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旁雍错的千年邂逅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ov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西藏的各种神圣湖泊而言,玛旁雍错拥有如同冈仁波齐在一切神山中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虽然若论其湖面大小,其深度,或者其地处海拔高度等因素,它都难以在青藏高原的众湖之中堪称“之最”,但其神、其名,却使得众湖唯唯退避。
  萨玛噶的歌声
  “夜宿在吉乌寺下面小村的旅馆里,睡梦中我仿佛听到湖的微动,有丝丝缕缕的涛声,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幻觉。
  破晓之前,我们爬到吉乌寺边的小山头上,那里是观看玛旁雍错日出的好地点。不远处,一群喝水的藏原羚走向水气氤氲的湖面,我们的到访并没有惊动它们。神湖的朝阳仿佛不是逐渐升起来的,而是突然‘蹦’出来的,先是在远处的冈仁波齐与纳木那尼峰上,打出金色的光影,然后突然间就从山脊上面跳了出来,让周边的草场与群山全染上金黄的颜色。一天一地,两湖两山,美妙的光影,让手中的相机难以取舍。
  观望两山两湖的另一绝佳之地,位于玛旁雍错旁边的一个小山头上,从神湖去往神山门户所在塔尔钦的公路经过那里。玛旁雍错美丽雍容,大气磅礴,幽蓝碧绿的湖面无不透露着安详与平和。面向神湖,纳木那尼峰守护在她的右手方向,神山冈仁波齐在左边深情地注视着,玛旁雍错就这样集万千宠爱和呵护于一身。”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玛旁雍错时,在晨曦之光中所看到的神湖的容颜。实事上,第一次立在这神湖之畔时,让人最先联系起的,却是一则有关象雄覆灭的故事。
  象雄在汉文史料里一般记载为大小“羊同”,是青藏高原上早于吐蕃王朝的最早的文明中心。象雄王国曾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统治着广阔的领域,发明有象雄文字,也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但象雄在留下惊人的成就同时,也神秘灭亡。
  这个故事来自于古老的敦煌藏本,吐蕃时代藏文撰写的《历代赞普传记》。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萨玛噶。她的哥哥,就是吐蕃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赞普松赞干布。如同他后来对大唐尼泊尔所采取的和亲手段相似,在他年轻的时代,象雄的势力还非常强大,作为政治联姻手段,松赞干布将妹妹萨玛噶嫁给了象雄王李迷夏为妃。
  吐蕃公主来到象雄王的宫殿穹隆银城,也许出于象雄王本能的防范与警觉,萨玛噶并未受到欢迎。况且她的丈夫,英武非凡的象雄王李迷夏早已有过三位王妃,其中与墟格妃格外相好。于是受到冷落的萨玛噶连子女也不养育了,毅然离开王宫,来到了穹隆银城东边的玛旁雍错,就住在美丽的湖边。
  史书并未详细记载萨玛噶嫁到象雄后过了多少年才来到玛旁雍错湖边,也未记载她在湖边究竟住了多少日子。总之,空有王妃名义的她久而生怨,心如铁石般生起了要求哥哥灭了夫君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报复的机会到了,一队人马远远从东方来了,那是王兄遣来的使者金赞芒穹。金赞芒穹问候礼毕,萨玛噶则以一曲长歌,一顶女帽,一串松耳石(绿松石)作为赠答。
  其歌词大意是:“上部北方的草原上,有一头凶猛的野公牛,从山谷里传来呼喊声,从谷口处传回应答声,这时从卫地射来一支箭,把野公牛杀死了;虎肉正挂在铁钩上,有窥伺者盯着了,如果不火速来取,过了明天后天,就落于鱼鹰和水獭的嘴里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啊,能抓就抓住吧,天上的银河和地下的水相距虽远也连在一起,沿着河水就可以越走越近,往上走就可以直达天际……”
  这歌声仿似谜语,但经金赞芒穹复唱,松赞干布马上听懂了。而松耳石和女帽,在今天看来,则更像是激将法,暗示哥哥“若敢攻打李迷夏则为英雄,配得上戴英雄才能享受的松耳石,若不敢则如胆怯的妇人,那就戴一顶女人的帽子吧!”早有灭象雄之意的松赞干布因妹妹这个激将法,立马起兵,一举消灭了象雄:“君臣火急发兵,灭李迷夏,统其国政,象雄李迷夏失国,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收归编氓。”
  集合各种宗教的湖之神圣
  除了萨玛噶,关于玛旁雍错的其他传说也不胜其多。由于它与冈仁波齐一道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奉,所以每一宗教对于它都有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不同的功能。
