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简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分析了引起小麦白粉病的病因,并提出综合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影响因子;预防措施;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54-01
小麦白粉病在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危害叶片与叶鞘,较重时会延伸至茎秆和麦穗。常见的情况叶背病斑比叶面少,茎秆上部叶片比下部受害轻。小麦受害后通常减产10%左右,发生重的田块损失达20%~30%,严重受害时,损失可达50%以上。
1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属,菌丝依附在植株内抵御寒冷,翌年春天温度回升后,病菌也逐渐苏醒活动,借助风的传播,再次危害小麦。分生孢子传播至寄主表面,在温度、湿度达到一定条件的时候,大约4 h就会萌发。而分生孢子萌发往往对湿度适应范围非常广,一般情况下湿度0~100%的条件之下都能够萌发。且萌发温度范围一般在0.5~30.0 ℃之间,适宜温度在10~20 ℃之间。其闭囊壳能够存活1~3个月的条件:温度在3~25 ℃之间以及相对湿度在0~99%之间。
1.1 始见期
最早年份可在1月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最迟年份3月中旬初出现。当年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直接影响始见期的迟早,如当年冬季气温高、湿度大,品种就更容易感染,一般在1月中旬就可以出现始见期。
1.2 流行盛期
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三都县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叶片幼嫩,植株整体抗性较差,随着气温的回升及雨季的到来,十分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
1.3 病情终止期
4月下旬之后,进入灌浆末期以及乳熟期的时候,其闭囊壳就会形成,病情基本不再蔓延,得到有效控制。
2 危害特点
该病常见的情况是叶背病斑比叶面少,茎秆上部叶片比下部受害轻。发病最重的时候,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植株矮小细弱,危害颖壳和麦芒,造成麦穗小麦粒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3 主要影响因子
3.1 气候因子
分生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范围比较广,因此控制温度就可以影响白粉病的发生。小麦白粉病温度范围在0.5~25 ℃之间,且最适温度是15~20 ℃,低于10 ℃病情发生缓慢,25 ℃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造成病害流行。三都县1月中旬至3月上旬该病发展较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3月中旬至4月中旬适宜的气温对该病发展较为迅速。
3.2 品种因子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如果在同一个地区长时间且大面积地种植单一性品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品种抗性,也就是说会出现大量新型生理小种,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进而使原先的抗病品种也非常容易感病,导致病害大量发生。当感病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耐病品种在产量损失情况上往往会明显低于感病品种。由于耐病品种植株的根系比较发达、灌浆速度快以及吸水能力相对较强,且有着非常强的补偿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消部分因病菌所带来的损失。
3.3 栽培条件因子
在耕作制度不断改变的背景下,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将会对病菌生长以及麦株抗病性带来严重影响。如果在实际施肥过程中,氮肥施用量相对较大,而且种植的植株密度也相对较大,种植环境通风性与透光性较差以及小麦种植田间湿度较大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植株徒长柔嫩,进而会降低麦株自身的抗病性,很容易使孢子萌发,然后侵入,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田间的小麦白粉病发病越来越重。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如果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土壤比较干旱或者是水肥不足的时候,小麦植株也会生长衰弱,其细胞缺水,进而失去膨压,严重降低植株的实际抗病力,最终诱发病害。
3.4 菌源基数因子
如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田间菌源基数充足,致使翌年发病较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杜绝在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选种高产抗病品种,以提高品种抗病性[1]。二是合理密植,提高植株抗病力。根据品种特性,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栽培密度。三是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避免偏施氮肥[2]。
4.2 化学防治
在小麦处于播种期的时候,可以借助药剂拌种的方法来有效控制麦田的实际病源基数。具体来说,需要借助浓度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根据种子重的0.2%~0.3%进行
拌种,还可以防治小麦条锈病以及小麦纹枯病等。此外,还可以利用2%烯唑醇药物,根据种子重量的1%~2%实施拌种,有助于小麦安全生长[3]。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有少量小麦发病,可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添加到750 kg/hm2水中,配对均匀后,进行喷洒,及时防治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抽穗扬花期小麦可用15%三唑酮1.2~1.5 kg/hm2,或75%戊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1 200 g/hm2,或6%戊唑醇微乳剂3 000 m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喷雾,隔7~10 d连喷2次。灌浆期小麦需要利用浓度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2.25 kg/hm2或6%戊唑醇微乳剂3 000 mL/hm2或1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均能有效控制白粉病危害[4]。
5 参考文献
[1] 许映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56.
[2] 侬超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62.
[3] 丁佩峰,陈香艳,丁文静,等.临沂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51-152.
