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对于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实践类课程的改革已提到议事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探索实践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最有效途径。论文针对目前中职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现状,试图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用信息技术整合《电工实训》课程的研究,探求一种可行的信息技术整合电工实践类课程的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践类课程;课程整合;合作学习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事电工电子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除教授中专生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从事《电力拖动》《电工实训》电工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普通的教室里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面,有许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脱节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环境。如何提高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提高中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了我在教学中的头痛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目标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从当前的教育改革来看,普通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带来了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结构,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在这样的信息化浪潮中以培养职业知识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由于它相对普通教育文化课程的独特性,就使得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以及探求一种可行的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新颖独特而又十分必要。
1.中等职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概述与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就是侧重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侧重实践性知识的课程。主要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了解职业生产中的基本原理、法则,掌握职业生产与劳动过程中的工具、设备、次序、方法和规则,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类课程又分为实验类和实习类。实验类课程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某些理论的验证,以及电子参数的测定。
与普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相比较,中等职业教育实践课教学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中职实践类课程教学本质是以培养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基本,以传授专业知识为辅。
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应以知识传授为主,兼顾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实践课程教学是为了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生产实践经验、职业能力等。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策划和组织,将某课题或项目完成,获得直接经验。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对普通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要掌握某一职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操作技艺等行动性知识。它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中职实践类课教学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在中职实践类课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以课题或项目为教学单元展开的。在每单元中以教师的“讲”为辅,学生的“做”为主。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讲解专业理论预备知识并示范项目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由学生“照葫芦画瓢”动手操作。学生在多次动手训练中获得直接生产经验。可以看出教师讲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无论多么透彻,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与生产任务的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中职实践类课教学中更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不在“教”,而在“学”。只有学生发挥出积极性,与教的一方达成一种默契和配合,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2.电工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整体素质普遍下降的问题。由于入学门槛低,加上学生为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贪玩不成熟、少数学生有失落感,造成了中职生学习行为不规范,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理论理解能力不强,带来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中等职校中电工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了一些改革,但主要还是受普通教育老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以传授为主,教授学生专业理论性知识,并用常规书面方式进行考核。再辟出少量时间进入实验室、实习场地进行纯实践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特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课堂和实习场分开。形成了所谓的“两张皮现象”。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较难形成正确表象,深奥的专业理论枯燥无味,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学生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成就感,学习效果很差。在实践动手阶段是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在动手时学生各自为战,时间紧人数多,没有协作、互动,效果很差。往往出现光热闹没效果。至于实践与理论间的联系,为什么这样操作,实习操作有哪些其他可行方案等问题很少有学生掌握。实践训练难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刚开始的兴趣很快就丧失待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双边活动的教学本质实际上很难实现。
怎么样变实践类课程上的教师抽象知识一言堂、学生实践低层次机械的模仿,为真正的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充分激发积极性,使学生自己愿意学、主动学,课前课中课后动起来是提高中职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中职实践课程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可行方法。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让我们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的“意义构建”。
3.信息技术整合电工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协作、会话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中职实践类课程学科教学,本文认为开展高效率的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的有效模式。
(1)信息技术支持的中职电工课程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
(2)信息技术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为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实施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中职实践课程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信息技术在这里不光起着工具的作用。通过整合,学生不光提高了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还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
在这里我们研究信息技术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的技术支持分别有哪些。信息技术是内嵌在教学模式中的各个事件中的,下面就具体分析模式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如下表。
4.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运用案例与思考
下面笔者选择一个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开设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维护》实践课程案例来具体展示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合作探究模式的特点。案例如下:
该案例是在中职实践类课程中利用合作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的。综合考察这个案例,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优点:
(1)在此案例中,教师成功地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渗透到了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导入职业学习情镜”、“提供前需知识”、“确定项目目标”、“促进交流合作”、“提供专业资源”、“及时指导调整”和“组织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的教育事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进程”的教育理念。
(2)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不错。实现了有意义的探究学习。不但利用了量规评价,还邀请到校外实习工厂的专家来参与评价,通过对真实产品的拆装维护把课堂和社会真实职业环境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就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学习的社会价值。
