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书学“神韵”之说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书法是以魏晋风韵为底蕴,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魏晋现象”。本文对魏晋书学“神韵”的演变,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书学神韵;艺术觉醒;弃“形”追“神”;自由精神;高度艺术化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以及他们创作的风格样式,千余年间一直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无论后人怎么以法、意、态、势来概括,以唐、宋、元、明、清时期不同的书艺特点来区分,追其根源,书法依然是以魏晋风韵为底蕴、为归宿,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魏晋现象”。
  魏晋书学之“神韵”,何谓“神韵”?乍听之下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乃韵外之韵、象外之象。它发轫上古,早在先秦时期已初露端倪,不过该阶段的“神”集中于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多导向“灵魂”,专指一种无形无影,是与人的肉体相对立的生命形态或存在方式。如《孟子》中所说“生而不可知者谓之神……”再如《淮南子》所言“夫形者,生之舍也。……神者,生之制也。”这个阶段的“神”充满了哲学思辨色彩。
  及至六朝,伴随玄学老释的“润物无声”与“艺术觉醒”时代的到来,“神”的概念随之变迁:这是一个品鉴之风盛行的时代,翻开《世说新语》,以“神”品度者,比比皆是:“林公器朗神俊”“谢尚神怀挺率”“王(王珣)神意闲畅”“太尉神姿高彻”,等等。非止人物,翰墨品藻亦风靡朝野,江左士大夫竞相品评书翰信札、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了以“神”为美的典型艺术特征。
  集一时之大成的文艺批评巨著《文心雕龙》在“创作论”这一部分特意将“神思”列为首篇,认为“神思”乃“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李唐张怀瓘亦于《书断》中以“神、妙、能”品评诸书家,举“神”为三品之冠,遂成后世书学品评之标杆,足见世人对“神韵”之推重。
  有晋一代,书学大盛。分隶渐次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真、行乃至今草,穷尽变化之能事。钟繇之化隶为真、皇象之引篆入章、王右军之行草俱擅,概莫如是。书体形式之完备,乃“神韵”理念萌芽之肥沃土壤。这时期的书学一举摆脱文字学附庸之地位,非但著述、文论之数目超越前代,从理论上孕育、酝酿了书法艺术的勃兴与辉煌;同时在具体实践上脱离了秦篆汉隶对书法实用性与“形式美”的倚重,由“形”入“神”,转而追求内在的“神韵”与“神采”。
  魏晋书家弃“形”追“神”,不再局限于简牍奏章的规整汉隶气象,转而在书札、纸笺中涉笔成趣,引日常生活入书,尽情挥洒一己心曲。遍览《姨母帖》《伯远帖》《中秋帖》等晋人手札,文则道家常语,书则神秀通透、余韵悠悠,韵致萧远、众相横生,或势欲拔山,或雨打梨花,或瘦硬奇崛,或溢彩崇光,形貌虽异、情乎其一。书如其文、文如其人,其笔画之灵动、情韵之连绵、锋芒之遒劲,莫不标举神韵、一诉情衷。它所彰显的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之超妙入神,更是书家自由精神意志的集中流露与凸显,是他们喜怒哀乐与审美情味的具象化与外部投射,所谓的传神写照是也。那种倜傥不羁的高彻风神与丰沛活波的生命意志,千载之下,宛然如生。
  斯时斯地,“神”之意谓,已由纯粹的生命哲学范畴衍生到艺术审美领域,泛指一种精神、内涵、意旨等看似虚无缥缈、可有可无,实则直抵艺术本源的东西。概如烛照暗室,明辉生焉。“烛光”为书之“神”,“暗室”即为书之形。烛光本身并无定则,光之所至、满室生辉;一旦熄烛,旋即不复光耀。神之不存,形将焉留?
