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生产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也是北京正在践行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作为首都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的主体,文化科技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在此,我们聚焦文化科技企业,从微观层面探析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在首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实现作用的有效路径。
实现收入总量占全市近1/4
从统计角度来看,文化科技企业,即文化和科技企业,本文设定为或是属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或是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文化科技融合企业(以下简称融合企业),是指既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又有科技活动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反映出文化和科技的共同作用(见右图)。本文所指的文化科技企业及其融合企业所限范围为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其中,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含部分事业单位。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共有文化科技企业10563家,实现收入26105.9亿元,占全市(本文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的23.9%,比2009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企业占主体,比重有提升。2012年,在全市文化科技企业中,科技企业实现收入18854.3亿元,所占比重为72.2%,比2009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文化企业占1/3强,提升幅度大。2012年,文化企业实现收入9285.8亿元,所占比重为35.6%,比2009年提高4.1个百分点。集文化、科技于一体的融合企业收入占比低,提升有潜力。截至2012年底,融合企业共1577家,收入占全市文化科技企业收入的12.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见下表)。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弱有强
科技企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稍弱。2009~2012年,科技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为15.2%,比全市低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科技企业带动明显,收入年均增速为15%,比全市工业高3.5个百分点;服务业科技企业带动有限,收入年均增速为15.6%,比全市服务业低2.9个百分点。在工业科技企业中,收入排名前10位的行业收入比重占工业的55.7%。其中带动全市收入增长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其他重点行业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研发投入水平均有提升,但产出仍未完全释放。在服务业科技企业中,收入排名前6位的门类收入比重占服务业的7.4%。其中带动全市收入增长的门类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门类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市。
文化企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较强。2009~2012年,文化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为19.6%,比全市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文化企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4%,比全市工业高2.5个百分点;服务业文化企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9.7%,比全市服务业高1.2个百分点。从文化企业的9大领域看,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是5个新兴领域,其收入占文化企业的比重达69.9%,分别是软件网络、广告会展、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和设计服务。传统领域带动力待提升,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其收入增速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文化企业中,收入排名前50位的企业中有22家企业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市,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中航网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商务服务和批发类企业是其中的主力。
融合企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最强。2009~2012年,融合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为24.8%,比全市高7.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最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除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文化创新优势外,还同时具有科技人才集聚度高、研发投入强度高、专利产出质量高等科技创新优势。2012年,融合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2%,比文化科技企业高24.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4%,高1.8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76.9%,高15.8个百分点。从受众人群看,融入科技的文化创意产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如北京水晶石公司,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球约40亿人观看了其与合作伙伴共同制作的“中国长卷”等10余场次的数字影像。
把脉问诊提高双轮驱动力
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隐忧,引擎作用要发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隐忧,一是表现在高技术行业带动力不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外,其他行业的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在4%以下,处于中等水平。同时,龙头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偏低。2012年,收入排名前50位的科技企业R&D投入强度为0.94%,比科技企业低1.31个百分点,企业发展后劲尚显不足。二是表现在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状况仍需改善。2012年,科技企业中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的38%,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全市工业的59.7%。从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看,2012年,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行业中,科技企业的R&D投入强度普遍低于相应行业平均水平。科技企业本该具有的创新活力有待激发。
文化企业:支撑领域较单一,发展后劲需增强。按文化创意产业9大领域分,2012年仅软件网络这一领域实现的收入就占文化企业的38.9%。虽然所占比例比2009年减少了0.7个百分点,但对文化企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四成,显示出软件网络领域一支独大、文化企业支撑领域单一的状况。新兴行业规模较小、传统行业发展缓慢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首先,收入增速较快的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等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领域实现收入占比均不足10%,总体规模偏小,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有待完善。其次,文化企业中工业企业比重较小。2012年北京市仅有190家工业文化企业,数量仅占全部文化企业的1%,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等行业。
融合企业:总体规模尚小,创新活力待激发。2012年融合企业数量占全市文化科技企业的比重仅为14.9%,比2009年略升0.4个百分点;实现收入占12.6%,比2009年提高2.8个百分点,文化科技融合度有待提升。从结构上看,主导领域发展后劲不足。在融合企业中,作为主体的软件网络领域收入占融合企业总收入的75.3%,比2009年下降12.2个百分点。从软件网络领域2009~2012年的平均增速看,其收入增速比融合企业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增速仅比融合企业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 “双轮驱动”的战略要求。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必然引领科技创新,否则科技创新将缺乏精神的支撑。所以,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文化、科技企业,还是二者融合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文化科技企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上述问题加强关注、有所突破,文化科技企业在推进首都经济转型发展中必将展示出更加强大的驱动力,助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编辑:王许松 / 邮箱:wxs@bjstats.gov.cn
