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楚荷,是在2000年。那时,我还是湘潭市文联主席。
那天,组联部聂鑫汉到了我办公室,对我说,一位业余作者拿着两本自己写的书来了,问我是不是见一下。接过递到手头的书,一看,是三峡出版社出版的稻草人长篇小说丛书,厚的一本是《梦里春秋》,薄的是《棋王》。我浏了一眼作者的名字:楚荷。
难得!我心里一阵高兴。
这些年来,湘潭文艺界最强的是美术界了。他们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在省内各地州市中一直稳坐头把交椅。而弱项恰恰是文学。现在冒出个能一下子出两部长篇的作者,怎能不见呢!我二话没说,去了组联部。
组联部满屋烟雾缭绕,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埋头抽烟,那烟缸里已有好些个烟头了。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一个烟鬼,与我有一比。见有人进来,他抬起了头,一张似方还圆的脸有些憔悴,额头倒挺高宽,不大的眼里,清晰地显着条条血丝,看来是个经常熬夜的角色。见鑫汉急忙去开窗户,他赶紧拭黑了烟,歉意地笑了笑,露出有些焦黄的牙,那是该死的烟薰的。鑫汉向他介绍了我的身份,他很平静坦然地伸手与我一握便松开了,全然没有一般人见到领导时那种特殊的表情。不知怎的,我一下对他有了一种知音的感觉。因为我自己平日里见到领导也是这样,都是人,没有觉得对方比我高贵。随后,他又坦然地作了自我介绍:我叫谭进军,是市自来水厂的工人,楚荷是我的笔名,但我不是作协会员,哪一级都不是,今天带这些书来,是想请你们发给市里的作家看看,并请帮忙搜集一下意见,为我下一步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冲着他的那分坦然,那分不卑不亢和直率,我爽快地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了解了他的大致情况:高中毕业差几分没能进大学,只好进技校,毕业后在电机厂当了翻砂工。三年后,调到了湘潭自来水公司三水厂。1989年在《湖南文学》上发过短篇小说后,又陆续发过一些作品。1992年停笔。他说是写作不赚钱,他想发财,就没写了,就做生意去了。谁知道,他做了几年生意,亏得一塌糊涂,只得不做发财梦了。直到1997年,又开始动笔,便写下了眼下这两本书。
我想更深地了解他,在我不断地提问下,他毫无保留,一一作了回答。言语机智而生动,即便是谈到自己或人间的一些苦难和不公时,也常常用的是诙谐和调侃的口吻,引人发笑之余,是更多的是思索。我当时想,他的行文是不是也是这样的风格呢?
接连两天,我一口气将他的两本书看完了,总的感觉不错,看他的书,犹如听他谈话一样,让人愉悦又启人追究。尤其是《梦里春秋》中,有多处,可见他本人经历的影子。从主人公所处的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和面对的各式人物的具体描写中,反映出作者是在对人性和良知进行探究和思考。尽管有些地方还略显稚嫩,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其探索是宝贵的。
于是我和鑫汉商量,决定为他这两本书开一个研讨会。研讨会开得比较成功。从那以后,楚荷与我成了朋友。
研讨会后不久,我从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与我的来往更密切了。有一天他请人写了幅字给我,说是他送给我的诗。我很喜欢那诗前面写的一段话:“阴错阳差,先生居然为官。今阴不错阳不差,先生复为民,无须清溪洗耳,楚荷以为可喜可贺,故作诗贺之。”由此可知,他对官多少还是有些戒心的——甚至在诗里还有这样的话:“歧路官家身”——说我做官,是走上了歧路。殊不知,我曾被压得一塌糊涂,何曾想到居然会做官呢。
如果说他对官有些许戒心,但是对社会底层的人却很随和。尤其是工人,特别是下了岗的工人。他自己就是工人,他的老婆就是下了岗的,又住在纱厂旁边,耳闻目睹那些下岗工人在强权下的窘境,他自然充满了同情。他自己本身就是穷人,经济上帮不了下岗工人多少忙,但在精神和舆论上,却不惜为他们大声疾呼。我想这也许是他能写出长篇小说《苦楝树》《工厂工会》等作品的缘由吧。目的只有一个:让工人兄弟的日子好起来。
