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如何破题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4日,2011年首届环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北京市及河北省的嘉宾、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环首都经济圈”建设进行了讨论。
  2010年10月,《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即“13县1圈4区6基地”。自此,“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便迅速成为京津冀区域内各级政府、学界以及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
  
  建立“环首都经济圈”势在必行
  环首都经济圈,在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一种经济现象。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韩国首尔经济圈占到了经济总量的67%,巴黎经济圈占到法国GDP的35%,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180多亿,发展潜力巨大。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
  今年河北“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点实施“四个一”战略,“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被列在首位,又一次表明了河北将重点围绕北京做文章的决心。
  对于河北而言,具有紧沿北京周边的优势,可以利用这部分区域直接对接北京,旨在通过对北京面临的土地瓶颈的支援,实现自身的经济提升,尤其是拉动几个较贫困县市的发展。河北提出了京东、京南、京北新城的规划设想,这种“全面包围”态势,或可一改多年业界公认的北京对周边反向空吸效应,一跃成为良性互动的辐射与互补效应。
  对于北京而言,周边1000公里周长沿线的河北13县市的“入京”,其实是都市圈发展的必然。六环以外再觅拓展的空间,触角必将伸向河北腹地,而缘于这种必然需求的京、冀高层战略合作,把潜在的对接发展化为可行的现实。这将分散北京的人口环境压力,疏解过分集中发展带来的城市重荷,也能从客观上分流北京高企的房地产市场压力。
  显然,大北京不该是自己的大北京,在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要带动河北发展;大河北也不是自己的大河北,依托北京,造血自身,才能抵住空吸效应,实现京津冀良性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意义重大,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而言。“现在有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唯独北方却没有,首都周边都是穷沟子,环首都经济圈对北方一极的经济战略,意义不能低估。”
   其实,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重要经济圈里,环渤海一直处境尴尬:与前两者相比,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发展最为不均衡,而国家“操心”却最多,近年来,对该区域的各项政策支持、项目拉动颇多。而理念不统一、操作层面不完善等多重原因仍导致区域融合力不足,离心力有余。
  此次大河北与大北京的对接,令人充满期待。
  
  竞争还是互补?
  业界的另一种提醒不可忽视,那就是,“经济未涨,房价先上;蓝图未成,圈地先行”,毕竟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区域发展历史中一再转换时空上演着。美好的蓝图与世界级规划固然让公众充满憧憬,而大北京与大河北的涵义绝不是“房价先大”,实实在在的发展,安居乐业的布局,靠的是长远眼光与理性评估。
  那么,在具体的发展上,应如何整合京津冀,尤其是北京和河北之间的利益,如何整合二者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呢?
  根据河北省现在的规划,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将包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等。
  “可以看到,目前北京在吸引各类产业投资上,仍然是不遗余力。河北也想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从这一点来看,北京和河北不是互补的关系,而是竞争关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河北建高端产业区并不现实,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北京现在正在转移的产业、人群,具备怎样的特点。
  他认为,环首都经济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与北京要形成互补关系;二是无论在产业发展,还是交通配套设施的发展上,都应该探索低成本的可能性;三是考虑北京的需求,北京的消费扩张与河北连接的可能性。
  “不能简单按行政边界来界定经济圈的形成,而是应该用是否存在产业互补的方式来确定经济圈的形成。”李铁说。
  “不同的经济圈的建设,都有特定的宏观环境。”夏斌表示,如当年长三角、珠三角建设的经济环境,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本上升的经济环境,这是应该充分考虑的。
  对于目前全国各城市的建设,夏斌更是结合现实尖锐地提出四个不要:不要找概念做房地产;不要打擦边球搞重复建设、高耗能建设;不要不计地方财政成本,利用金融杠杆套银行的钱;不要简单地以前几年货币宽松条件下的财政收入,来规划下一步的发展。
  同时,在峰会上,无论是河北省政府相关人员,还是研究人员、学者,都认为,环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统筹多方利益,目前非常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形成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
  河北省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纪平表示,目前环首都经济圈的相关工作正在展开,各项规划的编制已经接近尾声;和北京的对接正在有序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所成效;一大批战略投资者已经进入。
  
