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州古字画修复装裱中的纸本修复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5130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古代字画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修复和装帧。这些古旧字画在漫长的光阴中流转传承,而作为常见字画载体的纸,极易在天然环境中老化,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假如未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就会直接影响古旧字画的寿命及其文化艺术价值,甚至会因日渐朽烂而毁于一旦。文章围绕明州(宁波古称)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中的关键步骤进行分析与阐述,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且有利于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古字画;明州;修复装裱;非遗
  1 传承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装裱是保护中国古代字画的一种特殊技艺,其中字画修复更是一门难度很高的专业技艺。古代的字画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时光流逝,有的磨损,有的被虫蛀鼠咬,有的发霉污损,甚至破败不堪,面目全非。有的字画初看起来画面还很完整,但画心酥了,经不起提拉;有的字画看起来破损不堪,但骨子里还很好,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揭裱。在修复师精心揭裱、清洗、修补、全色、接画意后,这些旧字画得以恢复原貌,重焕青春。
  在现存的传世古字画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少有字画是没有经过修复的,只有少数清代到民国时期的作品因为存世时间较短加上保存状况良好而没有经过修复。①从字画的角度来观察,存世的时间越久远,其修复的次数就越多。由此可知,修复和装裱是促使中国字画能够在世间长久留存和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
  纸作为中国古代字画的主要载体,其本身就属于一种比较容易损坏的材料,字画在赏玩、流转、收藏的过程中,如果保存不当,就很容易损坏,所以中国历来的文人雅士都清楚字画保护的重要性。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中国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所说:“图画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夫人不善宝玩者动见劳辱,卷舒失所者操揉便损,不解装褫者随手弃捐,遂使真迹渐少,不亦痛哉!”②
  2 明州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历史渊源及特色
  宁波,古称明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③,由于近海且水脉分布丰富,再加上降雨量大,平均日照时间短,所以空气比较湿润,对字画保存较为不利,正需要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一展所长。而宁波又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可谓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宋、元、明、清代代不绝。同时宁波又一直盛行藏书文化,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其中历经450余年的明代天一阁更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④正是宁波独特的气候与人文环境为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州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可以说是一门宁波本土的传统手工技艺,沿袭古法,根基广泛,兼蓄南派修复中的苏、扬二帮技艺。现藏于天一阁的明代彩绘本《历代圣贤画像册页》上已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修复装裱记录;收藏于锦云斋的明代《动静交相养赋书法册》上也有甲戌(1934)秋月重新修复装裱的记录;创立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锦云斋装池也一直延续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明州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的价值和影响,在长期的实践和传承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秘笈”,尤善修复装裱纸本,集“看”“定”“找”“冲”“泡”“揭”“补”“托” “固”“色”“镶”“贴”“磨”“装”等多种技艺于一体,修复装裱出的作品古朴典雅,厚薄均匀,冷暖适宜,端庄平实。
