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李怀霞,我不知道这个小县城还有一所特殊学校。如果不是她的引导,我永远都不会找到这个悄悄存在于人们视野之外的角落学校。深秋的一天,当我随她走进这座校园,突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会怀疑这真的是学校吗?到处是无声无息的寂静。但李怀霞深深地爱着这里,称特教学校是她的快乐“伊甸园”。
这里的孩子眼神更单纯、更阳光
李怀霞,一位山东德州临邑特教学校的老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潍坊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这位在特殊教育战线从教了15年的教师,总是一有机会就宣传她的学生,一有机会就会带领外面的人看望她的学生,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大家更了解这些特殊的学生。她说,这里的学生更需要关注,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这是一所特殊学校,这里有一群聋哑和智力障碍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座学校,几间简陋平房,没有校区,没有操场。这里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没有跑着闹着的孩子,这里没有音乐,也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没有任何的声音,甚至都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所学校,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上课了,四五个孩子排成一个弧形围坐在李怀霞身边,中间的她手腕不停翻动着,纤长的手指不断变化着手势,几个孩子安静地看着,眼神盯着她的手,盯着她的嘴形,孩子们的眼神是那样的专注,是那样的宁静,是我在正常孩子身上从来没有见过的。
可是,李怀霞能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李怀霞说:“如果说我的学生跟普通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么,我会告诉你,这里的孩子眼神更单纯、更阳光、更祥和。他们没有正常孩子那些金钱的攀比,他们没有手机,也没有更多的玩具,但是,他们的眼神能渗透人的心灵,他们的清纯能憾动人心。”
应做到“残”而不“废”
课堂上,有个学生“残”字不会写了,划拉了好半天也没写出来,就请教李怀霞,意思是残废的“残”字怎么写,她立刻纠正:不能说是残废。李怀霞告诉孩子:人即使残了,也应做到“残”而不“废”。从这一小事可以看出,她从内心为孩子人生着想,她就像是一位护犊的好妈妈。
谁能相信,眼前这位飘逸的才女,竟然天天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没有声音的环境里,竟然把15年美好的青春都悄悄绽放在了这座无声无息的校园里。就是在这样环境,她写出了论文,写出了一篇篇散发着浪漫气息爱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10年前,她就是全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11年市级“两报三刊”联合表彰她为年度“先进个人”。
萤火虫的光芒
平时,李怀霞很留意这类孩子,只要听说有这样的孩子,她都会想方设法找到,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为了帮助一个孩子,打几十个电话都是常有的事情。国家对这类人群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但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孩子,李怀霞常常拿出自己工资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李怀霞从教以来,一直希望做个温暖善良的人,像一只萤火虫,能为她的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路上献上哪怕一点微弱的光芒。平时,她常把自家孩子的衣服送给她的学生穿,还动员她的朋友拿出衣服、给她的学生献爱心。当她听说德州市成立了“爱启蒙”帮扶贫困学生团队,就立刻把这群特殊孩子的情况介绍给了“爱启蒙”成员,并且也成为了这爱心团队的一员。她曾找到几个家庭非常贫困的孩子,把这些爱心人士带到孩子家里做具体指导。
前不久的一天,当她带着这些爱心人士作了一次远行,在崎岖的小路找到位于深山处临盘镇柳家村她的学生柳水泉的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院子里是坐在轮椅上出了车祸的爸爸,床上躺着瘫痪在床的奶奶,瘦弱的母亲痴痴地呆望着,空洞的眼神没有一丝生机。几间灰暗的小房,深深地刺痛了爱心团队成员的神经,在场所有的人无不潸然泪下。李怀霞也终于明白她的学生柳水泉为什么一时不再来上学的原因。
在场的人们纷纷解囊,有的拿出钱,有的拿出衣服。爱心团队成员当场就决定以后还会再来,继续帮助这一家。
李怀霞拉着这位母亲的手,告诉她:这些人是来帮你解决困难的,有困难,你尽管说,我们会一直帮你。她又不失时机地谈论到这个孩子,她说:“我知道你需要孩子帮你,可是,帮你是一时;而孩子的成长是他一生的大事。孩子听不到外面声音本身就已经是够可怜的了,还能忍心让孩子继续在无声的世界里摸索一生?你不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会有所改变么?到学校,可以学到很多,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交流,可以学会服装,可以学会美术,可以学会很多的东西,以后能工作、能挣钱。” 妈妈终于同意了李怀霞的“恳求”。李怀霞又用手语告诉孩子,应该感谢这些爱心团的人,感恩这个社会。这一趟远行没有白费,李怀霞最终拉着孩子的手,满脸笑容的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她的特教“伊甸园”!
