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剂良方,被寄予厚望。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新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着新的发展动力,也承载着新的发展任务。
新机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也作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战略部署。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2007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标志。自此,中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清晰而明确的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纲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2010年5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召开,其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一再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彰显大学人才培养功能,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中外大学合作等新模式,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提高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论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论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项要求及重大战略意义。他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此,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个讲话再一次传达了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深刻揭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背景和有利的发展机遇。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与支持
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大幅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新阶段。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要求这些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四年来,高职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对全面推进高职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本科创新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充分肯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力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志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才培养方向性和发展思路的调整,是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这是开展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突出育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谈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能不提到它的上位概念“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以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中国近些年科技界的产学研合作搞得红红火火,教育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却面临着众多难题,进展缓慢。出现这种怪现象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瞄准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得到国家层面在政策、资金、人力、宣传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外部环境还尚未构建完善。二是合作育人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产学研合作的广阔内涵下,在校企合作的众多内容中,育人被当作附属产品,排在科技创新、成果转让、生产合作等众多合作内容之后。诚然,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互惠互利的基础,但其目标应该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是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外部环境建设,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育人。二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在深入分析行业、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找到合作育人的切入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合格人才。唯有如此,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培养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偏离了育人的主题,产学研合作教育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空话。
高校以国际视野、开放姿态和宽广胸怀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向新高度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迅速但坚持下来的高校数量不多,合作育人形式多样但发展成熟可供推广的模式较少,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都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若通过“等、靠、要”的方式,期待外部政策环境改变之后再有所行动,无疑会贻误大好发展良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高校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无不经历了从高校的个别行为,到企业行业的认可合作,再到政府肯定支持的漫长过程。高校勇于改革、敢于实践是打破发展僵局的关键。笔者始终认为,产学研合作育人需要高校积极主动介入社会,更需要社会乐意介入学校及其教育。高校须以更加灵活有力的姿态参与其中,只有从根本上对内部的体制、管理和机制改革,配合师资队伍的转型和运行模式的转换,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目前,从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其涉及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参与校企数和师生人数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大深入,跨国实习、顶岗工作、就业成为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的新选择。高校若有国际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校企合作的阻力将大大减少,新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必将呈现新气象,发展到新高度。
作者张炼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研究员,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娟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
新机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也作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战略部署。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2007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标志。自此,中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清晰而明确的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纲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2010年5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召开,其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一再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彰显大学人才培养功能,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中外大学合作等新模式,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提高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论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论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项要求及重大战略意义。他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此,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个讲话再一次传达了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深刻揭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背景和有利的发展机遇。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与支持
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大幅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新阶段。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要求这些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四年来,高职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对全面推进高职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本科创新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充分肯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力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志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才培养方向性和发展思路的调整,是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这是开展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突出育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谈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能不提到它的上位概念“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以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中国近些年科技界的产学研合作搞得红红火火,教育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却面临着众多难题,进展缓慢。出现这种怪现象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瞄准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得到国家层面在政策、资金、人力、宣传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外部环境还尚未构建完善。二是合作育人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产学研合作的广阔内涵下,在校企合作的众多内容中,育人被当作附属产品,排在科技创新、成果转让、生产合作等众多合作内容之后。诚然,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互惠互利的基础,但其目标应该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是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外部环境建设,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育人。二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在深入分析行业、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找到合作育人的切入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合格人才。唯有如此,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培养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偏离了育人的主题,产学研合作教育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空话。
高校以国际视野、开放姿态和宽广胸怀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向新高度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迅速但坚持下来的高校数量不多,合作育人形式多样但发展成熟可供推广的模式较少,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都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若通过“等、靠、要”的方式,期待外部政策环境改变之后再有所行动,无疑会贻误大好发展良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高校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无不经历了从高校的个别行为,到企业行业的认可合作,再到政府肯定支持的漫长过程。高校勇于改革、敢于实践是打破发展僵局的关键。笔者始终认为,产学研合作育人需要高校积极主动介入社会,更需要社会乐意介入学校及其教育。高校须以更加灵活有力的姿态参与其中,只有从根本上对内部的体制、管理和机制改革,配合师资队伍的转型和运行模式的转换,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目前,从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其涉及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参与校企数和师生人数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大深入,跨国实习、顶岗工作、就业成为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的新选择。高校若有国际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校企合作的阻力将大大减少,新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必将呈现新气象,发展到新高度。
作者张炼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研究员,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娟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