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作文制胜攻略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8x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作文应学会设置“亮点”,以文采、真情、深刻等使文章偶有“奇峰”突现,斩获高分。
  关键词:作文 亮点奇峰
  
  孙子有句作战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形式依旧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内容将更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管考题年年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抓住了规律,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一篇被人称道的诗文,并非字字玑珠、句句精华。它之所以有阅读意义和文学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亮点”所在,是因为诗文中偶尔有几颗“珍珠”在闪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宋祁的《玉楼春》一词会流传千古。 所以高考作文必须避免平庸平淡,应该用设置“亮点”的办法,使文章偶有“奇峰”突现。这样才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使其阅到此处不禁心头为之一震,甚而击节赞赏。有这样的效果,何愁不得高分?
  
  一、旁征博引,以文采取胜
  
  如果学生平时注意了课外阅读,知识丰富一些,就可以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地旁征博引。一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二来可以显示出你与众不同的才华。但这些材料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陈旧的。如果是平时所不太为人知晓的,效果会更佳,更能显示出学生知识面的宽广。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搜集和储备。
  丰富的知识是一种“才”,深刻的见解则是一种“识”。 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作者借大量的庄子寓言和经过提炼的语言,萃取精华,裰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语言素养。文中一些句子,如“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语句灵活,富有弹性,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
  
  二、注重细节,以真情取胜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荩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从最近两年的阅卷看,有些文章的确思路活跃,形式多样,但很多乍看情节编得很圆满,细看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某个情节或某段用词精彩的排比句老师第一次批阅到,也许会击节三叹,但第二、第三次遇上,就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了。”
  文贵有情,有情方能感染人。在构思谋篇时,要注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题材。考生应该从朱自清的《背影》中对于父亲的描写受到启发。倘若文中的细节能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真情就是以客观为依托,经主观升华了的东西。中学生的真情应该是纯朴的,而不是花哨的,是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
  2008一篇名为《他们》的上海高考作文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10万份考卷里的唯一一个满分,二是三年来上海考区的第一个作文满分。这篇作文在网上公开后,引起了轰动。网友对这篇名为《他们》的高考作文评价是“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据说许多观者忍不住落泪。
  
  三、凡人哲语,以深刻取胜
  
  名人说出的话并非句句名言,凡人也未必说不出富有哲理意味或意义深刻的语言来。这样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耐人咀嚼回味,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考生在应试作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名人名言外,也应该从自己所掌握的名人哲语中受到启发,根据提供的话题范围,化用或构思出一句或几句自己的凡人哲语来。或把它置于篇首作为题记,或在文中关键处作为凝练精辟的议论。这样,无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辉映全篇的作用。
  200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广西考生在《青山一道同风雨》中有“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 “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等文句既饱含深情又文采飞扬,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小结
  
  如果你思维清晰,结构安排缜密,可以以严谨取胜;如果你富于想象和联想,可以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取胜;如果你语言诙谐,格调轻松,可以以风趣取胜。总之,考场作文要创新,要出彩,要出奇制胜,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文无定法”,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个人才华、有创意的写作,最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即可。语言像翅膀,书写同化妆;写作无捷径,勤练是根本;否则纸上谈兵,难以实战。
  作者单位:南京建邺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应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工夫,另一方面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综
在交流和分享班级管理经验之前,我得郑重宣布:我爱我的班,班里的学生爱我,我们像恋人一样爱着对方。虽然我们不是一见钟情,但我们却爱屋及乌。  “班主任,肩负着班级成长和进步的重任,是辛苦的;班主任,分享着孩子们更多的喜怒哀乐,又是幸福的。”这是我担任班主任以来最大的感受,当然在“累但却快乐着”的同时,也收获了几许个人见解,很乐意与大家分享。  一、结合时代特点,创建“个性”班级  “70后想加班,8
摘 要: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习效果的差异也是必然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主体性教育    新课标的颁发,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发
初中语文新课标以鲜明的姿态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如是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深有同感,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的重要性
“钻进去,跳出来。”这是教育家于漪在谈语文教师成长时反复强调的六个字。“钻进去”就是要深入文本,挖掘空白点,寻找生长点,借以突破难点,凸显重点,简言之,就是把薄书读厚。而“跳出来”则是站在一个尽可能高远的位置,此刻的文本成了无数文本中的“一个”,共性开始显现,学生就一旦抓住这变中的不变--这永恒的规律,也就找到了阅读其他文本的门径。这样,学生就把厚书读薄了。  一、引导学生“钻进去”  1.借助文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文字对文化进行承载。《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比比皆是,新课标又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可在当前“减负”的大环境下,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渗透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使语言与文化齐头并
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结合生活实践,拓展西方文化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堂课的主流,他们按时变换他们在课堂上的位置,每次为自己找好一个伙伴,这样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  我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拓展
摘 要: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从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英语词汇、猜词技巧三个方面对英语阅读理解猜词技巧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现状和专业区分之间的讨论和五条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猜词技巧与能力学习培养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阅读方式 猜词技巧 能力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乡镇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乡镇中学的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到了九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著,很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学生的分层  在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我教学完“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三个例题后,在第三课时练习课时,积极探索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策略,合理的设计练习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教学效果较好。  课例片断  1.创设情境一(教科书第67页第8题)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科技节,这次科技节要带大家到少年宫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