这里的孩子眼神更单纯、更阳光
李怀霞,一位山东德州临邑特教学校的老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潍坊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这位在特殊教育战线从教了15年的教师,总是一有机会就宣传她的学生,一有机会就会带领外面的人看望她的学生,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大家更了解这些特殊的学生。她说,这里的学生更需要关注,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这是一所特殊学校,这里有一群聋哑和智力障碍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座学校,几间简陋平房,没有校区,没有操场。这里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没有跑着闹着的孩子,这里没有音乐,也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没有任何的声音,甚至都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所学校,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上课了,四五个孩子排成一个弧形围坐在李怀霞身边,中间的她手腕不停翻动着,纤长的手指不断变化着手势,几个孩子安静地看着,眼神盯着她的手,盯着她的嘴形,孩子们的眼神是那样的专注,是那样的宁静,是我在正常孩子身上从来没有见过的。
可是,李怀霞能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李怀霞说:“如果说我的学生跟普通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么,我会告诉你,这里的孩子眼神更单纯、更阳光、更祥和。他们没有正常孩子那些金钱的攀比,他们没有手机,也没有更多的玩具,但是,他们的眼神能渗透人的心灵,他们的清纯能憾动人心。”
应做到“残”而不“废”
课堂上,有个学生“残”字不会写了,划拉了好半天也没写出来,就请教李怀霞,意思是残废的“残”字怎么写,她立刻纠正:不能说是残废。李怀霞告诉孩子:人即使残了,也应做到“残”而不“废”。从这一小事可以看出,她从内心为孩子人生着想,她就像是一位护犊的好妈妈。
谁能相信,眼前这位飘逸的才女,竟然天天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没有声音的环境里,竟然把15年美好的青春都悄悄绽放在了这座无声无息的校园里。就是在这样环境,她写出了论文,写出了一篇篇散发着浪漫气息爱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10年前,她就是全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11年市级“两报三刊”联合表彰她为年度“先进个人”。
萤火虫的光芒
平时,李怀霞很留意这类孩子,只要听说有这样的孩子,她都会想方设法找到,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为了帮助一个孩子,打几十个电话都是常有的事情。国家对这类人群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但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孩子,李怀霞常常拿出自己工资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李怀霞从教以来,一直希望做个温暖善良的人,像一只萤火虫,能为她的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路上献上哪怕一点微弱的光芒。平时,她常把自家孩子的衣服送给她的学生穿,还动员她的朋友拿出衣服、给她的学生献爱心。当她听说德州市成立了“爱启蒙”帮扶贫困学生团队,就立刻把这群特殊孩子的情况介绍给了“爱启蒙”成员,并且也成为了这爱心团队的一员。她曾找到几个家庭非常贫困的孩子,把这些爱心人士带到孩子家里做具体指导。
前不久的一天,当她带着这些爱心人士作了一次远行,在崎岖的小路找到位于深山处临盘镇柳家村她的学生柳水泉的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院子里是坐在轮椅上出了车祸的爸爸,床上躺着瘫痪在床的奶奶,瘦弱的母亲痴痴地呆望着,空洞的眼神没有一丝生机。几间灰暗的小房,深深地刺痛了爱心团队成员的神经,在场所有的人无不潸然泪下。李怀霞也终于明白她的学生柳水泉为什么一时不再来上学的原因。
在场的人们纷纷解囊,有的拿出钱,有的拿出衣服。爱心团队成员当场就决定以后还会再来,继续帮助这一家。
李怀霞拉着这位母亲的手,告诉她:这些人是来帮你解决困难的,有困难,你尽管说,我们会一直帮你。她又不失时机地谈论到这个孩子,她说:“我知道你需要孩子帮你,可是,帮你是一时;而孩子的成长是他一生的大事。孩子听不到外面声音本身就已经是够可怜的了,还能忍心让孩子继续在无声的世界里摸索一生?你不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会有所改变么?到学校,可以学到很多,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交流,可以学会服装,可以学会美术,可以学会很多的东西,以后能工作、能挣钱。” 妈妈终于同意了李怀霞的“恳求”。李怀霞又用手语告诉孩子,应该感谢这些爱心团的人,感恩这个社会。这一趟远行没有白费,李怀霞最终拉着孩子的手,满脸笑容的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她的特教“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