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避孕药,是常用避孕措施之一,具有比较安全、方便的优点。有的甚至可以减轻痛经、消除痤疮,使月经更规律,增强性功能,还可以防止子宫内膜癌的产生。但它毕竟是药品,有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并非人人都适用。哪些妇女不宜服避孕药呢?
1.患急、慢性肝炎和肾炎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因为进入体内的避孕药都在肝脏进行代谢,经肾脏排泄,如果使用,将会增加肝、肾负担,加重病情。
2.患有心脏病或心功能不良的人不能使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能使体内水、钠滞留,会加重心脏负担。
3.有高血压的妇女不宜使用。少数妇女用药后会使血压升高。
4.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脉管炎等)者不能使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使血小板的粘附性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加重病情。
5.有糖尿病及糖尿病家族史者不宜使用。由于服用避孕药后,可能会使血糖轻度升高,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同时,糖尿病妇女往往并发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不同程度的血管损害与病变,如果长期服避孕药,会加剧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故对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会产生不良影响。
6.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妇女,在没有治愈前,最好不要使用避孕药。
7.患某些肿瘤的妇女不宜服避孕药。患有子宫肌瘤的妇女服避孕药后,可使肌瘤增大。患有葡萄胎或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经治疗后,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未达到5个国际单位/升以下,也不能服口服避药物,否则有可能刺激残留的滋养叶细胞恶变。
8.患胆结石、胆囊炎的妇女以及身体过胖、有胆结石家族史的妇女,要慎用口服避孕药。这是由于口服避孕药能升高血浆中的胆固醇及其脂蛋白,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过胖的妇女,有可能诱发胆石症和胆囊炎,或有可能使原有胆石症胆囊炎的妇女加重病情。
9.患慢性头痛特别是偏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妇女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症状。
10.过去月经过少者,最好不用。长期使用避孕药可使子宫内膜呈萎缩状态,更会减少月经量。
11.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避孕药可使乳汁分泌减少,并降低乳汁的质量,还能进入乳汁,对哺乳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12.研究还表明,40岁以上的妇女内分泌系统逐渐发生改变,口服避孕药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因此40岁以上的女性宜尽量采用安全和副作用小的其它避孕方法和外用避孕方法来避孕。
(摘自《家庭与生活报》)
1.患急、慢性肝炎和肾炎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因为进入体内的避孕药都在肝脏进行代谢,经肾脏排泄,如果使用,将会增加肝、肾负担,加重病情。
2.患有心脏病或心功能不良的人不能使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能使体内水、钠滞留,会加重心脏负担。
3.有高血压的妇女不宜使用。少数妇女用药后会使血压升高。
4.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脉管炎等)者不能使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使血小板的粘附性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加重病情。
5.有糖尿病及糖尿病家族史者不宜使用。由于服用避孕药后,可能会使血糖轻度升高,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同时,糖尿病妇女往往并发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不同程度的血管损害与病变,如果长期服避孕药,会加剧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故对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会产生不良影响。
6.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妇女,在没有治愈前,最好不要使用避孕药。
7.患某些肿瘤的妇女不宜服避孕药。患有子宫肌瘤的妇女服避孕药后,可使肌瘤增大。患有葡萄胎或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经治疗后,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未达到5个国际单位/升以下,也不能服口服避药物,否则有可能刺激残留的滋养叶细胞恶变。
8.患胆结石、胆囊炎的妇女以及身体过胖、有胆结石家族史的妇女,要慎用口服避孕药。这是由于口服避孕药能升高血浆中的胆固醇及其脂蛋白,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过胖的妇女,有可能诱发胆石症和胆囊炎,或有可能使原有胆石症胆囊炎的妇女加重病情。
9.患慢性头痛特别是偏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妇女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症状。
10.过去月经过少者,最好不用。长期使用避孕药可使子宫内膜呈萎缩状态,更会减少月经量。
11.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避孕药可使乳汁分泌减少,并降低乳汁的质量,还能进入乳汁,对哺乳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12.研究还表明,40岁以上的妇女内分泌系统逐渐发生改变,口服避孕药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因此40岁以上的女性宜尽量采用安全和副作用小的其它避孕方法和外用避孕方法来避孕。
(摘自《家庭与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