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伊朗的“核”力量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朗因为核问题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在它屡屡与美国及欧洲国家的较劲中,我们看到伊朗学生经常扮演着非常核心和前沿的角色。伊朗国内各个政治派别都设法利用学生运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拉拢伊朗学生,希望能依靠他们在伊朗搞和平演变。我们看到这股学生的力量足以左右伊朗的局势,是伊朗的又一股“核”力量。
  
  赶国王下台
  
  伊朗在1979年2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巴列维国王,取得了伊斯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的原动力则要追溯到16年前的学生运动。
  1963年1月,当时的巴列维国王前往库姆市寻求宗教人士对政府改革的支持。费兹耶学校的学生举行集会,抗议国王的驾临。这使国王勃然大怒,下令军警袭击该校,不少学生在袭击中受伤。紧接着,德黑兰和库姆等地的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抗议国王的残暴统治,声援费兹耶学校的学生。1964年3月22日,费兹耶学校的师生再次举行反国王集会,身穿便衣的保安部队冲进校园,向集会人群投掷催泪弹,用刺刀驱散集会者。费兹耶学校事件引起了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抗议活动,使伊朗政治局势完全处于混乱状态。由费兹耶学校学生引发的反国王学生抗议运动,尽管没有直接推翻国王统治,但是震撼了国王政权,唤醒了伊朗其他阶层的民众起来反抗国王的独裁统治。1978年11月4日,巴列维国王政权的军警向在德黑兰大学前集会的学生开枪,杀害了65名中学生。从此百万大中学生和中产阶级、工人、农民、左翼组织团结在一起,对抗巴列维国王的专制制度。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被迫永远离开伊朗,巴列维王朝覆灭,伊朗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
  
  让美国蒙受海外最大羞辱
  
  美国建国以来,在海外受到的最大羞辱恐怕要数伊朗学生劫持66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员了。由于美国一贯支持伊朗前国王巴列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和美国关系日趋紧张。1979年10月2日,美国政府不顾伊朗当局抗议,让巴列维赴美治病,引起伊朗的极大不满。1979年11月4日上午,数百名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在美国治病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显然,学生的这一行动得到了伊朗政府的支持,霍梅尼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国王掠夺这个国家达五十年,杀害那样多的人民,他们对美国庇护这个下了台的国王感到愤慨。
  1980年4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开始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4月24日,美国秘密实施武力营救人质的“蓝光”行动,8架直升机和6架运输机载着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抵达位于德黑兰东南300公里塔巴斯城附近的沙漠地区后,有一辆小卧车闯进了集结地点,美军未能将其扣留,行动暴露,美军紧急撤退。慌忙中一架直升机与一架C-130运输机相撞,发生猛烈的爆炸。“蓝光”行动以失败告终,沙漠上留下8具尸体、2架飞机残骸和6架直升机。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国王在开罗病故,伊朗不必再以引渡国王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使和平解决人质事件有了转机。经阿尔及利亚等国斡旋,被扣押444天的美国人质全部获释离开伊朗。
  
  各派别必争之“力量”
  
  伊朗三分之二人口在25岁以下,年轻人成为社会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伊朗的政治局势复杂,各派政治力量都想利用学生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壮大自己的声势。
  最近几年,随着伊朗政局的变化,保守派和改革派矛盾的突出,学生也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学生的主流意识是支持改革派。近来,伊朗学生又把矛头指向保守派,呼吁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要求哈梅内伊放弃自己是“上帝在地球上之代表”的想法。认为,人民有权监督统治者,批评他们,如果不满意,还可撤换他们。2005年6月上旬,伊朗连续发生大学生抗议示威事件,原本针对大学收费的抗议活动,被保守派把矛头引向改革派,学生们要求伊朗结束政教合一政权,并呼吁被外界视为温和派政治家的哈塔米总统下台。宗教势力也利用大学生的各种抗议活动,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编辑/刘鹏
其他文献
<正>随着劳动保障工作重心的下移,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成为当前县(市、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各地根据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六到位"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