  玛旁雍错,在藏语里,“玛旁”乃“不败”之意,“雍”乃“湖色”,既“碧绿”之意,总体的意思就是“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泊”。一种说法是,玛旁雍错的湖平面,形如曼荼罗(坛城),湖盆四周为低地,形似穹隆,周边诸山呈盛开的莲花瓣状,天上吉星高照,湖中积满了清、澄、净、爽、软、甘、轻、美等胜过众湖的八德水。
  在佛教经典中,它被称之为“阿褥达池”:“在瞻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岸。金沙弥漫。波清如皎镜。八地之菩萨,以愿力故,化其龙王使居之。中有潜宅。出清冷水,给瞻部洲。”
  佛教信徒们认为,玛旁雍错的湖水直接来自神山的融雪,是圣水,用它来洗浴能清除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清除人肌肤上的污秽。饮此湖水,可祛除百病强身健体。朝圣者如绕湖转经,可得功德无量。很多书籍和经典描写玛旁雍错的水“像珍珠一样”,喝了以后能洗脱“百世罪孽”。
  在印度,它的名字叫玛那沙罗发尔——玛那沙湖。几千年前它就在印度的古老经典中被赞颂:“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谁是饮过它的水的,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里,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就是负有玛那沙罗发尔之名的畜生都会走进勃拉马天堂的。湖水像明珠似的。没有比得上喜马拉雅的山脉的,因为凯拉斯(冈仁波齐)山和玛那沙罗发尔湖都在喜马拉雅里。正如露水为朝霞所消毁一样,人类的罪孽也就因着喜马拉雅山的瞩望而涤除。”
  甚至在印度的许多古典名著中,也屡屡提到这座湖,认为这里是天鹅之王的住处。著名的抒情长诗《云使》(公元4—5世纪,迹梨陀娑著)就有这样的诗句:
  天鹅之群,赶往玛那沙湖,
  一路以莲芽为食
  饮着生长金莲花的玛那沙湖水……
  此外,印度教还认为,他们的“破坏与再生之神”湿婆与其妻雪山神女常于此湖浴水嬉戏。在古老的象雄,玛旁雍错湖名为“玛垂错”。因为湖内居住着广财龙王,遂以龙王之名“玛垂”命名。藏文古籍《冈底斯山海志》中是这样记叙的:“圣湖玛旁雍错中有一座广财龙王的龙宫,龙宫中聚集了世间众多的财宝。来到这里朝圣的人,只要绕湖一圈或者在湖边能得到湖中的一条小鱼、一块小石头、一根飞鸟的羽毛,便算是得到了龙王的赏赐。”   玛旁雍错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藏传佛教噶举派与苯教的争斗逐渐获胜后,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改名为“玛旁雍错”,即“永远不败之碧玉湖”。
  曲尼多吉所著《玛旁雍错概说》中是这样介绍湖的形成的:玛旁雍错诞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萨心肠的国王木崩,在去往丛林的路上看到人们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求教于其师:这些痛苦应属贤明君子吗?答道:应属于所有芸芸众生。国王便请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布施。于是国王令人修了许多房子并邀请所有贫苦受难者为他们提供为期12年的温饱。随着烧饭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阴便成就了一个湖泊。
  有的藏文史料认为此湖即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瑶池,湖水是“圣水”。至于有说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有对玛旁雍错的描写,称之为“西天瑶池”,实际在《大唐西域记》中,关未见相关介绍。
  还有人将佛教经典中称为“世界江河之母”的一处湖泊指为“圣湖”玛旁雍错:相传在佛陀降世前的一天夜里,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众神把她送到世界江河之母的湖中进行沐浴。湖周围是人间天堂,长满了各种医治身心疾病的草药。摩耶夫人在洗净身上的一切污秽之后,便准备接受佛陀的妊娠,此时佛陀乘骑一头大象化作一道光进入母胎……依据是这与现在人们确信玛旁雍错湖周围长有各种植物药材,周围泉水皆可医治各种疾病相吻合——就连湖边的干鱼也是治病良药。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四条流过印度大陆的河流发源于玛旁雍错,实际上只有孔雀河(下游为恒河)的源头是在玛旁雍错,不过其他河流的源头也在冈仁波齐-玛旁雍错这一中心区域附近,这也可以理解为玛旁雍错神圣至尊的原因。
