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0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时期。但是爱国主义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则是具体形象的,如何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探索的。
一、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能激励人们在战斗和劳动岗位上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欣欣向荣而能力奋斗。”幼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是20年后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和重要组成人员。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初步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他们逐步树立有长大后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为以后进一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奠定基础。
但幼儿教育的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现状是甚至令人担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所谓的“前运算阶段”,他们虽然开始能凭借由简单的概括而建立的符号来认识外部世界,但对“国家”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还无法依赖表象的心理活动来认识。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年纪小、理解能力低,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困难,不如到了读小、中学时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这种认识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成为不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根据。
教育实践表明,这种困难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克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任何科学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就是指受教育者把复杂的、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简单的、形象的事物以适应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以此看来,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可行的。
爱国主义属于道德范畴,而幼儿期正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说“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心理学家陶姆说“一个胆小的士兵,并不是在战场上造成的,而是在婴儿院中造成的”。说明人的品德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这也正符合人的个性的“可塑性”是与其年龄成反比的理论。
二、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幼儿热爱家庭的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对亲人的热爱,对关怀和照料自己的亲人们所产生的眷恋。因此要注意培养幼儿对父母、亲人及家庭成员的热爱。
(二)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对幼儿来说,认识祖国是从自己的居住地开始,逐渐获得关于城市或乡村,以至国家的概念。应当让幼儿认识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而感到自豪。
(三)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等是祖国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应当从周围环境中选择一些幼儿能够理解的内容,使幼儿知道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富强是怎样进行劳动和战斗的,从而产生对全体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崇敬。
(四)培养幼儿热爱共产党、热爱杜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通过让幼儿认识国旗、国徽,使幼儿明白国旗、国徽是祖国的象征,要尊敬和爱护它们。同时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中逐渐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知道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事迹和丰功伟绩。
三、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良好校园环境中。以良好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尤其如此。例如在幼儿园建立升旗台,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从而对幼儿形成一种长期性的环境影响,激发其为国争光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为将来形成稳定的爱国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实践中。幼儿教育需要启发、引导,需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他们能够理解的历史故事,比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让幼儿认识许多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等人物,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在各种游戏中融入爱国主义的内容。比如,在游戏中让幼儿拼中国地图、制作小国旗等。既引起了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家乡、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四)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力争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祖国”的概念是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和升华的教育过程,幼儿时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时期,只有结合新时期的特征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具体的事、物、境中,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里,使幼儿的爱国情感从中得到诱发。我相信,幼儿最终会树立起热爱祖国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起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情操。
参考文献:
[1]道德教育心理学.杨韶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海燕.爱国主义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时期。但是爱国主义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则是具体形象的,如何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探索的。
一、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能激励人们在战斗和劳动岗位上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欣欣向荣而能力奋斗。”幼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是20年后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和重要组成人员。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初步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他们逐步树立有长大后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为以后进一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奠定基础。
但幼儿教育的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现状是甚至令人担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所谓的“前运算阶段”,他们虽然开始能凭借由简单的概括而建立的符号来认识外部世界,但对“国家”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还无法依赖表象的心理活动来认识。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年纪小、理解能力低,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困难,不如到了读小、中学时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这种认识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成为不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根据。
教育实践表明,这种困难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克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任何科学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就是指受教育者把复杂的、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简单的、形象的事物以适应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以此看来,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可行的。
爱国主义属于道德范畴,而幼儿期正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说“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心理学家陶姆说“一个胆小的士兵,并不是在战场上造成的,而是在婴儿院中造成的”。说明人的品德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这也正符合人的个性的“可塑性”是与其年龄成反比的理论。
二、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幼儿热爱家庭的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对亲人的热爱,对关怀和照料自己的亲人们所产生的眷恋。因此要注意培养幼儿对父母、亲人及家庭成员的热爱。
(二)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对幼儿来说,认识祖国是从自己的居住地开始,逐渐获得关于城市或乡村,以至国家的概念。应当让幼儿认识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而感到自豪。
(三)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等是祖国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应当从周围环境中选择一些幼儿能够理解的内容,使幼儿知道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富强是怎样进行劳动和战斗的,从而产生对全体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崇敬。
(四)培养幼儿热爱共产党、热爱杜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通过让幼儿认识国旗、国徽,使幼儿明白国旗、国徽是祖国的象征,要尊敬和爱护它们。同时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中逐渐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知道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事迹和丰功伟绩。
三、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良好校园环境中。以良好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尤其如此。例如在幼儿园建立升旗台,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从而对幼儿形成一种长期性的环境影响,激发其为国争光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为将来形成稳定的爱国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实践中。幼儿教育需要启发、引导,需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他们能够理解的历史故事,比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让幼儿认识许多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等人物,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在各种游戏中融入爱国主义的内容。比如,在游戏中让幼儿拼中国地图、制作小国旗等。既引起了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家乡、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四)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力争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祖国”的概念是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和升华的教育过程,幼儿时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时期,只有结合新时期的特征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具体的事、物、境中,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里,使幼儿的爱国情感从中得到诱发。我相信,幼儿最终会树立起热爱祖国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起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情操。
参考文献:
[1]道德教育心理学.杨韶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海燕.爱国主义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