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琥珀酸脱氢酶基因检测和DNA甲基化的研究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ulong3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中编码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复合体亚单位的核基因以及RET、VHL基因突变和SDHB的DNA甲基化程度,探讨家族性PHEO/PGL基因突变和DNA甲基化与其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97例PHEO/PGL患者进行了SDHB、SDHC、SDHD、SDHAF2、VHL和RET等胚系突变基因的分析.对SDHB基因(1q36.1~1q35,外显子1~8),SDHC基因(1q21,外显子1~5),SDHD基因(11q23,外显子1~4),SDHAF2基因(11q12.2,外显子1~4),RET原癌基因(10q11.2,外显子10、11、13、14及15、16)和VHL基因 (3p25.3,外显子1~3)等进行DNA序列分析.同时检测PHEO/PGL患者外周血样本SDHB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与临床特点包括年龄、肿瘤直径、多发病变和内分泌检查等结果行相关分析.结果 97例患者中基因突变17例(17.5%),其中SDHB基因突变7例(7.2%),均位于腹膜后,恶变者4例;RET原癌基因突变8例(8.2%);VHL基因突变2例(2.1%).检测到7例PHEO/ PGL的外周血样本SDHB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有或无甲基化两组的良/恶性、单/多发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DHB突变多见于腹膜后的PGL和恶变的PGL; SDHB基因DNA甲基化程度较高,可能是其恶变的机制之一.推荐对PHEO/PG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

其他文献
目的 报告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B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B,MEN2B)合并类马方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14日我院收治的1例MEN 2B合并类马方综合征患者的资料,男,21岁.因唇舌粗厚13年,发现右肾上腺占位3个月余入院.2011年4月因甲状腺肿瘤于外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
目的 评价动脉介入化疗、适形放疗联合绿激光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对16例无法耐受或不接受膀胱全切手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动脉介入化疗、适形放疗联合绿激光治疗.男13例,女3例.年龄63 ~ 86岁,平均74岁.病程10 d~3个月.临床分期为T2期9例、T3期7例,肿瘤分级G13例、G210例、G33例.肿瘤直径3~6 cm,平均3.5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世界范围内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按肿瘤的进展程度,将其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两种.对于局限性MIBC,根治性膀胱全切加盆腔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是标准的治疗方式[2].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MIBC在仅行手术切除膀胱
期刊
男性体内睾丸数量>2个称为多睾症[1],也称重复睾丸,是一种罕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畸形.多睾症的确诊需要病理支持,即多余的睾丸必须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后方能诊断[2].1880年,Ahlfeld在尸检中首次证实了多睾畸形,1895年Lane首次报道了经手术及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多睾症病例.迄今英文文献已报道约200例,其中约150例经过了病理检查证实[2-5].检索万方数据库(1989-2013年)、维普中文
期刊
目的 探讨肾黏液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16日收治的1例肾黏液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女,47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囊性肿物8个月入院.发病以来偶伴左腰部不适.B超及CT检查示左肾中下部囊实性占位,直径约4 cm,腹部CT增强和动态超声造影检查均可见肿物缓慢增强,密度不均.术前诊断为左肾占位性病变.全麻下行左肾探查术,术中见左肾中下部肾窦内一直径约5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成为外科处理肾结石的重要方法,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PCNL仍然存在感染、出血、疼痛、邻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其中感染性休克是PCNL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06% ~1.10%[1-3].国内外报道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达20% ~63%[1-4],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是临床感染中较为危重的情况之一.我们回顾近年文献,对PCNL
期刊
目的 探讨B7-H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酶联免疫反应检测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确诊的30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sB7-H4蛋白的含量,以正常人和膀胱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sB7-H4含量为对照.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30例膀胱癌新鲜组织中B7-H4 mRNA相对表达量,以癌旁组织和膀胱良性组织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70例膀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欧美国家显著不同的是约40%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目前晚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是雄激素剥夺治疗(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多数患者初期采用ADT治疗有效,但内分泌治疗后几乎所有患者均转化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这是前列腺癌死亡的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N-钙黏附素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03年1月至2012年4月1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2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N-钙黏附素蛋白的表达情况.1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男104例,女41例.年龄49~83岁,中位年龄70岁,其中≤65岁57例,>65岁88例.肿瘤大小≤3 cm 79例,>3 cm 66例.肿瘤单发86例,多发59例.
目的 探讨输尿管支架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肾脏形态学变化.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伴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男性患者(A组,n=7)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不伴发热的男性患者(B组,n=7)及因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管或间歇自家清洁导尿等出现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男性患者(C组,n=7)作为对照.A组年龄53~69岁,平均(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