[4] 刘敏.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研究,2016(1):51.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影响因子;预防措施;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54-01
小麦白粉病在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危害叶片与叶鞘,较重时会延伸至茎秆和麦穗。常见的情况叶背病斑比叶面少,茎秆上部叶片比下部受害轻。小麦受害后通常减产10%左右,发生重的田块损失达20%~30%,严重受害时,损失可达50%以上。
1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属,菌丝依附在植株内抵御寒冷,翌年春天温度回升后,病菌也逐渐苏醒活动,借助风的传播,再次危害小麦。分生孢子传播至寄主表面,在温度、湿度达到一定条件的时候,大约4 h就会萌发。而分生孢子萌发往往对湿度适应范围非常广,一般情况下湿度0~100%的条件之下都能够萌发。且萌发温度范围一般在0.5~30.0 ℃之间,适宜温度在10~20 ℃之间。其闭囊壳能够存活1~3个月的条件:温度在3~25 ℃之间以及相对湿度在0~99%之间。
1.1 始见期
最早年份可在1月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最迟年份3月中旬初出现。当年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直接影响始见期的迟早,如当年冬季气温高、湿度大,品种就更容易感染,一般在1月中旬就可以出现始见期。
1.2 流行盛期
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三都县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叶片幼嫩,植株整体抗性较差,随着气温的回升及雨季的到来,十分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
1.3 病情终止期
4月下旬之后,进入灌浆末期以及乳熟期的时候,其闭囊壳就会形成,病情基本不再蔓延,得到有效控制。
2 危害特点
该病常见的情况是叶背病斑比叶面少,茎秆上部叶片比下部受害轻。发病最重的时候,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植株矮小细弱,危害颖壳和麦芒,造成麦穗小麦粒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3 主要影响因子
3.1 气候因子
分生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范围比较广,因此控制温度就可以影响白粉病的发生。小麦白粉病温度范围在0.5~25 ℃之间,且最适温度是15~20 ℃,低于10 ℃病情发生缓慢,25 ℃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造成病害流行。三都县1月中旬至3月上旬该病发展较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3月中旬至4月中旬适宜的气温对该病发展较为迅速。
3.2 品种因子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如果在同一个地区长时间且大面积地种植单一性品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品种抗性,也就是说会出现大量新型生理小种,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进而使原先的抗病品种也非常容易感病,导致病害大量发生。当感病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耐病品种在产量损失情况上往往会明显低于感病品种。由于耐病品种植株的根系比较发达、灌浆速度快以及吸水能力相对较强,且有着非常强的补偿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消部分因病菌所带来的损失。
3.3 栽培条件因子
在耕作制度不断改变的背景下,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将会对病菌生长以及麦株抗病性带来严重影响。如果在实际施肥过程中,氮肥施用量相对较大,而且种植的植株密度也相对较大,种植环境通风性与透光性较差以及小麦种植田间湿度较大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植株徒长柔嫩,进而会降低麦株自身的抗病性,很容易使孢子萌发,然后侵入,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田间的小麦白粉病发病越来越重。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如果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土壤比较干旱或者是水肥不足的时候,小麦植株也会生长衰弱,其细胞缺水,进而失去膨压,严重降低植株的实际抗病力,最终诱发病害。
3.4 菌源基数因子
如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田间菌源基数充足,致使翌年发病较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杜绝在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选种高产抗病品种,以提高品种抗病性[1]。二是合理密植,提高植株抗病力。根据品种特性,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栽培密度。三是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避免偏施氮肥[2]。
4.2 化学防治
在小麦处于播种期的时候,可以借助药剂拌种的方法来有效控制麦田的实际病源基数。具体来说,需要借助浓度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根据种子重的0.2%~0.3%进行
拌种,还可以防治小麦条锈病以及小麦纹枯病等。此外,还可以利用2%烯唑醇药物,根据种子重量的1%~2%实施拌种,有助于小麦安全生长[3]。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有少量小麦发病,可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添加到750 kg/hm2水中,配对均匀后,进行喷洒,及时防治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抽穗扬花期小麦可用15%三唑酮1.2~1.5 kg/hm2,或75%戊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1 200 g/hm2,或6%戊唑醇微乳剂3 000 m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喷雾,隔7~10 d连喷2次。灌浆期小麦需要利用浓度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2.25 kg/hm2或6%戊唑醇微乳剂3 000 mL/hm2或1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均能有效控制白粉病危害[4]。
5 参考文献
[1] 许映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56.
[2] 侬超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62.
[3] 丁佩峰,陈香艳,丁文静,等.临沂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51-152.
[4] 刘敏.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研究,20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