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性科学”的思想史审视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法语世界的科学哲学家无疑拥有"技性科学"这一概念的优先权.其中,巴什拉的现象技术概念以理性主义的方式为技性科学观奠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奥托瓦首先构造出了技性科学这一复合词,并将对技性科学的考察扩展到了伦理学层面;拉图尔坚持本体论与认识论合一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物的伦理学.三位哲学家对技性科学的讨论,奠定了当代技性科学哲学的理论根基.
其他文献
在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于农业外循环“失衡”、内外循环“失调”的典型事实,探讨了国际规则协同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及农业安全的影响.以中国与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家之间产品层面数据开展的实证检验发现,国际规则协同能够显著地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改善,农业生产率的调节效应也是存在的.国际规则协同对农产品贸易净值影响存在规则、产品及国别三个维度的异质性.特别是,原产地规则、SPS规则及环境保护规则等三种代表性国际规则并非均能改善农产品贸易逆差.基于此,文章从提高中国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统筹
新型人格权益是人格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学界对其概念、性质以及保护均有不同理解,实践中也常有“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民法典人格权编》对一些新型人格权益采用类型化保护.新型人格权益类型化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规制新型人格权益保护的泛化和混乱、维护人格权体系的固有秩序以及为审判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应当针对新型人格权益的特征和难点,参考其法律保护的目的,以权益来源为标准构建由扩张型、复合型、发展型和一般型人格权益共同组成的新型人格权益体系,这样既满足抽象性、概括性的类型化要求,符合新型人格权益交互性、变动性、多样性、精致
一战以后,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者在面对中国汹涌澎湃的反日浪潮时内心是极度失落的,以致于在此后开始对其思想理论展开重大调整.虽然其主流在于将国家改造运动与亚洲主义捆绑起来,但其中亦不乏别样的论调.而正是这些论调,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殊原理性.尤其是泽柳政太郎,曾脱逸出以往“东方vs西方”的思维范式而将亚洲主义定义为足以与欧美并存共生的跨国境、超民族理念,以便将其作为通往世界主义的桥梁与当时盛行的“国联构想”进行融合.然而从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日本盟主论等色彩来看,泽柳亦终究无法克服历史的局限性、无法跨越出扩张主义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杂传”性质,是后世“桃源”意象生成的基础.初唐对其认识主要是幽美之境和避隐之地.王维《桃源行》首次以“桃源”命篇,其后刘禹锡、韩愈等人均有以此为题之作.这些诗歌叙事略有不同,但整体上以仙事为中心.大历年间,武陵桃花观道童白日升仙,其后诗中仙事与道童故事合流,形成桃源神仙说一脉.《武陵记》和《武陵图经》作为地志,记述桃源较客观理性,但亦有尚异特点.桃源图则是对桃源的图像表达,是诗歌文本的图像再现,故以仙事为主.从刘禹锡和韩愈等事例,可知文学地理与历史地理中的桃源虽存在差异,但又往往统一
探讨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可以将小说的伦理效应和真实作者的伦理责任区分开来,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由此显示出它在小说叙事伦理中的重要性.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一般是伦理先行,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兼有伦理先行和道德后觉,前者的伦理是规范伦理,后者的伦理主要是德性伦理;在人物和伦理关系的把握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让伦理来规范人物,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让人物来显示伦理;在情节和伦理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让伦理笼罩情节,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让情节折射伦理.
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全球人才发展面临着人才战略价值更加凸显、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人才流动形态更加多样、人才竞争对抗更加激烈的新趋势,同时,国内人才发展也面临着人才发展阶段、人才发展地位、人才发展任务、人才发展格局的变化.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必须以全面性的党的领导、引领性的战略定位、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深层次的人才开放、现代化的人才治理、友好型的人才生态为重要方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数字主体是生命实体的数据化,它是平台根据需要通过算法建构的身份虚体.数字主体是技术主体,它以身份虚体的方式代行生命实体的职能,因此,它只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实体性存在,是数字世界的伪主体,真正的主体应是作为生命实体存在的现实主体.然而,由于数字世界的虚拟化,数字世界的真正主宰既不是生命实体,也不是身份虚体,而是平台、算法和资本.对数字主体的身份确认,就是重思人的主体性,强化生命实体在虚实二重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个体既不能因权力让渡而沦为网络技术的附庸,也不能以技术为借口推卸自己的网络责任.
"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对于我们科学认识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准确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认识已经由实践探索上升到把握规律的新阶段."两个相结合"相互联结、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性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本质和世界历史意义.
“接合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密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关系观”.马克思的思想是接合理论的源头.阿尔都塞使用接合理论重新解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接合理论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能避免走向“经济决定论”或“经济还原论”.拉克劳把接合理论应用于意识形态领域,使之成为一种分析方法.霍尔运用接合理论分析英国社会政治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霍尔把当代资本主义特点概括为“撒切尔主义”,这一分析依然没有过时.“特朗普主义”代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新特征.“特朗普主义”是“撒切尔主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当代全球化运动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对共同矛盾、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保障共同人权等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价值共识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的出场带有全球性、普遍性和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贡献",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供给了"中国理论",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