  尴尬的京冀关系
  虽然河北省在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时不遗余力,但是,北京的态度却让他们颇为意外。无论自己的设想如何“给力”,北京方面似乎总是无动于衷。
  为了更好地对接北京,几个月来,河北省高层多次带队进京,如2010年11月,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就率廊坊、保定、承德、张家口四市市长到京,与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会面。
  赵勇等河北省官员高调接受了各大媒体的采访时强调,期望“环首都经济圈”将来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河北省“投怀送抱”的渴望相比,北京市方面的表现意外地冷淡。据记者了解,北京虽然确实出台了一些与“环首都经济圈”相关的文件,但至今未看到任何落实推动的迹象,正在制定之中的缓解北京人口压力的政策,也没有多少与“环首都经济圈”对接的内容。
  对此,有河北官员私下抱怨说,河北此举是为给北京市减压,可到头来“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
  隶属廊坊市的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以东,与天安门直线距离仅30公里,与北京实现“同城一体化”,是当地居民最大的梦想之一。但至少现在他们会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北京市规划中连接河北的轻轨终点站,离燕郊还有好几公里。
  有河北省官员表示,轻轨未直接修到燕郊是“技术问题”,但到底是哪方面的“技术问题”,这位官员拒绝回答。北京市方面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河北省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与“技术问题”相比,“同城一体化”的现实障碍才是最根本的。“河北与北京虽然彼此相邻,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落差很大,人才和资源也都聚集在北京,京冀联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位河北省发改委官员说。
  “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并不等同于让河北人成为北京人,让河北的城市成为北京的郊区,更多涉及的是两地管理机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打破地域之间的行政壁垒。
  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认为,京冀“一体化”有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这方面进展不错,近期希望有更大的突破;第二步是经济一体化,两地要注重优势互补,统一布局;第三步是社会生活一体化,就是相互给对方“国民待遇”,这也是“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现实情况离最后这个目标还很远,如果连这一点都突破了,估计全国(各地存在的各种区域行政壁垒)都打通了。”薛维君说。
  不过,除了行政壁垒之外,京冀两地某些问题上的实际利益诉求不同,也是影响它们融为一体的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说,最近几年,北京与河北并未形成太多区域互动,除首钢之外,北京几乎没有什么上规模的产业和企业转移到河北。
  “‘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之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可是这些低耗能、高科技的产业,北京都不愿放走,反过来讲,属于高耗能产业的首钢搬到唐山曹妃甸,双方又肯定是经过了多轮的讨价还价。”这位专家说。
  据媒体报道,近几年陆续搬迁到河北曹妃甸的首钢生产厂,受到重组之后的河北钢铁集团“重重包围”。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河北就相继提出“环京津”、“环渤海”等战略概念,但长期停留在口号和文本层面,真正落实的并不多。
  薛维君直言,“环首都经济圈”不仅仅是北京市和河北省两家之间的事,没有中央政府的介入根本不行,国家发改委、交通部、住建部、民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主要部委都要出面,跟京冀两省市高层坐到一起商讨、研究,才能拿出具体方案。
  “如果中央部委都能参与制定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那‘环首都经济圈’才真正像回事。”薛维君说。
  
  “环首都经济圈”来日方长
  早在 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在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 40 多个卫星城镇。这应该也是最早的“环首都经济圈”布局设想。
  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被认为是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区域规划开始进行调研编制。
  七年过去了,京津冀都市圈这一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其一体化并未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制定,无疑会影响整个地区产业布局,进而形成产业聚集,有利于改善同质化。现在的问题是,在地方规划特别是实施过程中,会在多大程度上围绕核心产业进行调整,避免恶性竞争呢?河北出台《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其发展定位为:中国北方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调配中心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休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和二次能源基地;河北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产业聚集发展样板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两相对照不难看出,河北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整体规划基本相合,但有所突破,河北开始绕开重化工和农业两大传统产业,力图布局高新技术、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高端旅游休闲、绿色食品加工。
  有专家建议,为使京津冀都市圈真正融为一体,应该成立由中央高层统筹的协调机构。政府之力毕竟是外力,京津冀一体化最终还要靠市场之手,只有通过交通建设、电信互联、产业转移、人才流动、旅游带动等全方位的合作,才能逐步见效。
  显然,这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其他文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思政课教学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
推进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自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以来,作为基层党组织,国企党组织以制度立规、以制度治理,不断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相互深入融合,创新新的发展生态,从而不断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事业的影响也颇深.高校“边缘生”作为
培育和提升学生诚信意识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各级财政均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助学金额和受助学生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具体工作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公益应运而生。互联网公益的出现使传统公益的形式日渐改变,公益逐渐不再只是政府和慈善机构的事,公益事业开始在全民公益的浪潮上挂起了云帆。与此同时,公益信息告别了传统媒体漫长的传播过程,在网络传播去地域化和信息公开透明、快速传播的特征下,大众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信息,公益资讯也能获得更多社会大众的响应。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通过对女书文化与女大学生双创教育相关性分析,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从多方联动、校园文化建设、用女书文化助飞学生创新创业和后续支持服务等四个维度解读女书文化创意视阈中
为进一步发掘西平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嫘祖文化、充分发挥“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等品牌优势,促进西平经济社会的发展,2021年3月17日上午,西平县原人大副主任、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刘爱玲带领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文华、李清彦、奚家坤一行,莅临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座谈2021年“西平·辛丑年嫘祖故里拜祖大典”活动策划方案。驻马店市二届政协副主席、驻马店市炎黄
期刊
期刊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慕课作为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的一种新探索.本文从两者有效性融合角度提出一种新发
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应该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