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主体 导读文本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伴随而来的另一种现象却使我们极为忧虑,那便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主体——文本的“异化”,有人也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失魂落魄” 现象。事实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引起有效的反思,且一味地“热衷于”所谓的课堂改革。下面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异化”文本现象进行案例式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探讨性的规避策略。
  课堂镜头:《江雪》教学片段
  生: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有问题。
  师:有问题?你说。
  生:诗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想必江面也一定结了很厚的冰,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再说,就算江面没有结冰,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
  师:(着急,他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但他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马上就把“球”踢给了学生)对呀!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还要到江面上去钓鱼呢?
  (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么冷的天诗人还去钓鱼,是因为他是一个“钓鱼迷”,无论什么季节他都有钓鱼的习惯。
  生:不对!不对!我想应该是诗人家境十分贫寒,没办法生活下去了,只有等钓了鱼卖钱换吃的。
  师:嗯,不错,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
  案例诊断:尊重体验和价值引领的失衡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常常以教师的话语霸权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感悟和言说,这导致了文本解读的单调乏味,学生的自由阅读和理解也受到了限制。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注重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些主张强调:阅读教学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文本意义的过程,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人生经验、个性气质、审美情趣、认知结构有所不同,这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特征。而这正是接受理论所提倡的,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多元解读是一种新的、现代的阅读观,它直接冲击了“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本确定的思路、理念,整齐划一的‘按图索骥’的现象”,“使教学从程式化的静止古板的封闭形态趋向机动化的灵颖活泼的开放状态”。这种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为文本带来了丰富的视野,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中的困惑和快乐,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活动有着巨大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忽视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结果导致阅读阐释中泛化了文本,即抛开文本任意阐释评价的现象。上述案例中,教师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合理,都没有进行必要的引领,而是用“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这样的含糊语言把问题搪塞了过去。老师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尊重了多元化解读,实际上,则是教师自身教学功能的缺位,导致这堂课失去了一次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高峰的绝佳机会。
  规避策略:坚持一个“导”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再创造,但我们同时要强调,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由;任何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那种脱离文本的自由言说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不能养成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不能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多元解读成了一种技能,一种思维上的技巧,而不能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我们必须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其次,我们要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尽管接受理论提倡多元解读,赞同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的个体性、差异性,但它并不认可对文本的随意解读。
  因此,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他们在与文本真正自由的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灵活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辩证和提升。“多元”不等于“无元”,“尊重”不等于“盲从”,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当学生的多元解读偏离文本本意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这样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多元解读才能在和谐相融中提升。
  上述案例如作以下引导,课堂将会充满智慧的味道。
  生: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有问题。
  师:有问题?你说。
  生:诗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想必江面也一定结了很厚的冰,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再说,就算江面没有结冰,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
  师:(惊喜,他迅速将学生的问题与自己对诗人的了解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感悟)对呀!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那么,诗人究竟在钓什么?看来,我很有必要将诗人的生平事迹向大家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听完老师的介绍,请大家再读一读诗,结合诗人的生平想一想,诗人真的是在江面上钓鱼吗?
  (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思考,并不时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之后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诗人在江面上并不是真正地钓鱼,而是为了借助茫茫的雪海,借助钓鱼这种方式,调整自己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的悲愤、愁闷、凄苦的心情。因为我也有同感,如果考试考差了,或者遇到其他事情心情不好,就喜欢一个人看看书、玩玩电脑什么的,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坏心情。
  生:我以为,诗人“独钓寒江雪”,不但不是说诗人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反而表现了诗人高远、圣洁的心境,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诗人寒江独自垂钓,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待冬去春来,期待自己政治上的春天,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读出了诗人的品质,悟出了诗人的精神,让一位有血有肉、独具个性的诗人活生生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如此处理,面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借助课堂活动,将文本之外更深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新掌握的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这样,教师不但解决了已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可能潜藏在学生心里的其他困惑。
其他文献
情感是语言的生命力,而情境则是情感的发酵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英语能力,就应该把语言教学置身于生动饱满的特定情境中,以情境唤醒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试想小学英语课堂如一成不变地向学生进行单调的语言输入,一味地用“read after me、do after me”来强制学生语言输出,长此以往,理应充满激情的课堂便会逐渐失去色彩,继而造成学生缺少对课堂的期待,提不起内驱动
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马耳他风格的木制阳台。说到休闲时光,有人喜欢森林里的小木屋,有人青睐花园中的小凉亭,但对我来说,能在一个马耳他风格的阳台上悠然自得地看世界才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这种阳台的木料通常会被漆成明亮的颜色,从建筑主体向外突出,悬于街道上方,周围是外立面为砂岩石材的巴洛克式联排别墅,看上去像一个悬空的缆车。我梦想中的阳台要有足够的空间,能放下一两把舒服的椅子,几盆蕨类植物,当然还少
在作文中,人物刻画要生动传神,贵在“三韵”,即神韵、体韵和语韵。从作文欣赏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符合其年龄、职业和社会身份的特征,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学生要在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方面悉心观察、揣摩,才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来。可见,在写作教学中,要解决观察能力、心理揣摩和想象力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
《秋姑娘的信》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通过同一片段前后两次试教的对比,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出语文的滋味,在想象说话中感受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课堂导入便是第一次碰撞,要想把课上好,这第一次思维碰撞必须是精彩的。下面结合教学实例,我谈一谈几种新课的导入方法。  一、欣赏导入,美轮美奂  案例一:我执教市级公开课三年级《风》,为了上好这节课,备课时我看了许多《风》的课例,导入部分,大部分老师选择了电风扇吹动纸条这一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突破、超越呢?我对教材、学生进行了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往往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考试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因此,能否树立与新课程相统一的命题观念,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书面检测命题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做到把握评价尺度,实施科学评价。  一、加强整合  语文是综合性很
一、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标准  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发展。因而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转移到关注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上来。一节好的课应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素质教育的关键应是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激发学
《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老师活泼的外形、亲切的语言、准确的角色定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感受、体验,感知速度的快慢。  我觉得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活动从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速度现象切入,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他们获得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这就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可以看出,其核心目标已达成。目标定位不高
一、活动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德育工作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这就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家长为生计奔波,没时间和孩子长时间待在一起,疏于孩子的教育。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影响,学生整体素养不高,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我校通过开展“六走进” (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
刘自强 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州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室负责人。福建省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组核心成员,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省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导师,市优秀骨干教师讲学团顾问。  多年来,先后主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数学思考的习题试题设计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并获得显著成果,其中一项课题成果被评为福建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