  之所以言书到魏晋始入“神”,探根溯源,正是六朝哲学政治思潮与“艺术自觉”论交互作用下所催生出的丰硕果实,是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一大批魏晋及后来的南北朝时代的杰出书法家、书论家。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的工具。一方面,魏晋之际,“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的名士风度风靡天下。其时其境,孔孟礼教崩坏,汉儒的连篇累牍、凿心附会愈发乖离人心、不合时宜。伴随儒学全面败退的,是玄学的兴盛与佛教的本土化传播。其时清谈大盛,士人畅言个体自由,开口闭口不离“庄骚”,“形神”“言意”之辩贯穿整个六朝思想史。另一方面,魏晋政局空前严峻,前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等,政权迭起,杀戮频频。高门如王羲之,亦难逃祖墓被毁之恸,此即《丧乱帖》之由来。为了远祸避世,书家一头扎入玄学清谈佛理之中,企图自形而上的哲理思辩中抛却滔滔浊浪,觅一方净土,汲取精神慰藉。他们认为“心为形役”,期待抛开“形”之负累,让心神剥离躯体,“虚步躡太清”“飞步登玉阙”,或“燕燕于飞”,徘徊于暮春三月的江南春岸,或“鹤唳九天”,徜徉于三十三天之上,进而遗弃形骸,抵达圆满大成的“神”之境遇,终获自由。
  当这种玄学思理习气与避世远祸心理折射到士人心态,便表现为抛开形体束缚,追寻一种诗意的栖息方式。可以说,魏晋名士的人生,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生活。他们抛舍了对纷扰红尘及具体物象的执着,放浪形骸、神游天地,致力于灵府神明的砥砺与澡瀹。嬉笑怒骂、寒暄应酬,无一不可入书。其个体意志与浓烈情感以“神”为统归,发之于心,动之于情,越形存神、传神写照,处处皆有“我”的存在,此之谓书家之艺术觉醒。
  概言之,从六朝起,书体上诸体俱全,脱胎于篆、隶、章、草的真、行、今草次第涌现;理论上则标举“神韵”,书家艺术独立意识日益觉醒。自此,中国书法从高文典册走向信函手札,从实用走向艺术,真正迈向超形入神之艺术长河。
其他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是管理之道。运用《论语》伦理思想之精华来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在“义利合一”
摘要:水彩在中国的发展正如火如荼,虽说比国画,油画在中国的普及度有所不及,但是水彩凭借着特殊的绘画效果及绘画手法,在当代艺术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各个美术学院在国油版雕之外,水彩是第五大传统画种。传统水彩的写实风格在当代依然流行,各个传统画法画家不断出现。水彩在当代的商业文化下也有很多运用,如插画,在插画行业水彩的运用很频繁。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水彩画;绘画手法;艺术
上海观舆信息科技研究员 怪狗  成功是否真有捷径?在演说家滔滔不绝的口吐莲花背后,真相究竟隐藏在哪,或许看过一番坚实、明晰且有趣的数据后,我们会得到一些耐人寻味启示。  培训嬗变 “成功”崛起  在时下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即“功成名就”,不要说二三线城市的毕业生、求职者,即便是稳坐一线跨国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场达人,也有不少人奔走于各种公司培训之中,以求获取更行之有效的成功法门。但在众多技能培训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了PDCA循环对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PICC留置期间患者的治疗情况,按照登记顺序分为实验组和
菊花与樱花都被认为是日本的国花,象征着高贵圣洁的菊花代表着日本的皇室,而象征独立与忠贞的樱花则代表了日本的大众与武士道精神。本文通过对菊花与樱花象征意义的对比,试析了
一个欧洲观光团来到一个叫亚米尼亚的原始部落.部落里有一位老者,穿着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在一棵菩提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国商人.
“当代”在中文语境中,意指“我们所在的时代”.当代艺术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艺术.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艺术源于生活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在新时代用专业语言讲好职业故事,语文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停留在单纯的学习文言、现代文,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佳作去领
本文以宁波市体操的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谈法对宁波市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宁波市体操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那时候,我正在城里读高中,乡下的母亲来学校看我.她提了一只很精致的皮箱,我先是有些惊异,继而才明白是我的那封信起了作用.在那封信中,我一再要求母亲来的时候要收拾得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