  3 古字画纸本修复的关键步骤
  3.1 前期准备阶段
  “看”“定”“找”适用于古字画修复装裱的前期准备阶段,在对一件字画修复之前,应当对字画有一套整体的研判,目的是对原件能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初步了解。这种了解越深,对修复装裱工作越有帮助,修复手法的落实就能愈加精准。经过前期的研究,先把在字画原件上发现的损伤记录下来,也就能对字画受到侵害的原因尽可能地做出科学准确的研判。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对应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预测修复损坏部分所能达到的效果。然后,根据字画所有人的需求,明确修复的目的,如收藏、展示、交易等,最终制定一个全面、有效的修复计划,后续按照计划中制定的步骤进行逐一修复。
  3.1.1 “看”
  在前期准备中首先是“看”,主要是通过观察来了解两大类信息:一类是字画本身的情况,如古旧字画的创作年代、所使用的颜料、纸张类型、原装裱方法等;另一类就是原件的受损,常规情况下,容易导致画面上出现污损的情况有水痕、油污、霉菌、灰尘、破洞、蝇便、鼠粪、烟熏等。有的字画因保护不力被悬挂多年,致使画面老化易碎,有的则因多年未翻卷,或遇水而粘在画面上。
  3.1.2 “定”
  通过“看”清楚地了解作品受损情况后,就需会诊分析原因,制定修复方案,也就是“定”。根据字画年代、风格、颜料、用纸、受损等不同情况,使用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要注意有些损害需要在冲洗时予以解决,而另一些损害则需要选择在揭裱前处理。这当中,如烟熏、水痕、灰尘需要在冲洗时去除,而像孔洞、油污、霉菌、蝇便、鼠粪这类侵害则要在揭裱前处理。要是画心已经出现发脆或是有粘连处没办法自然展开平整的情况,就要先喷水让画心轻微湿润,让它能够自然展开,此时需要注意不能喷水过多,导致没办法进行处理。如果画心已经支离破碎,分成几块没法打开,过去的老办法是先垫上一块透明绢布,让它湿润而平整地摊开在红案上,然后用排笔蘸水轻刷或用喷水壶喷水使画面湿润并逐渐展开,将画心碎片按原茬对齐,然后再盖上透明绢布,将整个画面上下颠倒后翻转过来,接着去掉透明绢布,用夹宣纸条刷糨糊后使碎茬连成一体。
  3.1.3 “找”
  在了解作品信息和确定修复方案后,接着就是“找”齐修复材料。古字画修复装裱材料的选择,要遵守“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减小干预,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持现状和减轻损害。①一切修复方法不得妨碍再次对作品进行后续处理,而处理过的部位要与作品之前的樣貌以及旧有的修复处理痕迹既能相互协调又能够识别。优先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将对字画最无害的工艺技术用于修复装裱。日常修复装裱所用的材料主要有修复用纸、修复用绢、加固用纸、镶料、糨糊用水等。选配合适的修补纸十分重要,最好使用同年代的纸张,应在仔细确认原画纸的质地、帘纹、光泽、颜色的基础上,严格选取一种年代相近、质色相当的配补用纸。这些材料往往没有现成来源渠道,需要修复师平日里一点一滴收集保留下来,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修补材料,常人眼里的残页破纸却是修复师手里最珍贵的素材。   3.2 修复阶段
  3.2.1 “冲”
  旧字画表面上往往有污渍、灰尘、油污等污痕,画面泛黄、发黑,影响观赏。从修复师多年的处理经验来看,用水冲洗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污渍去除后,就要对字画进行冲洗前的特殊保护。冲洗前用胶矾水在有重色重墨的画面上薄薄涂抹一层,待干后再进行冲洗。冲洗需用烫水,冲洗时不能用任何物件在画面上拖动,只能用燙水冲,待字画冲净后,吸去画面上的浮水。碰到使用重彩施粉、重彩青绿的景观、人像就不能直接用沸水进行冲烫,避免画作的精气神被破坏。而是必须先从局部开始冲烫,先冲烫画面空白的地方,剩下有重色重彩的地方则采用排笔轻微润涂即可,这样就能让施粉和青绿重彩的地方不被破坏。另外墨笔书法和黑白水墨画也应该在画心的反面采取冲烫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要随时掌握冲烫的程度,持续观察,不要使冲烫过分。
  3.2.2 “泡”
  沸水冲烫的关键效果是借助沸水的热量将画心与褙纸、托纸分开,其中沸水的热量就是来处理糨糊的。但是,有些字画是冲烫不开的。原因是纸薄而糨糊厚,或者是糨糊中添加白芨或水胶,简而言之,这幅画上一次装裱时使用的糨糊是特殊的,则需要采取浸泡的方法来分离托纸。方法就是将画心全部摆放在一个平底水槽里,再用清水进行浸泡,换水时间控制在每次10分钟,同时以水观察不到颜色作为依据。
  3.2.3 “揭”
