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简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分析了引起小麦白粉病的病因,并提出综合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影响因子;预防措施;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54-01
  小麦白粉病在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危害叶片与叶鞘,较重时会延伸至茎秆和麦穗。常见的情况叶背病斑比叶面少,茎秆上部叶片比下部受害轻。小麦受害后通常减产10%左右,发生重的田块损失达20%~30%,严重受害时,损失可达50%以上。
  1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属,菌丝依附在植株内抵御寒冷,翌年春天温度回升后,病菌也逐渐苏醒活动,借助风的传播,再次危害小麦。分生孢子传播至寄主表面,在温度、湿度达到一定条件的时候,大约4 h就会萌发。而分生孢子萌发往往对湿度适应范围非常广,一般情况下湿度0~100%的条件之下都能够萌发。且萌发温度范围一般在0.5~30.0 ℃之间,适宜温度在10~20 ℃之间。其闭囊壳能够存活1~3个月的条件:温度在3~25 ℃之间以及相对湿度在0~99%之间。
  1.1 始见期
  最早年份可在1月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最迟年份3月中旬初出现。当年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直接影响始见期的迟早,如当年冬季气温高、湿度大,品种就更容易感染,一般在1月中旬就可以出现始见期。
  1.2 流行盛期
  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三都县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叶片幼嫩,植株整体抗性较差,随着气温的回升及雨季的到来,十分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
  1.3 病情终止期
  4月下旬之后,进入灌浆末期以及乳熟期的时候,其闭囊壳就会形成,病情基本不再蔓延,得到有效控制。
  2 危害特点
  该病常见的情况是叶背病斑比叶面少,茎秆上部叶片比下部受害轻。发病最重的时候,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植株矮小细弱,危害颖壳和麦芒,造成麦穗小麦粒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3 主要影响因子
  3.1 气候因子
  分生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范围比较广,因此控制温度就可以影响白粉病的发生。小麦白粉病温度范围在0.5~25 ℃之间,且最适温度是15~20 ℃,低于10 ℃病情发生缓慢,25 ℃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造成病害流行。三都县1月中旬至3月上旬该病发展较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3月中旬至4月中旬适宜的气温对该病发展较为迅速。
  3.2 品种因子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如果在同一个地区长时间且大面积地种植单一性品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品种抗性,也就是说会出现大量新型生理小种,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进而使原先的抗病品种也非常容易感病,导致病害大量发生。当感病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耐病品种在产量损失情况上往往会明显低于感病品种。由于耐病品种植株的根系比较发达、灌浆速度快以及吸水能力相对较强,且有着非常强的补偿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消部分因病菌所带来的损失。
  3.3 栽培条件因子
  在耕作制度不断改变的背景下,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将会对病菌生长以及麦株抗病性带来严重影响。如果在实际施肥过程中,氮肥施用量相对较大,而且种植的植株密度也相对较大,种植环境通风性与透光性较差以及小麦种植田间湿度较大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植株徒长柔嫩,进而会降低麦株自身的抗病性,很容易使孢子萌发,然后侵入,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田间的小麦白粉病发病越来越重。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如果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土壤比较干旱或者是水肥不足的时候,小麦植株也会生长衰弱,其细胞缺水,进而失去膨压,严重降低植株的实际抗病力,最终诱发病害。
  3.4 菌源基数因子
  如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田间菌源基数充足,致使翌年发病较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杜绝在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选种高产抗病品种,以提高品种抗病性[1]。二是合理密植,提高植株抗病力。根据品种特性,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栽培密度。三是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避免偏施氮肥[2]。
  4.2 化学防治
  在小麦处于播种期的时候,可以借助药剂拌种的方法来有效控制麦田的实际病源基数。具体来说,需要借助浓度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根据种子重的0.2%~0.3%进行
  拌种,还可以防治小麦条锈病以及小麦纹枯病等。此外,还可以利用2%烯唑醇药物,根据种子重量的1%~2%实施拌种,有助于小麦安全生长[3]。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有少量小麦发病,可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添加到750 kg/hm2水中,配对均匀后,进行喷洒,及时防治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抽穗扬花期小麦可用15%三唑酮1.2~1.5 kg/hm2,或75%戊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1 200 g/hm2,或6%戊唑醇微乳剂3 000 m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喷雾,隔7~10 d连喷2次。灌浆期小麦需要利用浓度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2.25 kg/hm2或6%戊唑醇微乳剂3 000 mL/hm2或1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均能有效控制白粉病危害[4]。
  5 参考文献
  [1] 许映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56.
  [2] 侬超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62.
  [3] 丁佩峰,陈香艳,丁文静,等.临沂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51-152.
  [4] 刘敏.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研究,2016(1):51.
其他文献
《京华烟云》牧歌的典范之作,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论文从牧歌的乐歌、挽歌两方面分析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指出中国形象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隐喻意义。
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和发布渠道,使社会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准确丰富的气象信息。本文通过运用株洲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资料,并针对株洲微气象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后台进行系统设计。结果表明,运用上述系统可以迅速、高效地实现对实时气象信息的获取、查询统计、预警等功能。
21世纪以来,建湖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小麦上一种常发性病害。针对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主体药剂——要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用30多年、防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