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的主要渠道之一。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基础和前提,只有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才能发扬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树立学生创造意识,使他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培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发展与竞争并存的新时代。在这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的竞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非一定要像成人那样能创造出社会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而只要创造出自己从未见、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当然不是模仿别人的东西。这样,即使他们创造出的东西他人已经创造出来了,而他却不知道别人有过,就可以视为创造了,这种能力就可视为创造能力了。例如:我们班开过一次文艺联欢晚会,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舞蹈。学生们自发带来手电筒,在每只电筒上蒙上了不同色彩的皱纸,关掉了教室里的电灯,让手电筒从不同的方位射向舞台中间,这手电筒光,就跟舞台灯光一样的效果。这虽然也是一种舞台灯光,但这种舞台灯光不同于真正的舞台灯光,是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出来的一种舞台灯光。对比,就应该肯定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现象是学生创造出来的,是他们从未出现过的,而不是舞台灯光的简单模仿。作为教师应该从生活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造思维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外国大学生基础知识似乎并不扎实,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回答问题经常是“答老师之所想”,毫无创造力可言。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四、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创新发展
个性是培养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美学意义。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差异。例如:對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此句讽刺梁武帝等封建统治者耗费民力,滥造寺院;有的学生却认为杜牧只是把“四百八十寺”作为六朝文化的遗迹来描写,表现文化古迹之美,与前文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句描写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学生这种在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力也就能够得到培养。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参考文献:
1、傅邵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新课程(中),2011年01期
2、何美惠,开辟自然角 引导学生创新[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年09期
3、李彦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6期
4、刘英,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突显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培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发展与竞争并存的新时代。在这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的竞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非一定要像成人那样能创造出社会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而只要创造出自己从未见、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当然不是模仿别人的东西。这样,即使他们创造出的东西他人已经创造出来了,而他却不知道别人有过,就可以视为创造了,这种能力就可视为创造能力了。例如:我们班开过一次文艺联欢晚会,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舞蹈。学生们自发带来手电筒,在每只电筒上蒙上了不同色彩的皱纸,关掉了教室里的电灯,让手电筒从不同的方位射向舞台中间,这手电筒光,就跟舞台灯光一样的效果。这虽然也是一种舞台灯光,但这种舞台灯光不同于真正的舞台灯光,是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出来的一种舞台灯光。对比,就应该肯定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现象是学生创造出来的,是他们从未出现过的,而不是舞台灯光的简单模仿。作为教师应该从生活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造思维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外国大学生基础知识似乎并不扎实,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回答问题经常是“答老师之所想”,毫无创造力可言。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四、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创新发展
个性是培养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美学意义。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差异。例如:對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此句讽刺梁武帝等封建统治者耗费民力,滥造寺院;有的学生却认为杜牧只是把“四百八十寺”作为六朝文化的遗迹来描写,表现文化古迹之美,与前文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句描写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学生这种在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力也就能够得到培养。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参考文献:
1、傅邵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新课程(中),2011年01期
2、何美惠,开辟自然角 引导学生创新[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年09期
3、李彦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6期
4、刘英,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突显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