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00多天的足迹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昌济先生故居

豆腐池胡同杨昌济故居


  1918年8月19日,为促成新民学会的同学赴法勤工俭学,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落脚点是他在湖南师范时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家。这是一座位于鼓楼旁豆腐池胡同的幽静小四合院,院内绿树清幽、虫鸣鸟啼。
  如今,豆腐池胡同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整条胡同格局保持得较为完好。胡同里的15号院就是杨昌济的故居,现在是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红楼旧址


  杨昌济将毛泽东介绍给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让其在图书馆工作。于是,图书馆所在地——北京大学红楼成为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留下重要足迹的第二个地方。
  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李大钊先生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期间,图书馆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毛泽东多次聆听李大钊讲演,并经常参加李大钊组织的活动。
  在我看来,北大红楼是文物保护的一处典范,它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将展览和办公结合得很好。原先一层是展区,二层以上为国家文物局办公场所,2019年秋,二层也对外开放,有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的专题展览。

吉安左巷8号院


  当年为了工作方便,毛泽东选择了一个离北大红楼很近的地方作为住处,这就是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夹道7号(今吉安左巷8号)。
  吉安左巷8号院是一座非常普通的院落。整个院落面积不大,东西走向。在这里,毛泽东和蔡和森、罗章龙等七位新民学会成员合租3间房。后来,毛泽东用“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来形容这时的情形。
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阅览室

  这座小院早在1979年便以“毛主席故居”的身份成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政府拨款对小院进行了修缮。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


  为了协助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与蔡和森不计辛苦地接待从湖南来京的青年学生,并安排他们进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
  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位于如今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校园内,是一座方形的二层法式小楼。它原为京汉铁路局火车房总管郭长泰的住宅,1918年夏,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李石曾将其改成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教室。来自湖南、河北、山西等地的100多名学生先后到此,边学习法文边学习生产技能,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毛泽东曾到此看望还在学习的湖南籍学员,并深入工人中调查研究。
  小楼在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年夏天我到此寻访,恰巧小楼正在维护,门卫告诉我,小楼二层正举行留法勤工俭学图片展。

北长街福佑寺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各地学生展开一系列爱国运动。湖南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军阀张敬尧的镇压。张敬尧祸湘已久,毛泽东等发起驱张行动。
  12月6日,长沙各校学生罢课,同日,毛泽东率领的驱张请愿团北上经汉口奔赴北京。到达北京后,毛泽东暂住在福佑寺,福佑寺成为驱张大本营。
  福佑寺布局规范,结构严谨,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虽然不对外开放,但从街面上仍可看到其高大的红墙,黄色的琉璃瓦,以及寺内殿宇的檐角。尤其是那座四柱七楼牌楼,依旧能令人感受到其昔日的皇家气派。

烂漫胡同101号湖南会馆


  1919年12月28日是毛泽东第二次北京之行的高潮,他在北京南城烂漫胡同内的湖南会馆主持召开了驱张大会并发表演讲。
  烂漫胡同内的湖南会馆建于清末光绪年间,会馆面积较大,现在是北京市重点文物单位。

陶然亭内慈悲庵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和湖南在京进步社团——辅仁学社的同仁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聚会,讨论驱张运动如何进一步发展。陶然亭位于北京南城,民国初年,有不少进步团体在此集会。
  现在,慈悲庵是陶然亭公园里的核心建筑,它坐落在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保存相当完好,里面着重介绍了1920年~1921年间,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郑中夏、高君宇等中共早期革命家在此活动的历史。
  当年聚会后,毛泽东与辅社学院同仁在慈悲庵外的老槐树下合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
福佑寺

  出于对革命前辈的敬重,我特意站在当年摄影师的位置按下快门,刹那间,时光穿越百年……

法源寺


  就在毛澤东紧锣密鼓地开展驱张运动之时,他的恩师杨昌济于1920年1月17日病逝。毛泽东悲痛万分,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共同料理后事。杨昌济灵柩停于法源寺期间,毛泽东在此守灵数日。
法源寺