(3)此案例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实践课程知识项目化、学习任务化的要求设计的。在教学中大量地应用了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情境,提供研究资源、充当合作探究工具及成为成果展示手段。这使得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同时,学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探究技巧与现代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践类课程;课程整合;合作学习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事电工电子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除教授中专生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从事《电力拖动》《电工实训》电工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普通的教室里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面,有许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脱节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环境。如何提高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提高中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了我在教学中的头痛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目标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从当前的教育改革来看,普通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带来了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结构,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在这样的信息化浪潮中以培养职业知识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由于它相对普通教育文化课程的独特性,就使得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以及探求一种可行的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新颖独特而又十分必要。
1.中等职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概述与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就是侧重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侧重实践性知识的课程。主要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了解职业生产中的基本原理、法则,掌握职业生产与劳动过程中的工具、设备、次序、方法和规则,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类课程又分为实验类和实习类。实验类课程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某些理论的验证,以及电子参数的测定。
与普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相比较,中等职业教育实践课教学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中职实践类课程教学本质是以培养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基本,以传授专业知识为辅。
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应以知识传授为主,兼顾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实践课程教学是为了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生产实践经验、职业能力等。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策划和组织,将某课题或项目完成,获得直接经验。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对普通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要掌握某一职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操作技艺等行动性知识。它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中职实践类课教学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在中职实践类课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以课题或项目为教学单元展开的。在每单元中以教师的“讲”为辅,学生的“做”为主。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讲解专业理论预备知识并示范项目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由学生“照葫芦画瓢”动手操作。学生在多次动手训练中获得直接生产经验。可以看出教师讲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无论多么透彻,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与生产任务的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中职实践类课教学中更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不在“教”,而在“学”。只有学生发挥出积极性,与教的一方达成一种默契和配合,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2.电工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整体素质普遍下降的问题。由于入学门槛低,加上学生为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贪玩不成熟、少数学生有失落感,造成了中职生学习行为不规范,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理论理解能力不强,带来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中等职校中电工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了一些改革,但主要还是受普通教育老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以传授为主,教授学生专业理论性知识,并用常规书面方式进行考核。再辟出少量时间进入实验室、实习场地进行纯实践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特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课堂和实习场分开。形成了所谓的“两张皮现象”。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较难形成正确表象,深奥的专业理论枯燥无味,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学生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成就感,学习效果很差。在实践动手阶段是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在动手时学生各自为战,时间紧人数多,没有协作、互动,效果很差。往往出现光热闹没效果。至于实践与理论间的联系,为什么这样操作,实习操作有哪些其他可行方案等问题很少有学生掌握。实践训练难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刚开始的兴趣很快就丧失待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双边活动的教学本质实际上很难实现。
怎么样变实践类课程上的教师抽象知识一言堂、学生实践低层次机械的模仿,为真正的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充分激发积极性,使学生自己愿意学、主动学,课前课中课后动起来是提高中职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中职实践课程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可行方法。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让我们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的“意义构建”。
3.信息技术整合电工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协作、会话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中职实践类课程学科教学,本文认为开展高效率的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的有效模式。
(1)信息技术支持的中职电工课程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
(2)信息技术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为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实施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中职实践课程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信息技术在这里不光起着工具的作用。通过整合,学生不光提高了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还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
在这里我们研究信息技术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的技术支持分别有哪些。信息技术是内嵌在教学模式中的各个事件中的,下面就具体分析模式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如下表。
4.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运用案例与思考
下面笔者选择一个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开设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维护》实践课程案例来具体展示信息技术整合中职实践类课程合作探究模式的特点。案例如下:
该案例是在中职实践类课程中利用合作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的。综合考察这个案例,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优点:
(1)在此案例中,教师成功地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渗透到了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导入职业学习情镜”、“提供前需知识”、“确定项目目标”、“促进交流合作”、“提供专业资源”、“及时指导调整”和“组织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的教育事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进程”的教育理念。
(2)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不错。实现了有意义的探究学习。不但利用了量规评价,还邀请到校外实习工厂的专家来参与评价,通过对真实产品的拆装维护把课堂和社会真实职业环境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就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学习的社会价值。
(3)此案例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实践课程知识项目化、学习任务化的要求设计的。在教学中大量地应用了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情境,提供研究资源、充当合作探究工具及成为成果展示手段。这使得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同时,学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探究技巧与现代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