  揭裱可以称得上是修复字画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先揭开作品原有装裱的背纸和托纸,再次托裱新纸的步骤。作品在清理干净表面的污痕之后,接下来就开始揭取画心的步骤,揭纸的难度与纸张的厚度、性质和粘贴度有很大关系。方法是将旧字画正反两面夹上宣纸卷起来,放在清水中浸泡,使字画上的糨糊软化,使画心与覆背渐渐脱离。浸泡后的字画在红案上展开,揭去覆盖的宣纸,用抖动法吸去字画上的余水,垫上油纸便于移动,这时可以开始着手揭去字画的覆背。在揭取画心后背的旧裱托纸的过程中,修复师需要掌握的修复原则是首先确保画心的完整,其次考虑揭取是否干净,这也是在整体修复工序中最需要注意的一道步骤。在整个揭裱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画心的润湿,这是采用揉、搓、摩和揭等一系列手指上的技法来达成的。如果原先的画心支撑纸完整且牢固,则可选择保留原有的托纸,如果有局部破损可以用糨糊粘贴修补。
  遇到揭裱困难的修复字画,有时三五天都完成不了揭裱工作,每天揭裱工作结束后需以湿布轻轻覆盖在作品上,第二天继续进行揭裱,简而言之,面对揭裱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使用专业的修复技术,直到将画心背面的旧托纸去除干净。若揭纸时不小心带起了画心纸,则要及时使用稀薄的糨糊将画心纸粘贴回原处,选取其他方向再行揭取。
  3.2.4 “补”
  在画心背后的旧托纸被揭取以后,原作品上的破洞等受损的地方就很容易在红案的映衬下显露出来,这时就须使用与原作品尽量一样或尽可能相似的纸材来进行修补。在揭完画心以后,可以用清水淋透,使画心可以活动,破损的部分可以按丝缝挤压拼接在一起,用挑针来梳拢纠正残破扭曲的部分,然后用水油纸覆盖保护,把画心翻转过来,在背面刷一层薄薄的糨糊,等晾干了再进行托纸。在断裂处挤压拼齐固定后,应使用折条纸粘贴到背面加以固定。在画心缺口处轻轻刮取变薄以后,采用相较画心色彩略微浅一些的材料将画心整体托裱起来,在托纸的背面观察是否有破漏透光的地方,用白纸填补粘贴在这些破漏处,使整张画厚薄保持一致。
  3.2.5 “托”
  托画心即是将宣纸糊在画心背后的步骤,其目的是使画心牢固。如果画心在托心过程中干燥后裂开,需要在破裂处贴上折条纸,还要保持与老画心的色调一致,否则就需要全色。
  而说到覆背,一般将已经托裱完成的两层单宣纸称为覆背纸,而将画的背面粘贴上覆背纸的过程就称为覆背。覆背的作用是使整幅画更加稳固、平挺、有型,之后就是开始粘贴上壁挣平的工艺。尽管覆背纸不会在画作的正面显露,但仍然是修复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覆背工艺的品质(包含托背纸和上背纸两道工序),会对整张画作的欣赏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品质上佳的覆背会使画作平阔、直挺、柔软,让人一眼望去便觉得赏心悦目,而且捧在手里即使不断晃动也不会产生异响。反之若是覆背工艺欠佳,时间一长就会使画面扭曲变形,甚至出现翘起脱落,容易在收卷和展开时对画心造成磨损,天长日久就会降低画作在观赏时所能达到的效果。
  3.2.6 “色”
  “色”分为全色和接画意,指因画面的破损处通过修缮、搓揉、刮薄之后,导致出现色彩变得浅退的部位,这时就需要用颜料涂抹补充这些地方,从而达到和整幅画作色彩呈现协调的效果。有些线条、画意破损残缺,再经新纸挖补就会留下一些空白,致使整张画意断气阻不连贯。接画意需要了解画家的画风、画意,同时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用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接笔法,无论是线条还是块面,用小毛笔一点一点地进行接笔,并由浅色入手,逐渐加深到与原线条、原色块同色、同深浅,与原字画同色、同气、同意。
  4 结束语
  明州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不仅承担为历代古字画完整流传保驾护航的重任,也为保存各个朝代的字画装裱信息做出了贡献,经过修复的古字画得以继续发挥其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价值,这对提升民众对于传统社会文化修养、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明州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的承继、弘扬和发展,对保护中华民族璀璨而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播人类文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宋代金银器皿数量陡增、广布民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对南宋张同之墓出土的银扣金梅纹花口盏进行了年代考证,从器型、工艺、纹样等方面逐一研究,缩小年代范围,以期对其余出土窖藏金银器的断代提供佐证。  关键词:金银器;张同之;南宋;银扣金梅纹花口盏  通过对南宋银扣金梅纹花口盏的归纳分析和研究,从器型、工艺、纹样、题材等方面对此盏进行年代考证,以此扩展对南宋金银器器型、纹样、工艺、题材的理解
摘 要:文章以新发现的徽宗敕徐衡两道圣旨、汤修敬题《砚山徐氏宗谱》驸马衡公像赞、《砚山徐氏宗谱》《鸿庆居士集》以及《饶州府志》《江西通志》《乐平县志》《宋诗纪事补遗》等为佐证材料,从弃文从武丙戌科武举殿试武状元、东南大水赈救兴国奉法承令特授武翼郎、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通报效法赈济经验、爱民之吏不惜爵赏两尚皇姬升帝眷、调广东提刑单人匹马降刘隆改提京西保甲、转康州防御使致仕高宗御赐仁者寿六个方面,深
