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在胎儿骨骼畸形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胎儿骨骼畸形致病基因的效果。

方法

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于妊娠18~24周和/或30~32周行常规胎儿超声检查,其中10例孕妇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骨骼畸形,纳入研究。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或脐静脉穿刺术留取羊水或脐带血,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取羊水或脐带血,或引产后取胎儿组织,或分娩后留取新生儿血样,同时留取胎儿/新生儿父母的静脉血,提取DNA,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248种骨骼畸形相关基因的筛查,对可疑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

结果

10例骨骼畸形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目标外显子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表明其中3例胎儿存在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typeⅠ,alpha-1,COL1A1)基因出现杂合突变,分别为c.3307G>A、c.1706G>C及c.2101G>A。胎儿父母双方均进行了基因组DNA一代测序,未发现突变。3例胎儿检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3,FGFR3)基因杂合突变,其中2例为c.1138G>A,另一例为c.1118A>G。1例胎儿检出埃利伟综合征(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EVC)基因c.884C>G和c.982C>T复合杂合突变,一代测序证实2个突变位点分别来自于胎儿父母。另外3例胎儿未发现明确致病基因。

结论

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为部分骨骼异常胎儿明确致病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脑功能发育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出生胎龄<37周的早产儿153例,于纠正胎龄足月时(≥38周~<42周)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检查。分析早产儿出生胎龄(<30、30≤~≤33+6和34≤~≤36+6周)、临床情况[相对平
期刊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合并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胎盘特点。方法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终止妊娠的单绒毛膜双胎妊娠中,纳入23例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和32例无并发症者(对照组)进行研究。在胎盘娩出24 h内完成灌注,2个胎儿的脐动、静脉分别灌注4种不同颜色的颜料,根据胎盘表面血管颜色判断吻合血管的类型。分析脐带附着位置、胎盘面积差额比[(大胎盘面积–小胎盘面积)/大胎
期刊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子代胎盘中印记基因PEG10的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及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30例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的产前诊断及临床处理方案。方法对2例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的超声检查、细胞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终止妊娠后随访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水平。结果例1妊娠20周时超声发现胎儿与葡萄胎共存,经腹行葡萄胎组织绒毛活检及胎儿脐静脉穿刺。间期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显示,葡萄胎及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