  斯文·赫定的勘测
  距现在已逾百年之久的1907年,那年的7、8月间,玛旁雍错迎来了一位完全陌生的西方人的到访,他就是瑞典人斯文·赫定。与广大朝圣的教众不同的是,这个人不是来朝拜神山圣湖,而是想要探测它的面积、水深及与某些河流的关系。他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记录了他的工作和见闻:
  “刺尔吉比(推测为加吉寺)庙只有一个孤独的喇嘛,当他早晚敲大钟时,听见钟声的只有他一人。钟声铸有六字真言随着声波将其奥秘传布到整个圣湖。在丘寺(推测为吉乌寺),十二岁的真挚而忧郁的少年活佛,过腻了单调生活,想要陪赫定出游山里,启程时却又缺乏勇气了。”
  在《亚洲腹地旅行记》的记载中,斯文·赫定于那年7月26日夜间划船到了玛旁雍错的湖心位置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白天,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在湖面看了月夜,还欣赏了日出。其后他在湖面做测量时,遇到飓风,惊涛骇浪,险些翻船。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使用玛旁雍错的数据时,多处依然沿用着斯文·赫定当年的测量数据。
  与玛旁雍错相邻,位于西面的拉昂错则一直受人冷落。在我们调查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藏胞们认为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因此也被称为鬼湖。尽管看上去它与玛旁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藏胞们会称他们在此湖边易遇到一些不吉利的征兆。马丽华老师认为藏胞们将同样美丽的拉昂错打入另册,可能是出于湖水人畜不能饮用的实用心理以及有着神鬼的古老的二元思想。旧时,去普兰的国际商道必须得沿着鬼湖拉昂错岸边走上老半天,此湖因此显得荒寂冷落。
  其实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神湖和鬼湖原本是同一湖泊,由于气候变化湖泊退缩才一分为二。传说里两湖湖底相通,如果随水流入了金色鱼和蓝色鱼,鬼湖的水就可以饮用了。无独有偶的是,斯文·赫定特意考察过两湖之间的河道,证明在雨水较大的年份,神湖之水会沿着这河道流入鬼湖,虽然他此次与下一次(1908年)的两次考察都只见干涸的河道,这条河道就在现在的吉乌寺附近。
  其实拉昂错虽没有玛旁雍错的雍容华贵,但也颇为娇媚动人。湖上碧波如镜,朵朵白云倒影其中,分不清天光和水色。因为湖小及角度正,在拉昂错拍摄冈仁波齐在湖水中的倒影,那里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为玛旁雍错与拉昂错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补给的纳木那尼峰也是个需要静下心观赏的雪山,它海拔7694米,与神山冈仁波齐峰遥遥相对,藏族人认为娇美的“妙音天女”就住在此山之上。它方圆约200平方公里,主要有6条山脊。山脊线有数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山间峡谷间倾泻着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缝和冰陡崖。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沙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包容、接纳的空间,借助各式各样的玩具、可塑性高的沙子等材料,不仅能促进幼儿双手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还对其社会化行为的习得、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教师应从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入手,通过主题式的沙构游戏,运用观察、启发引导、情境导入、图片照片分享、协商制定活动主题等方式,发挥沙构游戏在幼儿合作能力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摘 要】为促进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园常常会给新教师提供相关培训。然而,在日常的新教师培训中,还存在着以培训者为主导、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新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需为先,选择实用的培训内容;以师为本,运用有效的培训模式;多方参与,实施合理的培训评价。由此来提高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效率,推动幼儿园相关工作的开
