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会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兴旺。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于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利用教材例题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儿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模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的通过一些途径对学生作示范,让学生有目的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铺垫。
在教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时,运用“示范一模仿”的方式学会编应用题,具体过程如下:教师出示一幅挂图,图上画着6只母鸡,每只母鸡带着3只小鸡。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问学生图画上有些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和思考经过认真地观察后,学生会答出:“我看到图上画着6只母鸡,每只母鸡带着3只小鸡
然后按照例题照图意编出应用题:有6只母鸡,每只母鸡的后面跟着3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每只老母鸡的后面跟着3只小鸡,6只老母鸡一共带着多少只小母鸡?这样,学生既编出了应用题,又理解了题意。这样,学生仿中带创、创中有仿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最后出示算式“8×5”,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出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应用题过渡到看算式编应用题,学生就开始有了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知识进行内化,应用想象表达出来。如:爸爸买了9只钢笔,每只5元钱,一共应付多少元钱?一艘小游船可以坐5人,8艘小游船可以坐多少人?……学生们便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创造将一堂课的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把课堂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潮。
二、通过质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疑是创引思维的源泉,儿童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幻想,他们爱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这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把15个糖果分成3份,有几种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的方法。我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方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同学协作。得到了以下的排列:1、2、12:2、3、10;3、4、8;5、5、5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说:方法上有很多很多。老师接着说:如果说只有两种方法,那是哪两种方法?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说:一种是相等的3份。这时老师及时指出:前一种方法叫“平均分”。学生又补充说:“分成相等的部分,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这里把15分成相等的3分:15÷3:5,每份是5。”说得话啊,我带头鼓起掌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鼓励,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了新思维的过程,学生思维也随之层层地深入地展开,逐渐使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本领,并形成了解疑的能力。
三、激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人们对大脑中已有记忆表象(印象)进行新的加工、改造、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利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加工,对于学好数学来说是比不可少的。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法宝。“新教材”指出:“加强思维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圆的环形面积计算时,提出在想象中将圆环沿半径剪开后展开,将其形状想象成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s圆环=π(R r)(R-r)。这样展开想象,化曲为直,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模仿,质疑、想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一、利用教材例题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儿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模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的通过一些途径对学生作示范,让学生有目的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铺垫。
在教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时,运用“示范一模仿”的方式学会编应用题,具体过程如下:教师出示一幅挂图,图上画着6只母鸡,每只母鸡带着3只小鸡。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问学生图画上有些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和思考经过认真地观察后,学生会答出:“我看到图上画着6只母鸡,每只母鸡带着3只小鸡
然后按照例题照图意编出应用题:有6只母鸡,每只母鸡的后面跟着3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每只老母鸡的后面跟着3只小鸡,6只老母鸡一共带着多少只小母鸡?这样,学生既编出了应用题,又理解了题意。这样,学生仿中带创、创中有仿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最后出示算式“8×5”,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出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应用题过渡到看算式编应用题,学生就开始有了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知识进行内化,应用想象表达出来。如:爸爸买了9只钢笔,每只5元钱,一共应付多少元钱?一艘小游船可以坐5人,8艘小游船可以坐多少人?……学生们便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创造将一堂课的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把课堂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潮。
二、通过质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疑是创引思维的源泉,儿童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幻想,他们爱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这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把15个糖果分成3份,有几种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的方法。我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方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同学协作。得到了以下的排列:1、2、12:2、3、10;3、4、8;5、5、5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说:方法上有很多很多。老师接着说:如果说只有两种方法,那是哪两种方法?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说:一种是相等的3份。这时老师及时指出:前一种方法叫“平均分”。学生又补充说:“分成相等的部分,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这里把15分成相等的3分:15÷3:5,每份是5。”说得话啊,我带头鼓起掌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鼓励,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了新思维的过程,学生思维也随之层层地深入地展开,逐渐使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本领,并形成了解疑的能力。
三、激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人们对大脑中已有记忆表象(印象)进行新的加工、改造、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利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加工,对于学好数学来说是比不可少的。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法宝。“新教材”指出:“加强思维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圆的环形面积计算时,提出在想象中将圆环沿半径剪开后展开,将其形状想象成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s圆环=π(R r)(R-r)。这样展开想象,化曲为直,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模仿,质疑、想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