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回应富弼《温柑帖》了吗?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lu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上半年,古城洛阳史家屯村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突然发现此地有一片墓葬群。考古队闻讯赶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逐渐整理出一个由11座墓室组成的家族墓葬群。墓室里没有令古董商感兴趣的东西,墓主来头却不小,因为其中有一座墓的主人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富弼和他的夫人晏氏,而富弼的墓志就成为最有价值的收获。
  富弼的墓志由资政殿学士韩维撰写,由端明殿学士孙永书丹,司马光篆写碑额,只凭这几个名字就可看出这块墓志的分量。不过,应该还有一方更有价值的墓志,怎么没有出现呢?这方“应该”出现的墓志是怎么回事?事情还得从900多年前说起。
  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年)三月,58岁的富弼突然中止了宰相之职,因为母亲去世了,他得守孝三年。
  丧葬琐事自有专人安排,但有一个关乎亡者和富氏家族体面的问题需要富弼亲自定夺,那就是请谁来为母亲撰写墓志。富弼贵为宰相,从北宋诸多人才当中挑一个人写墓志应该不是难事,但深谋远虑的富弼并不这么想,他要谋定而后动。这个写墓志的人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书法也要好,还要肯为老太太写一堆颂德美词。
  正当富弼身着孝服谋划此事时,有人送上门来了。谁?“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送来了吊念以及温柑以示慰问。
  蔡襄有诗名,有书名,有官名,当时的权职是皇帝秘书兼财政部部长,由他来写墓志非常合适。富弼仔细考虑之后,给蔡襄写了封信:“弼修建坟院,得额已久,先人神刻,理当崇立……温柑绝新好,尽荐于几筵,悲感,悲感。弼又启。”
  信的大意是说:我正在修建墓院,碑额早就准备好了,但还没想好请哪位高人来写。我觉得当今天下就属你和欧阳修的文章最好,又跟我最交心。但欧阳修刚任参知政事,应该很忙,不便打扰,所以想请你来写。另外,我还想请你抄一份《圆觉经》的偈文,一起刻石。文章最后,富弼对蔡襄送的温柑夸赞了一番。
  这封信就是富弼的传世书帖《温柑帖》,又名《建修帖》,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弼这封信可以说写得无可挑剔。我们先看措辞,他对比自己小8岁的蔡襄自称“弼”,然后说出了想请蔡襄来办此事的三点原因,一是先人神刻是家族大事,要找有水平的人来写;二是我富弼认为天下最有水平的人就是欧阳修和你了;三是你们俩是我最知心的朋友。这话说得像个坛子,三面都封死了,只有一个口开着,就等蔡襄入瓮了。
  再看行文格式。在富弼的这件手札里,每行错错落落,时长时短,这不是随意为之,也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礼节需要。信中凡提到名字或称呼的,如“先人”“故人”“永叔…君谟”“下执”,要么是提行写,要么是空一格再写,说明他很谦逊。
  在信的末尾,富弼认真夸赞了蔡襄送的温柑。正是由于这一细心回应,此帖被后人取名《温柑帖》,也常有好事者将其拉入书法家的美食帖中。
  前前后后一看,既是蔡襄有“示谕”,老宰相富弼又那么谦恭,无论如何,蔡襄都得写这个墓志了。可是为什么富家墓群里没有见到蔡襄的书法刻石?
  大致有三种可能:第一,富弼的母亲没有和富弼安葬在同一个茔地里,可能被运回祖籍浙江文成,或是被安葬在另一个未知的地方。第二,蔡襄写的那方墓志被盗或损毁了。富弼墓中赫然有个大洞,所以富弼父母的墓室也可能被盗或毁弃了。但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蔡襄根本没有写。
  查阅蔡襄的传世文集和一些尺牍,还真没有看到他的回信,而且,他的文章里也极少提到富弼。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如果他真没有写,原因何在。这可以从几个关键时间和几个重要事件来分析。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33岁的谏官蔡襄以疯狂敛财和不为百姓、皇帝谋福祉为由,把宰相晏殊拉下了马,然而晏殊是蔡襄科考时的主考官,和他有师生之情。晏殊更是富弼的岳父,此时他的处境也非常艰难。这些事富弼会选择忽略不计吗?