他结交的人很杂,除开工人、农民外,也有学者、文艺家、教授、官员,还有街边小混混、吸毒者、劳改释放犯。记得他有次拿出一卷香烟包皮纸给我看,上边密密麻麻写着字,他说这是一个监狱犯人写的情书,坐牢时递不出去,只好积攒起来。知道他是搞写作的,便送给了他。我还记得他为了写《 边缘人生 》,曾经找好几个“三陪女”谈过话。甚至有一次他问我敢不敢去见一个黑社会的大哥,说那“大哥”会到他家喝酒扯谈。兴许正是有了这些五光十色积累的底气,他才敢有动手开写《四兄弟》和《狗崽王三》的勇气。
他写得很认真,当然也很辛苦。一部长篇,白天黑夜写上一两个月,人瘦了,眼眍了,恶心得直吐清水。然而常常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些作品不能面世。如《四兄弟》,不知改了多少次了,还是因为某些原因通不过。这是一部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当今社会为背景,以人性和良知演变为内涵的作品。他说他不会放弃,说他相信,终归总有一天要和世人见面。与他相比,我就懒得无边了。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他。
他喜读古文,常常用文言写些小玩意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还说哪天要用文言写篇长点的小说给我看。
我退休了,许多人依然叫我孙主席。我不喜欢。已经是老百姓了,还称什么主席!他与众人不同,称我为孙公。我想,除了尊称之外,大约还有一层意思:既是孙子又是爷爷,两头都兼了,合中庸之道,也就认了这个称呼。
他是个烟鬼,还嗜酒如命。有次,一位也写点作品的领导,找他为自己的文章写评论。他说:如果给我一百瓶“邵胡子”,就写。那领导居然照办了。事后他为自己这恶作剧窃喜不已。我笑他做法太俗。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本来就是一个俗人。
他写过一首自题的小诗,我就以他这首自题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河岳育正气,悲天悯人心,
天赋莲花骨,横眉对优伶。
那天,组联部聂鑫汉到了我办公室,对我说,一位业余作者拿着两本自己写的书来了,问我是不是见一下。接过递到手头的书,一看,是三峡出版社出版的稻草人长篇小说丛书,厚的一本是《梦里春秋》,薄的是《棋王》。我浏了一眼作者的名字:楚荷。
难得!我心里一阵高兴。
这些年来,湘潭文艺界最强的是美术界了。他们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在省内各地州市中一直稳坐头把交椅。而弱项恰恰是文学。现在冒出个能一下子出两部长篇的作者,怎能不见呢!我二话没说,去了组联部。
组联部满屋烟雾缭绕,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埋头抽烟,那烟缸里已有好些个烟头了。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一个烟鬼,与我有一比。见有人进来,他抬起了头,一张似方还圆的脸有些憔悴,额头倒挺高宽,不大的眼里,清晰地显着条条血丝,看来是个经常熬夜的角色。见鑫汉急忙去开窗户,他赶紧拭黑了烟,歉意地笑了笑,露出有些焦黄的牙,那是该死的烟薰的。鑫汉向他介绍了我的身份,他很平静坦然地伸手与我一握便松开了,全然没有一般人见到领导时那种特殊的表情。不知怎的,我一下对他有了一种知音的感觉。因为我自己平日里见到领导也是这样,都是人,没有觉得对方比我高贵。随后,他又坦然地作了自我介绍:我叫谭进军,是市自来水厂的工人,楚荷是我的笔名,但我不是作协会员,哪一级都不是,今天带这些书来,是想请你们发给市里的作家看看,并请帮忙搜集一下意见,为我下一步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冲着他的那分坦然,那分不卑不亢和直率,我爽快地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了解了他的大致情况:高中毕业差几分没能进大学,只好进技校,毕业后在电机厂当了翻砂工。三年后,调到了湘潭自来水公司三水厂。1989年在《湖南文学》上发过短篇小说后,又陆续发过一些作品。1992年停笔。他说是写作不赚钱,他想发财,就没写了,就做生意去了。谁知道,他做了几年生意,亏得一塌糊涂,只得不做发财梦了。直到1997年,又开始动笔,便写下了眼下这两本书。
我想更深地了解他,在我不断地提问下,他毫无保留,一一作了回答。言语机智而生动,即便是谈到自己或人间的一些苦难和不公时,也常常用的是诙谐和调侃的口吻,引人发笑之余,是更多的是思索。我当时想,他的行文是不是也是这样的风格呢?
