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倡“双重教学”的必要性
“双重教学”是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两个主题。课内教学是指平常的课堂讲课,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外教学是指课堂以外的有关教学活动,如比赛、写生等。我们提倡“双重教学”,施行课内课外教学“比翼齐飞”。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先要想到的是从学生着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教学原则,形成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与习惯、智能因素及认知能力很重要,而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要让学生对语文有着很强的学习动力,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自信程度,这两大元素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技巧。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才能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不断实践。因为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技能和风格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全部知识,所以课外的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尤其重要。在课外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如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开展“双重教学”的有效方法
“双重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个性不受限制,智力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高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与初中相比,有一定的增强,但因为意志还不坚定,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不能均衡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因此,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这样将学生推到了前台,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有意注意。考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自己出题,自己判卷。这样考试既让学生感到目标明确,更使他们感到主动,满足了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
其次,营造竞争氛围,使之体验成功的欢乐。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潜在的能量,发现自己和别人从未发现的优势。竞赛(如口头作文竞赛、记忆竞赛、查字典竞赛等)活动目标明确,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有意注意。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差生,要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这样可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再次,强化学生当主人的自豪感。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种痛苦的事。对自制能力、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监督、强化的措施,并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其做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得到强化,有意注意即能相应增强。
2. 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保证。学生在观察时常凭兴趣,往往观察不稳定、顺序不对、不够精确、过早地下结论,这些都需要我们纠正并加以引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及心理情况,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首先是观察的对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注意身边事物,于细微处见真知。然后是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角度。如让学生观察人的外貌、内心,不仅做静止的观察,而且做动态的观察,还要延伸到对社会的观察,扩大视野,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学生一旦从被动到自觉,形成习惯也就形成了能力。
3. 培养记忆力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首先,是给学生讲解记忆的规律,鼓励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而勤于记忆。其次,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兴趣地去记忆。最平常的竞赛方法是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背的多,背得准确。同时,布置课后背诵的作业。当然,记忆的目的是有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关系清楚、系统完整,学生学过的知识才能再现出来。
4.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记忆中原有客观事物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条件。学生具备了想象力,会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培养学生想象力,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将文字符号想象转换成生活的具体过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培养思维力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心,对智力活动起决定作用。思维的多样式和思维逐步趋于成熟是人的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针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从不同方面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是在思想上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那些包含合理因素的猜想。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我极少去给课文归纳段意和中心、分析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去讨论、总结。当然,学生的看法虽各有不同。再者,在课堂上适时地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或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或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展“双重教学”的展望
新世纪带给中国新的机遇,也带给中国教育新的挑战。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此同时,教育工作是一种“超前”的事业,教师要为社会的未来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始终站在当代知识发展的前沿,用最新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循着“不完善——完善——不完善——完善”的规律不断充实自己。上海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同样教学问题,施行“双重教学”更有必要性,同时更能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动力,把教学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附属东昌中学)
“双重教学”是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两个主题。课内教学是指平常的课堂讲课,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外教学是指课堂以外的有关教学活动,如比赛、写生等。我们提倡“双重教学”,施行课内课外教学“比翼齐飞”。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先要想到的是从学生着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教学原则,形成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与习惯、智能因素及认知能力很重要,而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要让学生对语文有着很强的学习动力,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自信程度,这两大元素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技巧。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才能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不断实践。因为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技能和风格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全部知识,所以课外的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尤其重要。在课外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如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开展“双重教学”的有效方法
“双重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个性不受限制,智力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高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与初中相比,有一定的增强,但因为意志还不坚定,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不能均衡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因此,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这样将学生推到了前台,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有意注意。考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自己出题,自己判卷。这样考试既让学生感到目标明确,更使他们感到主动,满足了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
其次,营造竞争氛围,使之体验成功的欢乐。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潜在的能量,发现自己和别人从未发现的优势。竞赛(如口头作文竞赛、记忆竞赛、查字典竞赛等)活动目标明确,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有意注意。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差生,要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这样可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再次,强化学生当主人的自豪感。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种痛苦的事。对自制能力、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监督、强化的措施,并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其做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得到强化,有意注意即能相应增强。
2. 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保证。学生在观察时常凭兴趣,往往观察不稳定、顺序不对、不够精确、过早地下结论,这些都需要我们纠正并加以引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及心理情况,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首先是观察的对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注意身边事物,于细微处见真知。然后是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角度。如让学生观察人的外貌、内心,不仅做静止的观察,而且做动态的观察,还要延伸到对社会的观察,扩大视野,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学生一旦从被动到自觉,形成习惯也就形成了能力。
3. 培养记忆力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首先,是给学生讲解记忆的规律,鼓励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而勤于记忆。其次,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兴趣地去记忆。最平常的竞赛方法是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背的多,背得准确。同时,布置课后背诵的作业。当然,记忆的目的是有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关系清楚、系统完整,学生学过的知识才能再现出来。
4.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记忆中原有客观事物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条件。学生具备了想象力,会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培养学生想象力,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将文字符号想象转换成生活的具体过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培养思维力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心,对智力活动起决定作用。思维的多样式和思维逐步趋于成熟是人的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针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从不同方面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是在思想上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那些包含合理因素的猜想。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我极少去给课文归纳段意和中心、分析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去讨论、总结。当然,学生的看法虽各有不同。再者,在课堂上适时地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或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或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展“双重教学”的展望
新世纪带给中国新的机遇,也带给中国教育新的挑战。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此同时,教育工作是一种“超前”的事业,教师要为社会的未来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始终站在当代知识发展的前沿,用最新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循着“不完善——完善——不完善——完善”的规律不断充实自己。上海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同样教学问题,施行“双重教学”更有必要性,同时更能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动力,把教学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附属东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