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轻逸性与微妙的常识性——从传播学层面看《生活的艺术》的成功创造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072037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了解西方异质文化的优长与缺陷,也体认到中国文化的缺陷与优长。他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吃、喝、玩、乐等世俗化的寻常人生,表现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使人感到生命的快乐。他将哲学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哲学的严肃性在他笔下成了生活的轻逸性。《生活的艺术》用渐近自然的风格,消除了语言华丽、夸炫,也不特别注重审美技艺,少了逻辑,却多了常识,能让一般人明白、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艺术被他以另外一个语言系统解读之后,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其他文献
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教育的内容。这项能力一方面与学生的就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进一步深造过程中的实验、操作等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于
在2008年11月15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上,一位从大洋彼岸远道而来的特殊嘉宾为我们带来了西方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起了普遍关注。他就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
我国大多数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学科资源相对紧缺,发展还较为缓慢,与国际知名大学差距明显。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为例,介绍美国高校如何在有限资源内合理安排教学及学术资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