接连两天,我一口气将他的两本书看完了,总的感觉不错,看他的书,犹如听他谈话一样,让人愉悦又启人追究。尤其是《梦里春秋》中,有多处,可见他本人经历的影子。从主人公所处的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和面对的各式人物的具体描写中,反映出作者是在对人性和良知进行探究和思考。尽管有些地方还略显稚嫩,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其探索是宝贵的。
于是我和鑫汉商量,决定为他这两本书开一个研讨会。研讨会开得比较成功。从那以后,楚荷与我成了朋友。
研讨会后不久,我从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与我的来往更密切了。有一天他请人写了幅字给我,说是他送给我的诗。我很喜欢那诗前面写的一段话:“阴错阳差,先生居然为官。今阴不错阳不差,先生复为民,无须清溪洗耳,楚荷以为可喜可贺,故作诗贺之。”由此可知,他对官多少还是有些戒心的——甚至在诗里还有这样的话:“歧路官家身”——说我做官,是走上了歧路。殊不知,我曾被压得一塌糊涂,何曾想到居然会做官呢。
如果说他对官有些许戒心,但是对社会底层的人却很随和。尤其是工人,特别是下了岗的工人。他自己就是工人,他的老婆就是下了岗的,又住在纱厂旁边,耳闻目睹那些下岗工人在强权下的窘境,他自然充满了同情。他自己本身就是穷人,经济上帮不了下岗工人多少忙,但在精神和舆论上,却不惜为他们大声疾呼。我想这也许是他能写出长篇小说《苦楝树》《工厂工会》等作品的缘由吧。目的只有一个:让工人兄弟的日子好起来。
他结交的人很杂,除开工人、农民外,也有学者、文艺家、教授、官员,还有街边小混混、吸毒者、劳改释放犯。记得他有次拿出一卷香烟包皮纸给我看,上边密密麻麻写着字,他说这是一个监狱犯人写的情书,坐牢时递不出去,只好积攒起来。知道他是搞写作的,便送给了他。我还记得他为了写《 边缘人生 》,曾经找好几个“三陪女”谈过话。甚至有一次他问我敢不敢去见一个黑社会的大哥,说那“大哥”会到他家喝酒扯谈。兴许正是有了这些五光十色积累的底气,他才敢有动手开写《四兄弟》和《狗崽王三》的勇气。
他写得很认真,当然也很辛苦。一部长篇,白天黑夜写上一两个月,人瘦了,眼眍了,恶心得直吐清水。然而常常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些作品不能面世。如《四兄弟》,不知改了多少次了,还是因为某些原因通不过。这是一部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当今社会为背景,以人性和良知演变为内涵的作品。他说他不会放弃,说他相信,终归总有一天要和世人见面。与他相比,我就懒得无边了。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他。
他喜读古文,常常用文言写些小玩意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还说哪天要用文言写篇长点的小说给我看。
我退休了,许多人依然叫我孙主席。我不喜欢。已经是老百姓了,还称什么主席!他与众人不同,称我为孙公。我想,除了尊称之外,大约还有一层意思:既是孙子又是爷爷,两头都兼了,合中庸之道,也就认了这个称呼。
他是个烟鬼,还嗜酒如命。有次,一位也写点作品的领导,找他为自己的文章写评论。他说:如果给我一百瓶“邵胡子”,就写。那领导居然照办了。事后他为自己这恶作剧窃喜不已。我笑他做法太俗。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本来就是一个俗人。
他写过一首自题的小诗,我就以他这首自题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河岳育正气,悲天悯人心,
天赋莲花骨,横眉对优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