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张恨水与鸳蝴派关系再辨析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dl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恨水与鸳蝴派关系历来是张恨水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学界少有以传播学视角系统考察该议题的研究.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切入,对张恨水与鸳蝴派小说的传播策略、传播效果、媒介择取以及推介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力图为张恨水与鸳蝴派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求乞者》行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重复”.这种一再出现的重复叙事构成了对某种情绪、事件的强化与突出,值得深入关注.本文以《求乞者》重复的关键词语、句子与意象为重点,尝试对其中蕴含的某些意味作出辨析,对文本中的某些盲点给予合乎情理的阐释,以还原作者内心的本相.从《野草》整体来看,尽管《求乞者》着重于负面情绪的释放而非人生价值意义的建构,但它又成为鲁迅“反抗绝望”价值重构的逻辑起点.
卢那察尔斯基与中国左翼文学有密切关联.其文艺阶级论、能动反映论和大众文艺论对左翼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文艺阶级论不仅促发了左翼理论家从革命、阶级的角度品评与估衡文艺价值,而且提供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能动反映论使左翼学界意识到应该充分注意文学的功能学价值与意义,即发挥文学介入和影响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作用;大众文艺论则使左翼学界认识到大众文艺审美形式的重要性.
鲁迅与徐志摩本是晨报副镌同人和北大同事,但双方的关系随着泰戈尔访华、《我的失恋》撤稿、争夺报刊阵地、女师大风潮、首都革命等一系列事件,最终陷入了分裂骂战和互造流言的状态.双方的冲突看似都是一些“小事情”和“无聊的东西”,但鲁迅对此的“执滞”,不但反映出他“骂之为战”的思想革命理念,也开启了他“杂文自觉”的新文体革命.而更深层次上,鲁迅与徐志摩的论争实际是新知识阶级后五四分裂的一个表征,双方的文化分歧和派系冲突,从公共领域深入到了私人生活,污名化和革命性交织在一起,最终发展为革命与反革命的政治对立.
鲁迅的语言观联系着特殊的声音观,在鲁迅的早期和中晚期发生过重大转变,如何理解这一转变长期以来是鲁迅研究中的难题.本文以重新解读《狂人日记》为出发点,提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设置了极为复杂的语言层次和机制,它同时质疑了文言和白话,而将理想的语言的核心置于主体“立诚”的强烈意志.这样的语言观和声音观不仅有别于胡适、陈独秀的白话论,而且构成了鲁迅从早期的文言复古转向白话乃至大众语背后一以贯之的逻辑.
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进行续写与重写的小说有近20部之多.其中续写之作中,既有承续鲁迅原著精神的成功之作,也有与鲁迅原著精神相差甚远的失败之作.而“重写之作”则进行了多元化的创新性尝试,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 ,塑造了以下几类生动的阿Q形象:摩登阿Q、创业者阿Q、官场(职场)阿Q、南洋阿Q.《阿Q正传》能作为“前文本”被当代作家不断地续写与重写,凸显了它作为一部不朽文学经典的巨大生命力,也显示它逐渐走向古典化的文学地位和兼具当下性的当代价值.
以鲁迅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文学并未预设关于法治的主题表达,但在其中描绘的时代沉浮、人生百态中,法治虽然缺席,却能侧面透露法治信息,如实呈现现实与法治的背道而驰,在对法律高高在上的同时又被束之高阁、平等难以实现、权利缺乏保障的批判中完成了对法治未完成的摹写,充满人文关怀.新文学作家肩负时代使命,他们以现实主义姿态,在批评和反思中,使人们得以接近时代真相,作家将对法治缺席的省思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预言了国家的前进方向.
《穷人乐》的整个创生过程,是在“外来的同志”主导下展开的.在未进入具体创作过程之前,他们就萌发了“演出他们自己的事”的创意.酝酿构思阶段,在选择题材、提炼主题(以及安排结构)时,他们改变了当地群众提出的新旧社会对比的主题思路,而将重点置放于大生产运动的表现方面.在“把创作过程和演出过程相结合”问题上,他们不但提出了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构想,而且有效地付之于行动.在排演时,他们在继续发挥自己的创造作用的同时,更是以导演的身份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因此,以演出补创作的过程,也同样是由其主导的.
1913年《大共和日报》先后刊载胡适的诗词、政论及所译英文时论共计十余篇,现有胡适全集及年谱对这部分文章存在系年讹误及失收情况.在民国初建的时代背景下,爬梳胡适1913年在《大共和日报》刊载的文章,对于把握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动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民初时政分析及推动名人研究亦有一定价值.
解放区作家队伍的构成十分复杂,其中来自沦陷区和大后方都市的知识分子作家群审美标准、生活经历和知识素养等与部队作家及地方作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延安文艺政策发布和整风运动兴起之后,他们在1942年前后做出了创作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需要.外来都市作家的创作调整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有的很快适应了新的写作要求,有的被迫停止了创作活动,有的则在大众化艺术潮流中保持着原有的写作风格.但不管作家做出怎样的选择,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固有的写作特色决定了他们在解放区的创作改造具有不彻底性.了解解放区的作家队伍及其创作的改变之路,有利
2021年4月24-25日,“鲁迅研究:世界视野与中国主体”学术工作坊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是基于当今世界体系的变动和21世纪中国的发展,试图进行鲁迅研究的再出发探索.21世纪以来,亨廷顿所言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愈发成为一个众所瞩目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如何经由鲁迅的独特经验,探究“世界视野”与“中国主体”的辩证关系,建构一个梁启超等先觉者所期待的“世界之中国”,成了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