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患眼临床和影像特征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单侧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UAIM)患眼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UAIM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2例2只眼。所有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行同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只眼。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未进行干预;平均随访时间6.3个月。随访时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SD-OCT、FFA检查。

结果

患者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黄斑区黄白色斑块状病灶,其中伴小片状不规则浅层出血3只眼。FFA检查发现,早期黄斑区不规则强荧光,晚期荧光素积存;ICGA检查的3只眼,黄斑区呈持续弱荧光,未见强荧光。SD-OCT检查发现,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其下呈中等反射,椭圆体带中断,外界膜欠清晰。初诊后2周,黄白色斑块状病灶、出血基本吸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逐渐消失,椭圆体带连续性部分修复;1个月后椭圆体带连续性完全修复。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 0.8、1.0者分别为4、2只眼;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UAIM以单眼黄斑区急性一过性渗出病灶为主要特征;以视网膜外层局限受损为主,结构可自行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渗漏点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急性CSC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47.3±8.8)岁。平均病程(1.6±0.8)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SD-OCT检查。将SD-OCT检查显示的渗漏点形态归为
目的对比观察硅油填充眼眼轴长度(AL)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与光学激光生物测量仪(Lenstar LS900)测量结果,探讨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速测量对于硅油填充眼AL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拟行硅油取出、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35例患者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白内障。手术前采用MD-2300S型眼科A型和(或)B型超声行浸润式B型超声引导下分段声
期刊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病情反复、迁延,因视网膜下液长期无法吸收导致光感受器受到损害,视力预后差。由于慢性CSC的发生与皮质醇激素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尝试利用皮质醇激素受体拮抗剂抑制皮质醇激素治疗慢性CSC;发现其可提高患者视力,促使视网膜下液吸收,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此外,5α-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剂非那雄胺、色素P450-3A4诱导剂利福平、调节节律药物褪黑素、系统性抗炎药物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眼底自身荧光(FAF)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有连续随访记录的PCV患者17例1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例6只眼;均为单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FAF、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行FAF检查。根据FAF强度将患眼分为弱荧光组
目的对比观察健康孕妇和子痫前期孕妇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在妇产科确诊为子痫前期的孕妇20例20只眼(子痫前期孕妇组)以及健康孕妇20名20只眼(健康孕妇组)、正常女性20名20只眼(正常女性组)纳入研究。子痫前期孕妇组与健康孕妇组受检者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3组受检者之间年龄、等效球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