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后,招生改革的方向应是多元化考试评价与多种形式选拔录取方式并存
2005年,上海建桥学院自主招生,考录比例是8:1;2006年,北京等省市相继在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计划录取630名,报考者有4000多名,考录比例是6.3:1。
2007年,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突破性进展:从命题到录取
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单考单招”招生改革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比较后,不难发现,它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单考单招”的生源大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和在职青年职工,他们具有初步的专业与职业实践经验但文化课较弱,对这类考生可精简文化基础课考试并单独命题,于是,“单考单招”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针对性、分选性强。
绝大部分考生都可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用统一的选拔精英的考试办法来选拔考生就有些走形式了。有的学校如培养学科型人才的院校仍有必要实行基础文化的分项考试,因为他们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而对大部分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院校而言则没有必要,可对这类院校的考生实行“宽进严出”。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取消单项基础文化考试,不意味着基础文化不重要,也不表示“试点”是为了把各类学校的入学考试的单项基础文化考试都取消。
改革:标准不一
高职教育招生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招生改革走上多样化的重要探索。但问题是,目前自主招生仅在个别省区少数学校中试点,该如何铺开,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今后,招生改革的方向应是多元化考试评价与多种形式选拔录取方式并存,目的是选拔出最适合于被各校培养成材的学生。换句话说,招生考试改革是对大批具有不同潜在能力基础的考生,采用不同的、切合实际的方法,把他们分流到各种最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各类学校中去。
同样是招生院校自主招生,不同院校应有不同的“标准”:全国重点院校应坚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以利于选拔精英人才;省级一般本、专科院校,可以实行在各省(市)范围内的“单考单招”;大部分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可实行自主招生,其实质是“宽进严出+专业潜在能力”的综合测评;培养技艺型人才的院校则应采用“综合素质测评+特长选拔”。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招生、考试方式,都要形成一种规范模式,政府部门与学校各负其责,形成规范的操作程式,以便建成多样而有序的招生格局。
2005年,上海建桥学院自主招生,考录比例是8:1;2006年,北京等省市相继在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计划录取630名,报考者有4000多名,考录比例是6.3:1。
2007年,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突破性进展:从命题到录取
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单考单招”招生改革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比较后,不难发现,它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单考单招”的生源大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和在职青年职工,他们具有初步的专业与职业实践经验但文化课较弱,对这类考生可精简文化基础课考试并单独命题,于是,“单考单招”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针对性、分选性强。
绝大部分考生都可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用统一的选拔精英的考试办法来选拔考生就有些走形式了。有的学校如培养学科型人才的院校仍有必要实行基础文化的分项考试,因为他们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而对大部分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院校而言则没有必要,可对这类院校的考生实行“宽进严出”。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取消单项基础文化考试,不意味着基础文化不重要,也不表示“试点”是为了把各类学校的入学考试的单项基础文化考试都取消。
改革:标准不一
高职教育招生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招生改革走上多样化的重要探索。但问题是,目前自主招生仅在个别省区少数学校中试点,该如何铺开,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今后,招生改革的方向应是多元化考试评价与多种形式选拔录取方式并存,目的是选拔出最适合于被各校培养成材的学生。换句话说,招生考试改革是对大批具有不同潜在能力基础的考生,采用不同的、切合实际的方法,把他们分流到各种最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各类学校中去。
同样是招生院校自主招生,不同院校应有不同的“标准”:全国重点院校应坚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以利于选拔精英人才;省级一般本、专科院校,可以实行在各省(市)范围内的“单考单招”;大部分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可实行自主招生,其实质是“宽进严出+专业潜在能力”的综合测评;培养技艺型人才的院校则应采用“综合素质测评+特长选拔”。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招生、考试方式,都要形成一种规范模式,政府部门与学校各负其责,形成规范的操作程式,以便建成多样而有序的招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