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战争与早期中国文明演进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yue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石器时代曾经有三个时期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战争,分别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前后,而这恰好是早期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个关键时期。文明起源引发战争,战争推进文明化进程,而文明的成长又促使更大规模战争的发生,战争和文明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这大约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战争和文明演进的辩证关系。
其他文献
朱熹理学中有无禅宗元素?朱熹对禅宗的理解或许是一个能让我们有所收获的视角。朱熹对禅宗语言、义理、伦理和工夫都进行过理解,但其基调是批评的、否定的,而且存在误读现象。对于被批评、被否定、被误读的禅宗而言,想进入朱熹理学体系是十分困难的。但由于朱熹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亦由于禅宗有满足朱熹理学所需之内容,因而又选择性地吸收了禅宗的元素。因此,禅宗与朱熹理学关系便呈现为"离合之相"。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对禅宗语言方式的批评、对禅宗义理走向的预测、对禅宗伦理失范的忧虑、对禅宗工夫走偏的警示等,不仅对佛教,而且对儒
17-19世纪东亚中日朝实学源于先秦原典儒学,实学对儒学的传承发展在近代构成了民主政治、务实的理论思维和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对推动东亚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哲学的时代升华,对东亚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的价值的彰显以及推动东亚中日朝各国的文明进步,均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对认识东亚历史上儒学文化圈的优秀儒学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对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数字技术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全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效应后指出,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规模经济性,会产生巨大的消费者剩余。数字经济产业的四个基本模块,形成了以平台为核心的生态,数字生态系统的演化促进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为进一步实现数字经济增长潜能,经济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增强技术基础、促进数据开放共享、维护市场有效竞争和保证数据隐私安全。
刘邦近酒徒而远儒生,爱饮酒却不喜章法。英雄之饮中的酒天马行空、决断排难而无往不克。汉初饮酒无尊卑礼数,完全随顺己意,往往导致秩序紊乱。武帝依据《六经》展开"礼教",将饮酒纳入繁冗的礼仪之中。以礼饮酒,不仅规定了酒、酒器的规模、位置、价值,对于饮酒者也进行角色化规范。饮酒被程式化,时间被拉长,节律被把控,酒对人的直接影响被弱化。通过将酒礼赋予道德化、宇宙论的诸种规定,饮酒礼逐渐深入人心而成为汉人的风尚。"礼"中之"酒"和乐、宁静、清明、节制、庄重。以礼饮酒虽然可以使人免除酒祸,但繁复的礼教又抑制
为迎合元代尊崇朱子的学风,身处朱子之乡的胡炳文,秉承家学,著《周易本义通释》,再现和阐发了《周易本义》固有的、真实的意义,纠正了当时对于朱子易学的误读,与同时代易学家一起,确立了朱子易学的学术和政治上合法地位。丁茶山以独到的易学视角,反思和检讨了胡炳文易学,对于胡氏易学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以此,茶山易学形成深受胡炳文易学的影响。如胡氏言卦变、互体、卦象,茶山也言卦变、互体、卦象,明显地带有胡氏的痕迹。胡氏对于茶山易学的影响,是通过朱子易学而实现的。在茶山所处的时代,大多易学家以尊崇或者解释朱子易学为荣,而
通过加快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文章使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全球150个国家的增长数据,检验了经济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假说。研究发现,高结构转换率对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对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基于不同收入组别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中等收入国家中,高结构转换率对经济增长率的抑制效应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均比其他收入组别的国家更强烈,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表明,加速经济结构转换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减速",但有利
改革开放实现了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的三重发展,GDP高速增长,形成了国内与全球化双重发展的规模效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快速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开放中转变为"人口红利",创造了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整个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的转向是必然选择。转折的挑战直接来自于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逐步弱化。构造非经济因素的正反馈机制,有助于让人们更广泛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和治理过程
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面对全球化进程受阻的外部环境,需要更多地从内部需求获得经济增长的支撑。文章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创新—增长框架,分析创新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以及政府实施政策的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促进成本优势的外向型政策发挥积极效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外需拉动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非竞争性内需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短时间可以起到需求保障作用,但可能会放大微观扭曲,引起效率的进一步下降。竞争性内需创造通过减少微观扭曲,完善市场,促进竞争,充分利用要素,提高收入并创造有效需求,提升创新价值从而激励
近年来,劳动力迁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劳动力迁移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劳动力自身因素、地区特征、产业分布以及国际贸易参与程度等。Rosen-Roback模型最先在空间框架下研究劳动力迁移问题,此后相关研究在该框架下从劳动力异质性偏好、地区便利设施内生化、房价上涨等角度进行深化分析。借助这些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去与未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在Krugman开创的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随着经济发展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