摘 要:广元千佛崖造像在四川地区佛教造像中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肇始于魏晋时期,吸收隋朝遗风,在唐朝达至鼎盛状态,至唐中兴年间造像之风渐息。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并结合窟龛形制与佛像的风格样式、造型等特征,可将其风格的演变划分为贞观之治:遗风之下的“一枝独秀”;永徽之治:成长之中的“二卿佳人”;开元盛世:崖壁之上的“卓绝千古”;会昌中兴:劫难之后的“九九归一”共四个时期。  关键词:广元;千佛崖
摘 要:三国归晋后,司马氏称王于天下。然太康之治后,西晋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发生更不断动摇着西晋立国之根基。在王朝不可避免地由盛转衰之时,往往不乏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毁家纾难,嵇绍是竹林名士嵇康之子,虽然其父耻于与司马氏为伍,但他本人却在八王之乱中因护卫晋惠帝司马衷而亡。文章尝试探究嵇绍世系及其交际圈并力求尽可能还原嵇侍中之历史形象,以期从西晋末年家族和社会的联系之中获得一些感悟。
摘 要: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晏子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高密人,其智慧、品德、言行在高密这方土地上几千年来遗风犹存,影响了高密人的方方面面。高密人民对这位家乡先贤也是推崇备至,大力发展弘扬晏子文化,以晏子精神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晏子;高密;影响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记·管晏列传》载:“晏平仲婴者,
摘 要:壁画是历史上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主要指的是描绘在各种建筑物的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的图画。山西省拥有丰富的壁画资源,而潜藏在山西壁画中的服饰元素也成了当今人们研究壁画风格特征和价值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这些壁画人物的服饰探究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来自历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能感受到其折射出来的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时代内涵。文章针对多福寺、公主寺内明代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对其形式的特点、
摘 要: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和《秦封泥集存》两书,部分文字整理者未释,其中有不少未释字照片较为清楚,将其与同时代其他字形相比即可释出,如“叚阴”“成颠”“临汉丞印”“耤阳丞印”“寺宁丞印”“豸父乡印”等。  关键词:古玺;封泥;战国文字;叚  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吴振文 胡立鹏藏战国玺印选》(以下简称《印选》)一书,①收录126枚戰国古玺,照片精美,印面清晰。刘瑞编著的《秦封泥集存》②
摘 要:定鼎门遗址区在洛阳市洛河南岸城市主干道龙门大道西侧,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正南端。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片区,在大遗址保护理念下,遗址区借助葱郁的绿植造就出一片都市“绿肺”。当前,通过第三方管养企业提供专业的养护服务,遗址区绿化养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从养护工作实际出发,就遗址区绿化养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定鼎门遗址区;绿化养护;改进提升  定鼎门遗址是世界文化遗
摘 要: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及文化的载体及表现手法之一,蕴含着古人观天地生物气象的精神追求,其植物选择及盆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践行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思想。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历代盆景入画的作品进行归总并做分类,以展览“日月烟霞纳一盆—清代盆景文化展”中南京博物院馆藏清代书画中的盆景为重点,探究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盆景;清代书画;象征意义  1 盆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