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西雅图的太空针塔,一个又一个传世建筑为世博会主办国赢得了无数荣耀与自豪。这一次是世博会有史以来首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举行,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们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为祖国设计出一个真正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国家馆。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从上海乘飞机赶回广东后,已经是傍晚时分。何镜堂顾不上休息一会,就将他领导的20多名设计人员召集起来开了一个“诸葛亮会”。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设计方针,然后根据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要求,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家馆初步方案,让评审组挑选。虽然当时团队人员的心理压力很大,但大家心里还是很高兴参与这样有意义的高端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先从哪里下手?考虑再三,他提出:“国家馆的设计首先要体现中国元素,但哪些元素才能真正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用什么建筑形式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呢?”何镜堂想到了故宫、国画、汉字、陶瓷、园林、京剧、青铜器、黄河长江等许多中国的元素,在架构着他心中的“国家馆”模样。根据他的设计思路和分工安排,将2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设计师分成3个组,在几天时间内拿出3个初步方案:一是“东方之冠”,二是“江南园林”,三是“万事如意”。
“东方之冠”被何镜堂确定为第一方案,这是他从中国古建筑常用的 “斗拱”构件中受到启发得出的最初设想。斗拱除了在受力结构上起到承受出挑屋檐重量的作用外,还有显示建筑等级高低的功能,特别是在视觉效果上实现了建筑物深远壮观的美学印象。当然仅有一个斗拱的造型并不完美,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屋顶面积有6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用什么办法解决庞大体量建筑容易产生压抑感的问题呢?同时,作为世博会东道国的标志性建筑,必须具有传达力量感和权威感的特质。何镜堂与设计团队的倪阳等设计师们大胆借鉴了夏商周时期的鼎器文化的概念,采用了以斗拱为架构、以鼎器为外形,以九宫格为屋顶的整体结构,最终让中国馆横空升起,呈现华冠高崇之势,因此取名为“东方之冠”。
不料,当何镜堂与他的团队人员满怀期待将“东方之冠”等3个设计方案送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参加初选时,他们的3个方案名落孙山,连前20名都没有进去。一向稳重的何镜堂也有些焦急了,赶紧与助手们查找问题:原来当时送去参赛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中,在国家馆的四周增设了钢绳水帘,目的是想表达中国文化中朦胧美的意境,但这样的设计效果让评委看到的仿佛是一个从头到脚包着纱巾的少女,无法看清美丽的真容。此外按规定海选时每个方案只送一张照片给评委,同样是“朦胧美”,无法展示出“东方之冠”的真实效果。万幸的是后来评委们对初选出的前20名方案都不满意,干脆将所有的参赛方案重新复审了一遍。正是这次复审让“东方之冠”脱颖而出,入选8个“入围方案”。随后评审组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进行了最后一轮评审,通过投票表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和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并列第一。
2007年9月,“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通过评审组严格评审,并最终成为竞赛方案第一名。在这期间,上海市和部级领导参加的讨论会就召开了20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过3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造型。
“东方之冠”方案中标后,何镜堂和他的设计团队又根据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将原方案中在国家馆的四周增设的钢绳水帘去掉,并吸收了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长处,进行更科学、更具体、更认真的方案细化工作。红色是中国人心目中一种庄重喜庆的颜色,天安门、中南海、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许多古建筑的外墙就是用红色的,所以何镜堂想给中国馆做一件“中国红”外衣。难题是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好,搞不好就会有飘起来的感觉。在何镜堂以前设计的众多建筑中,一般极少用红色,即便有也是搞点缀用,要用“中国红”作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还是第一次。为了让国家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请来专门研究色彩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作指导,经过多次研讨和对比试验,最终让国家馆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红衣服”。
新落成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红色的国家馆“东方之冠”高63米,是中国馆的核心;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它们都紧紧围着国家馆,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情况。中国馆正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展馆可以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