实现收入总量占全市近1/4
从统计角度来看,文化科技企业,即文化和科技企业,本文设定为或是属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或是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文化科技融合企业(以下简称融合企业),是指既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又有科技活动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反映出文化和科技的共同作用(见右图)。本文所指的文化科技企业及其融合企业所限范围为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其中,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含部分事业单位。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共有文化科技企业10563家,实现收入26105.9亿元,占全市(本文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的23.9%,比2009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企业占主体,比重有提升。2012年,在全市文化科技企业中,科技企业实现收入18854.3亿元,所占比重为72.2%,比2009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文化企业占1/3强,提升幅度大。2012年,文化企业实现收入9285.8亿元,所占比重为35.6%,比2009年提高4.1个百分点。集文化、科技于一体的融合企业收入占比低,提升有潜力。截至2012年底,融合企业共1577家,收入占全市文化科技企业收入的12.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见下表)。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弱有强
科技企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稍弱。2009~2012年,科技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为15.2%,比全市低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科技企业带动明显,收入年均增速为15%,比全市工业高3.5个百分点;服务业科技企业带动有限,收入年均增速为15.6%,比全市服务业低2.9个百分点。在工业科技企业中,收入排名前10位的行业收入比重占工业的55.7%。其中带动全市收入增长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其他重点行业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研发投入水平均有提升,但产出仍未完全释放。在服务业科技企业中,收入排名前6位的门类收入比重占服务业的7.4%。其中带动全市收入增长的门类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门类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市。
文化企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较强。2009~2012年,文化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为19.6%,比全市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文化企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4%,比全市工业高2.5个百分点;服务业文化企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9.7%,比全市服务业高1.2个百分点。从文化企业的9大领域看,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是5个新兴领域,其收入占文化企业的比重达69.9%,分别是软件网络、广告会展、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和设计服务。传统领域带动力待提升,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其收入增速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文化企业中,收入排名前50位的企业中有22家企业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市,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中航网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商务服务和批发类企业是其中的主力。
融合企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最强。2009~2012年,融合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为24.8%,比全市高7.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最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除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文化创新优势外,还同时具有科技人才集聚度高、研发投入强度高、专利产出质量高等科技创新优势。2012年,融合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2%,比文化科技企业高24.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4%,高1.8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76.9%,高15.8个百分点。从受众人群看,融入科技的文化创意产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如北京水晶石公司,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球约40亿人观看了其与合作伙伴共同制作的“中国长卷”等10余场次的数字影像。
把脉问诊提高双轮驱动力
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隐忧,引擎作用要发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隐忧,一是表现在高技术行业带动力不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外,其他行业的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在4%以下,处于中等水平。同时,龙头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偏低。2012年,收入排名前50位的科技企业R&D投入强度为0.94%,比科技企业低1.31个百分点,企业发展后劲尚显不足。二是表现在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状况仍需改善。2012年,科技企业中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的38%,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全市工业的59.7%。从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看,2012年,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行业中,科技企业的R&D投入强度普遍低于相应行业平均水平。科技企业本该具有的创新活力有待激发。
文化企业:支撑领域较单一,发展后劲需增强。按文化创意产业9大领域分,2012年仅软件网络这一领域实现的收入就占文化企业的38.9%。虽然所占比例比2009年减少了0.7个百分点,但对文化企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四成,显示出软件网络领域一支独大、文化企业支撑领域单一的状况。新兴行业规模较小、传统行业发展缓慢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首先,收入增速较快的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等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领域实现收入占比均不足10%,总体规模偏小,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有待完善。其次,文化企业中工业企业比重较小。2012年北京市仅有190家工业文化企业,数量仅占全部文化企业的1%,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等行业。
融合企业:总体规模尚小,创新活力待激发。2012年融合企业数量占全市文化科技企业的比重仅为14.9%,比2009年略升0.4个百分点;实现收入占12.6%,比2009年提高2.8个百分点,文化科技融合度有待提升。从结构上看,主导领域发展后劲不足。在融合企业中,作为主体的软件网络领域收入占融合企业总收入的75.3%,比2009年下降12.2个百分点。从软件网络领域2009~2012年的平均增速看,其收入增速比融合企业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增速仅比融合企业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 “双轮驱动”的战略要求。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必然引领科技创新,否则科技创新将缺乏精神的支撑。所以,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文化、科技企业,还是二者融合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文化科技企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上述问题加强关注、有所突破,文化科技企业在推进首都经济转型发展中必将展示出更加强大的驱动力,助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编辑:王许松 / 邮箱:wxs@bj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