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绚丽的色彩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绽放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构图——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一幅作品的“构图”。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些色彩丰富的有圆形面的图片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魅力,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还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举出了很多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讲出了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接着我就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到学习圆的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二、描绘主要轮廓——例题“生活化”
  例题教学是一幅作品的初稿,是作品的主要轮廓。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邊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同时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同学画好了。 “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唤醒,并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就可以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就自然会提高。因此,课堂教学可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三、给作品涂上绚丽的色彩——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给作品涂上绚丽的色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知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路程的距离;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无从下手……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铁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网络状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有一试身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难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因此,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并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描绘出绚丽的数学生活画卷。
   责任编辑 徐国坚
其他文献
为了做好初中数学微课教学工作,教师首先需要加强对微课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尤其需要强化对初中数学知识脉络体系的再细化与再结构,使得每一次微课教学都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某一个特定知识点的深度认知与掌握。同时,教师还应该控制好微课的数量、长短、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微课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得微课成为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通道,进而全面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英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长期训练过程,英语课前free talk(自由谈话,指每节课前利用3到5分钟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活动)的有效开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能使得学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同学之间的友谊。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即听、说、读、看、
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界定为:“能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并做出分析和判断(直观抽象思维);会用数学语言(符号、图象、文字等)对问题进行描述或论证(运算推理能力);能基于陌生的情境,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应用建模意识)”。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自主地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是培养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