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四个试点县之一,2007年开始启动林改工作,让2.01万户农民领到了林权证,成为64.6万亩林地的主人;96.7%的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明晰产权任务全面完成,从“生态贫民”走向“生态富民”。
一、政府买单,生态直补见成效
2007年林改之初,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王下乡先行试点。王下乡地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是全省知名的贫困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生态宝地。这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有一贫如洗的山区农民。为了生存,当地百姓不得不烧山开荒种植山兰稻和玉米,这种靠山吃山的习俗对霸王岭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地百姓在生活改善的道路上也是步履蹒跚。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从王下乡开始,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即一本折子:在农行、邮政储蓄所为生态补偿户办理存折,农民凭存折按月领取补偿金;一片山林:组织全乡农民踏山认界,以村小组为单位,明确各自的补偿范围;一份承诺:农民和村委会、乡政府层层签订承诺书,做出不再砍山烧山、上山捕猎的承诺;一项责任:按照《昌江县生态补偿户奖惩办法》落实责任区范围,并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具体做法是:一抓调查论证。县政府派出调查组对王下乡农业人口情况调查摸底,对因禁止商业性采伐、垦山耕种而给林区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评估,确定全乡2968名农业人口为补偿对象,参照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确定每人每月补偿33元。二抓规范管理。印发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关于王下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王下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三抓宣传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对乡村干部及群众进行宣传培训,引导他们学法用法,不断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抓服务监管。细致核实补偿金名单,足额按月拨付生态补偿金,认真做好人员增减变化的登记核实工作。采取月抽查、年检查,对农民所承诺的责任区范围进行检查验收。五抓模式推广。从2008年起,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将从王下乡牙迫村搬迁到石碌镇的水富村及霸王岭保护区周边的七叉镇4个黎族自然村共2140人纳入补偿范围。2007至2009年,全县生态补偿涉及3个乡镇,受惠人数达5345人,累计发放生态补偿金536.5万元。
二、移民扶贫,带来发展新希望
为从根本上保护好青山绿水,同时也为林改打好基础,我县将位于生态核心区的王下乡牙迫村整体搬迁到石碌镇水富村定居,妥善解决了移民的生活、住宿及子女上学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区教育移民扶贫工程,投入940万元兴建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安排王下乡搬迁的375名中学生到县城免费就读,县政府补贴伙食、住宿、医疗、交通等相关费用;投入297万元兴建王下乡中心校教学楼,将王下乡各自然村198名小学生集中到乡中心校寄宿学习,县政府补贴寄宿费、医疗等相关费用。这样一来,既能逐年减少生态核心区人口承载负荷,又使贫困地区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如今的王下乡,已经是户户有林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过去山坡上因大片毁林开垦而造成的“伤疤”痊愈了,裸露的外表披上了绿衣。
三、政策驱动,产业发展农民富
我们深知,仅仅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还不够,必须借林改东风,实现以林富农,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此,县里出台了造林补贴、养蜂补贴、政府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减轻农民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依赖,让森林资源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目前,王下乡已种植花梨木12万株,橡胶1.3万亩,人均拥有4亩橡胶林,橡胶成为全乡支柱产业。2007年以来,县财政在全县共安排种苗、造林等补贴资金826万元,免费发放橡胶苗85.8万株,种植橡胶2.8万亩。
生态补偿让村民有了生活保障,政府发放的养蜂等生产性补贴,让村民安心搞起了生态农业。我县出台《昌江黎族自治县养蜂补贴实施暂行办法》,以直补现金或蜂种的一次性方式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现金折价,相当于每箱补贴70%。2009年5月,王下乡钱铁村成立了养蜂经济合作社,一期投入近15万元,养蜂400箱,仅2个月时间就收入4万余元。用不了3年,全村面貌就会发生巨变,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我县出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村小额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对从事农业种植、养殖、运输、服务等项目的农户,政府给予农村小额贷款贴息,贴息年限1〜3年,每笔贴息贷款最高为3万元人民币,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县财政给予100%贴息。县农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纳入县财政年度支出预算。三派村村民张文光几年前还想着开山种山兰稻,林改后,他以林权抵押拿到了政府贴息贷款,安心管好自家10亩橡胶。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张文光一样走上了以林权贷款发展生产的致富路,农村信用环境和农民融资环境日益改善。
