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创新教法;角色转换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1.重视导入
俗话说得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自己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和虚心学习;不断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准与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与魅力。从而做好每一节课的新课引入工作,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目的。比如课堂前五分钟中,应让学生明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节课我们将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复习一下,同时还要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新课内容,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使不想学习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维参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则说明新课教学的引入工作做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有保证。
2.授人以渔
课堂是学生构建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了把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一堂课滔滔不绝精彩绝伦,这样的老师固然也显得满腹经纶,但应该考虑课堂效果是否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无论那门课程都应遵循精讲巧练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尽量多的练习与自学的时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大量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得。比如在讲《网络信息下载》教学中,首先提出以下问题:建立分类目录的目的与如何建立分类目录?网络信息下载基本方法有那些?直接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利用软件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目前较流行的下载软件主要有那些?然后提示学生在教材上找答案,每个问题叫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课本上相应的教学任务或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复习要求学生回忆本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概念图)或设计好网络(概念图),让学生回顾书本获取信息填写。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应该发现,新教材相对于原教材一个很突出的变化是,几乎每个章节尤其是重点章节的“自我检测”中,都会出现“画概念图”这个新题型。概念图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进入自主的高效率知识管理状态,便于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创新教学教法
1.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传统教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却呼呼大睡”,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
要想让学生在社会稳定立足,必须在校就得培养他们:使他们具备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如今我们要完成一项任务,光靠个人是很难,这无疑要与他人合作。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课更容易利用学生个体间学习上的差异,发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优势。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压力,而且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
3.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他们并不满足书本上所学内容,总试图了解更多的信息知识,表现出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却不知该如何操作,教师如果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环境一般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般情况下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态度等。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快乐的,这样的环境更能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下面介绍浅谈一下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回归生活创设一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学习寓于生活情境中,更能彰显知识的活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探究学习中。
3.鼓励学生动起来
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出现生成性资源。动起来主要是指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仍然处于不断摸索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切磋,为探索一条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之路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创新教法;角色转换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1.重视导入
俗话说得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自己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和虚心学习;不断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准与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与魅力。从而做好每一节课的新课引入工作,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目的。比如课堂前五分钟中,应让学生明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节课我们将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复习一下,同时还要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新课内容,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使不想学习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维参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则说明新课教学的引入工作做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有保证。
2.授人以渔
课堂是学生构建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了把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一堂课滔滔不绝精彩绝伦,这样的老师固然也显得满腹经纶,但应该考虑课堂效果是否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无论那门课程都应遵循精讲巧练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尽量多的练习与自学的时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大量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得。比如在讲《网络信息下载》教学中,首先提出以下问题:建立分类目录的目的与如何建立分类目录?网络信息下载基本方法有那些?直接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利用软件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目前较流行的下载软件主要有那些?然后提示学生在教材上找答案,每个问题叫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课本上相应的教学任务或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课堂复习要求学生回忆本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概念图)或设计好网络(概念图),让学生回顾书本获取信息填写。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应该发现,新教材相对于原教材一个很突出的变化是,几乎每个章节尤其是重点章节的“自我检测”中,都会出现“画概念图”这个新题型。概念图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进入自主的高效率知识管理状态,便于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创新教学教法
1.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传统教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却呼呼大睡”,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
要想让学生在社会稳定立足,必须在校就得培养他们:使他们具备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如今我们要完成一项任务,光靠个人是很难,这无疑要与他人合作。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课更容易利用学生个体间学习上的差异,发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优势。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压力,而且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
3.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他们并不满足书本上所学内容,总试图了解更多的信息知识,表现出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却不知该如何操作,教师如果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环境一般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般情况下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态度等。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快乐的,这样的环境更能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下面介绍浅谈一下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回归生活创设一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学习寓于生活情境中,更能彰显知识的活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探究学习中。
3.鼓励学生动起来
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出现生成性资源。动起来主要是指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仍然处于不断摸索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切磋,为探索一条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之路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