  法源寺始建于唐,初名“悯忠寺”,清雍正年间被赐名“法源寺”,现存房屋也多为清代所建。法源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古树参天、石碑林立。每年春季,法源寺内丁香花盛开,整座寺院如置身于花海之中。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每年春天法源寺丁香盛开之时,文人墨客便会在此聚集,举办以咏丁香为题的诗会——丁香诗会。2002年,法源寺丁香诗会得以恢复。如今,这里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平日亦对公众开放。
  1920年4月上旬,毛泽东与湖南代表们在景山东街的中老胡同内开会,会议决定结束在京的驱张活动,各代表分别前往武汉、上海、广东等地继续开展驱张运动。4月11日,毛泽东奔赴上海,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当他再次踏上古都的土地时,已经是29年后的1949年。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山东省莱阳市的农村,从小就喜欢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东西,印象最深是我种过几行玉米,虽然长得很高,但就是不结玉米棒,后来才知道,玉米要用杂交种,不能自己留种,我当时觉得好神奇。那时,我每天跟着父母一起下地,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农业,当然也目睹了他们劳作的艰辛,一直想赶快长大,好帮他们做点什么。我,陈代涛,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质工程专业硕士。  我的家乡山东莱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莱阳梨”的核
赞美诗  那些夜里趕路的人是勇敢的  比如和火车一起冲向暗道  比如上夜班的人  比如去向不明的人  那些夜里不停息的事物是要赞美的  比如星月  比如草木  比如床下的蛐蛐声  而我  只是凌晨收拢纱窗  将青丝抛向白露  又返回阳台之人  陶然亭听埙  有多久了  我还想闭上眼眸  闭上眼眸就有埙的妙音丝丝入怀  妙音自陶然亭漫开  对面的秦岭山  绵延起伏  云朵雪白如兰  开在山里人家  
去年9月我剛刚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如今在上海工作。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冬天就像《冰雪奇缘》里的画面一样美,尤其在过年的时候,到处喜气洋洋,配上我们东北特有的杀猪菜,那叫一个美!可今年,我不得不留在上海自己过年。  在爸妈得知我不能回家过年的次日,他们开始上街疯狂采购,回家卖力加工,说是给我寄些好吃的,让我在上海也能吃到纯粹的家乡年夜饭!几天后,一批批的快递包裹陆续到货,打开一看,我真
卢悦宁的诗  卢悦宁  菜园散步  芫荽、莴苣、油麦菜……  万物与我都经历了一些磨难  隐秘的,不大不小的。  除夕的上午  我与这些深深浅浅的绿色  一同被暖阳照耀。  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  我在反刍自己的喜悦与疼痛。  风停雨住之后,是人间的好时候  我需要在老家的菜园里不停散步  孤独地,周而复始地。  这也是虫子们的好时候  大地草木葳蕤,为它们遮天蔽日。  日常  几分钟前,我走到办公
我是安徽六安人,去年6月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合肥工作。元旦过后,公司担心反扑的疫情影响春节期间的工作安排,便早早实行了在家办公,我便回到了六安,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大年三十当天,按照原计划,我们在下午4点左右去姥姥家和她老人家一起过年。晚7点左右,我和妈妈一边陪姥姥说话,一边准备饭菜,由于吃饭的时间比平时晚了太多,我腹中饥饿,随手在姥姥的冰箱里找了一根冷冻的熟玉米扔进锅中,水刚开就捞出
雪马的诗(6首)  我可以再进去吗  我可以再到  你的胎盘上  酣睡一下吗  妈妈,我知道  你已经老了  也会很痛的  可我活着好累  还不想窒息呢  空遇  天白了,地黑了  这一世  我来到人间  为了与你相遇  不舍昼夜  山长了,水瘦了  月光下  我打坐往事  你眺望前程  红尘已锈  杀死一个人  杀死一个人  比杀死一头猪  要容易得多  杀猪要出栏  还要磨刀  而杀人有时一句
方华  传说  一江绿水  一片桃花浮起狡黠的表情  穿白裙的水蛇在烟雨中泅渡  埋首黄卷的书生被一声春雷惊醒  心形的叶片上写满小楷  说书人在章回中穿越江南  时间的掩盖下 花窗边  晃动偷欢的男女  湿漉漉的青石板上  一次次滑倒乡愁  锦衣华服的浪子走过之后  春天空空荡荡  颂歌  忽然用花朵的色彩来朗读唐诗  阳光的节奏 潮湿的韵脚  瞬间生长的绿色打落诗人的纶巾  暗哑的二胡被流水湮
去年上半年疫情暴发后,原本准备6月份毕业的我延期到12月份毕业,在这延期的半年中,我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  因为疫情,本来4月份即可见刊的文章,因为印刷停工而无法出刊。然而学院规定,必须在文章见刊后才能进行毕业答辩,这就使我在6月份毕业的打算落空,也導致我之前联系的在北京、重庆等地的工作机会不得不随之放弃。  不过,在家乡度过的数月,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计划做出了改变。原本我是打算在北京、重庆等
與友人  灯火通明的晚宴间,突然  停电,满屋子的表情陷入黯淡  恰似我们的年华,在某个拐弯处  告别阳光灿烂  黑暗也许不足坏事,我们可以  自由地想象  想象你此时眼睛是不是闭着  跟你忧郁时那样,跟你  微笑时那样  黑暗中我最想知道你在  想些什么,我想你肯定也在猜度  我的心情,我为什么不说话  我是不高兴还是暗白庆幸  黑暗久了,我们就会想得更多  比如时间、等待,还有死亡  以至联想
小的时候,我对于“五四”“爱国”其实理解得不深刻。  初二我参加一场演讲比赛,主题叫“党在我心中”。中途差点落选,被意外复活后,老师给的理由是:我讲得很生动、很有感染力,现场气氛特别好,但丝毫没有提我的稿件内容。这就是我最早建立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不需要真情实感,只要“表现得热血”。  我有这样的想法,也部分归因于我爸。他是一位婚礼主持人,他一直都告诉我:演讲只关乎舞台技巧,和情怀没关系。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