(责编:英子)
一、政府买单,生态直补见成效
2007年林改之初,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王下乡先行试点。王下乡地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是全省知名的贫困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生态宝地。这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有一贫如洗的山区农民。为了生存,当地百姓不得不烧山开荒种植山兰稻和玉米,这种靠山吃山的习俗对霸王岭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地百姓在生活改善的道路上也是步履蹒跚。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从王下乡开始,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即一本折子:在农行、邮政储蓄所为生态补偿户办理存折,农民凭存折按月领取补偿金;一片山林:组织全乡农民踏山认界,以村小组为单位,明确各自的补偿范围;一份承诺:农民和村委会、乡政府层层签订承诺书,做出不再砍山烧山、上山捕猎的承诺;一项责任:按照《昌江县生态补偿户奖惩办法》落实责任区范围,并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具体做法是:一抓调查论证。县政府派出调查组对王下乡农业人口情况调查摸底,对因禁止商业性采伐、垦山耕种而给林区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评估,确定全乡2968名农业人口为补偿对象,参照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确定每人每月补偿33元。二抓规范管理。印发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关于王下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王下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三抓宣传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对乡村干部及群众进行宣传培训,引导他们学法用法,不断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抓服务监管。细致核实补偿金名单,足额按月拨付生态补偿金,认真做好人员增减变化的登记核实工作。采取月抽查、年检查,对农民所承诺的责任区范围进行检查验收。五抓模式推广。从2008年起,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将从王下乡牙迫村搬迁到石碌镇的水富村及霸王岭保护区周边的七叉镇4个黎族自然村共2140人纳入补偿范围。2007至2009年,全县生态补偿涉及3个乡镇,受惠人数达5345人,累计发放生态补偿金536.5万元。
二、移民扶贫,带来发展新希望
为从根本上保护好青山绿水,同时也为林改打好基础,我县将位于生态核心区的王下乡牙迫村整体搬迁到石碌镇水富村定居,妥善解决了移民的生活、住宿及子女上学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区教育移民扶贫工程,投入940万元兴建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安排王下乡搬迁的375名中学生到县城免费就读,县政府补贴伙食、住宿、医疗、交通等相关费用;投入297万元兴建王下乡中心校教学楼,将王下乡各自然村198名小学生集中到乡中心校寄宿学习,县政府补贴寄宿费、医疗等相关费用。这样一来,既能逐年减少生态核心区人口承载负荷,又使贫困地区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如今的王下乡,已经是户户有林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过去山坡上因大片毁林开垦而造成的“伤疤”痊愈了,裸露的外表披上了绿衣。
三、政策驱动,产业发展农民富
我们深知,仅仅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还不够,必须借林改东风,实现以林富农,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此,县里出台了造林补贴、养蜂补贴、政府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减轻农民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依赖,让森林资源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目前,王下乡已种植花梨木12万株,橡胶1.3万亩,人均拥有4亩橡胶林,橡胶成为全乡支柱产业。2007年以来,县财政在全县共安排种苗、造林等补贴资金826万元,免费发放橡胶苗85.8万株,种植橡胶2.8万亩。
生态补偿让村民有了生活保障,政府发放的养蜂等生产性补贴,让村民安心搞起了生态农业。我县出台《昌江黎族自治县养蜂补贴实施暂行办法》,以直补现金或蜂种的一次性方式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现金折价,相当于每箱补贴70%。2009年5月,王下乡钱铁村成立了养蜂经济合作社,一期投入近15万元,养蜂400箱,仅2个月时间就收入4万余元。用不了3年,全村面貌就会发生巨变,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我县出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村小额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对从事农业种植、养殖、运输、服务等项目的农户,政府给予农村小额贷款贴息,贴息年限1〜3年,每笔贴息贷款最高为3万元人民币,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县财政给予100%贴息。县农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纳入县财政年度支出预算。三派村村民张文光几年前还想着开山种山兰稻,林改后,他以林权抵押拿到了政府贴息贷款,安心管好自家10亩橡胶。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张文光一样走上了以林权贷款发展生产的致富路,农村信用环境和农民融资环境日益改善。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