近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依据幼儿的心智成熟度、适应能力等,对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发展预期目标,譬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旨在为幼儿教育提供更科学的风向标。  无疑,在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来愈为严重和突出的情况下,国家教育部出台这样一部《指南》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品德教学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生,已经内化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和习惯。课堂上,图片、文字、歌曲、影片等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显现了新的教育增量,甚至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生产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能较多地发现一些课程资源利用上的误区。在笔者平时的听课记录中,发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诸多“改变”,正是这些小小的“改变”
对于盲人来说,色彩是什么样的?无边的黑暗有颜色吗?西藏的失明儿童们说:“酸奶是蓝色的”、“苹果,特别是酸苹果,是银色的”、“游泳池的水是白色的”。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用心来看,这群孩子就是拉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19岁的次旺玉娜来自日喀则地区,有着良好的绘画基础。在拉萨特殊教育学校,次旺玉娜已经完成了9年制义务教育,她的绘画老师叫格桑平措,是拉萨
“有机会去亲近那些藏文化的留守者,是我的福;能用镜头记录一些不被人知或被忽略的或即将消失的文化,这便使我作为一个摄影师而感到满足。”  ——宁心  70年代人  职业摄影师、撰稿人  曾经,有过工作室,拍广告,拍歌手……  如今,往返于西藏与北京之间,已11年。  陆续出版图书:《伏藏》、《走,出去玩》、《拉萨小时光》、《行摄西藏》、《天上阿里》等。  2005年,其摄影作品在旧金山国际摄影博览会
说到当惹雍错,不得不提及一个神秘的古国,那就是象雄。它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文明中心,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高度发达。而在现在当惹雍错湖畔一带的当惹穷宗,正是古象雄国的政治军事核心区之一,象雄的强盛与衰落,都与这里息息相关,甚至它的灭亡。  在关注象雄古国和文明的时候,我偶然听闻在如今的藏北草原上,在当惹雍错湖畔一带,有一种神秘的乐器,即鹰笛。这种笛子以极难寻觅的鹫鹰翅骨制作,响遏行云,也称鹰骨笛
F-35A战斗机近来似乎有些不妙。先是去年底美国《航空周刊》曝出美国空军最终采购的F-35A数量可能会削减超过40%,紧接着,今年1月,美空军采购、技术和后勤部前助理秘书威尔·罗珀透露,空军计划在2023年重新购买F-16战斗机。无独有偶,2月18日,美空军参谋长查尔斯·布朗表示,空军正在研究本世纪20年代应该部署什么样的战术战机组合,其中很可能包括一款“全新设计”的“四代半或五代减”战斗机,以取
草原的风  草原的雨  草原的羊群  草原的花  草原的水  草原的姑娘  啊……卓玛  啊……卓玛  舒缓悠扬的歌声一路载着我们到了万里藏北草原,带到了那个真正属于卓玛的家乡。  我们的主人公斯塔卓玛,是一位标准的草原姑娘,轮廓清晰而结实的脸庞上透着少女的羞涩,大大的眼睛总是隐藏在头巾的阴影中,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斯塔卓玛的家在那曲安多县扎仁镇一个只有8户人的村落,村头有一口水井,是安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