  大约10年后,宋仁宗至和年间,蔡襄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请去泉州任职。临行前,蔡襄心情郁闷,给富弼写了封信,信里有不满,也有暗示性的请求,但无济于事。蔡襄一直在地方上待了两个任期、约6年。其间,嘉祜三年富弼拜相。第二年,身在泉州的蔡襄给新宰相寄了一点极品荔枝,并附了一封信,没有涉及任何私人请求,就是“以伸野芹之诚,幸赐收纳”,然后似乎就没有消息了。
  两年后的嘉祜五年七月,蔡襄突然被授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这事有点蹊跷。但此时的蔡襄已厌倦了政治斗争,身体又非常差,不愿再回京城。他各種推辞未果后才不情愿地于这年十二月起程北上,一路上拜亲访友,拖拖拉拉,至第二年四月才到京城。到了汴京后,他拜访了老友欧阳修,欧阳修被他苍老的容颜吓到了,看来蔡襄在福建没少受煎熬。
  那么到底是谁想拉蔡襄一把呢?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多半不是富弼,而是蔡襄的老朋友韩琦和欧阳修,因为他们同时于此年八月分别晋级为宰相和参知政事。蔡襄抵京后得到两个消息:一是一个月以前富弼离职守孝;二是蔡襄被改任“权三司使”,即财政部部长。这样一来蔡襄的共事领导就是韩琦和欧阳修,所以推测应该是他们二人在帮助蔡襄。
  时间再往后推移,到这年年底,就有了蔡襄送温柑示慰问,和富弼写信求墓志一事。
  在新的格局下,蔡襄可能会选择不写,何况“谀墓之词”真不好写,还容易被人讥讽。蔡襄作为一名有坚定取向的政治家、文人、书法家,他有自己的原则。他给欧阳修的信中说:“辞其可辞,其不可辞者不辞也。”什么是可辞?仁宗皇帝曾请他写《温成后父碑文》,他就不写。什么是不可辞,欧阳修的诗文,他多数愿意写。
  这样看来,蔡襄没有接受富弼这个任务也是很有可能的。
其他文献
这是一组拍摄于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的老照片,多数是摆拍的,展现的是当年俄罗斯人的各种职业。  这是马车还是马拉的雪橇?看起来后面还能坐一个人,但估计不会舒服。  两位侍者的发型和衣着都很整洁,因为他们的工作必须如此,否则客人怎么吃得下饭呢?  拿着俄罗斯传统的三弦琴,他到底是音樂家还是游吟诗人,抑或只是个卖唱的?反正有烟又有酒,他的小日子过得挺潇洒。  他是卖饼的,这饼的学名叫百吉圈,流行于1
在牛津时,钱钟书有次午睡,杨绛在旁边临帖,后来也睡着了。钱钟书醒后见杨绛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她画个花脸,可他刚落笔她就醒了。钱钟书没想到杨绛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她的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钱钟书不敢再恶作剧,只给杨绛画了一幅肖像,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黑痣也是救命神器  明代大儒陈献章相貌清奇,右脸上有七颗黑痣,形状像北斗星。他戴着方巾在林中漫步时,仪态翩然,很有仙气。有次他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孙传庭考中进士,先做了五六年的知县,后来升任吏部官员,但没多久就因厌恶党争而辞职了,在家乡代州一待就是10年。  1630年,就在他赋闲期间,农民起义军冲入他的家乡,那里成了官军与义军对抗的前线。四年后,后金军队乘虚而入,攻克代州。内忧外患交迫,孙传庭再也坐不住了,给崇祯上了一道奏折,痛批内政乱象。  第二年,老朱家在凤阳的祖坟被义军烧毁,崇祯下了罪己诏,决定让孙传庭复
成丰九年(1859年),年近花甲的张集馨终于撞了大运,升任福建布政使。时任闽浙总督的庆端是“根正苗红”的满洲镶黄旗人,没等张集馨到任就公开表示不欢迎他,阴阳怪气地说:“福建怎能容下如此排场的布政使,他又如何看得起我这个上司?等他来了,必须仔细察看一番才能将官印交给他。”  不仅如此,庆端还说:“如果我们实在难以相处,我就告病请辞,把官位让给他。”大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势。但他们以前并无交集,可以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补天花板》   元严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这首诗的作者元严本身没多大名气,但其父元好问在文坛上名气相当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身为元好问次女的元严,却是个清爽女子,
没有人知道她何时到来,只知她从乾隆盛世辗转至嘉庆年间;没有人知道她何时离去,只留她的诗如惊鸿掠过天际。  生于如皋的熊琏天赋才情,尤擅文辞,人人都夸她胜过男子。在山明水秀的小城里,她就像一只蛱蝶,透过书卷望见了更广阔的天地,振翅高飞的梦想悄然滋长。  那日,没有八抬大轿,没有十里红妆,从此她成了旁人口中的陈妻。夫君陈遵不会轻轻掀开她的红盖头、执起她的红酥手,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不辨东西南北,只
据《续子不语》记载,汉阳(今属武汉)有一个刘县令,他脾性方正耿直,因打击神棍、巫婆过于严厉,招来奸民向巡抚上诉。巡抚告诫刘县令,刘县令据理申辩。巡抚大怒,有心为难他,便问道:“你若真有本事,沔阳县(今屬湖北仙桃)的疑案能办吗?”刘县令恭敬领命,请求在巡抚衙门里审问此案,并请求借用巡抚的官印,巡抚一一答应。  原来沔阳有一户黄姓人家要迎娶一位叫金桂的姑娘,成婚当天却从花轿里走出两个新娘,音容打扮无不
苏轼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噩耗拼凑起来的:21岁妈没了;29岁老婆没了;30岁爸没了;38岁被新党贬;43岁被捕、差点儿掉了脑袋;48岁儿子没了;49岁好不容易回京,53岁又被旧党贬出去;57岁老婆又没了;59岁老婆又又没了;64岁病逝在返京途中……  在旁人看来,苏轼真的好苦啊,然而他过得很快乐。因为他有项独门绝技:苏轼Diss,即苏轼言语攻击法。  诗界有句不成文的定论:只要你生活在苏轼的年代,只
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两经易手的北京再次陷入战前混乱,稍偏南方的山东德州境内,局势也愈发紧张。  尽管山东在北直隶之南,看似没有直面清军的兵锋,但并不意味着战争的阴影不会笼罩这里。大概一周前,虽经上下官员层层封锁,大顺在山海关惨败的消息还是传遍北方。德州甚至整个北方的大顺官僚体系并没意识到这是个多么致命的错误,直到二十七日——这天的德州可以说是一桶炸药的导火索。  德州乡绅谢陛是明代大学士谢升之
翻看各种剧照,包拯都是一团漆黑。翻开《宋史·包拯传》,关于包大人脸部的特写,一个字都没有。《包公书院记》说包拯“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  在黄种人的国度,出现一个黑人,还这么有名,为什么这些文献就没有着墨呢?此事必有蹊跷。查找包拯的官方画像,每张都白得花枝乱颤,而且都有正宗出处,这就不得不指向一个惊人的事实:包拯根本不黑。那显然是有人刻意抹黑了包拯,这人会是谁?会不会是包拯的黑粉?  法网恢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