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管理是促进教学落实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工作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管理中,还要能够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经验,只有这样学校管理水平才能提高。现阶段的小学学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指出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问题;措施;教育
正所谓“参天大树的成长大于根基”,小学教育便是根基,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在某种程度对整体教育水平有着很大影响。现在小学学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小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就需要小学学校管理者要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寻找到有效提升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浅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学校管理方法单一,不能以人为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合格的管理者不能单纯的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轨迹,不能忽視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在学校管理的重点上,管理者往往注重学校硬件的建设,从而忽视了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关注。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不可否认,在我国的小学学校里除了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学校有自己的办学风格外,其他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风格。
二、实施措施
(一)以人为本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服务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要积极服务于一线教师,并认真听取一线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对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为一线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再次要积极服务于学生,定期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积极了解家长及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真正以学生为主,做到以人为本。
(二)校长要深入第一线
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教学管理,校长要想管理教学工作关键点在于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一线教学的工作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只有重视教学、熟悉教学才能引领教学;校长通过亲身参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与各科教师广泛接触,了解教师们的教学动机、教学需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等,达到与一线教师在教学信息上的沟通、交流,才能与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校长只有深入一线,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校长才能与一线教师携手帮助学生,才能培养他们建立学习方法、学生们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能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敢于质疑、能思善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教学工作。
且校长深入教学一线也是校长的岗位职责所在,是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实践活动。然而现在的少数校长,由于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意识不到位,天天忙于“外事”工作,一学期听课的时间有限,甚至一节课都不听,更不参加教研活动。导致对教学一线工作了解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对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所以说校长要具有强烈的“一线”意识,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所在,只有掌握了真实宝贵的一手资料,教学指导工作才能有的放才矢;校长亲自上课,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能更有效的对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要有充电意识
作为校长不单单需要高超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才能与他人分享,从而引领一线教师,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促进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校长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教学,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校长不但要精通教学,做教学的行家,有教学方法、管理学等丰富的知识,做教学的内行,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校长更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形象,具有一种无声的号召力,对教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位“知识库”型校长身边工作,教师们会在无形中感觉到一种压力,也会促使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校长,要源于平时对知识的不断积累,给自己不断的充电,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的提升。
三、总结
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要研究和面对的问题方方面面,比如教师的绩效工资颁发的问题、“90后”教师的管理问题、教师竞聘上岗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等等。因此,除了以上几点外,校长还要具有引领意识,自我反思意识,校长只有潜心钻研,用心体会,才能更规范化的对学校进行管理,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加出色,才能为小学生们为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武丙顺.试论改革完善学校管理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7).
作者简介:管清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第一小学校。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问题;措施;教育
正所谓“参天大树的成长大于根基”,小学教育便是根基,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在某种程度对整体教育水平有着很大影响。现在小学学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小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就需要小学学校管理者要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寻找到有效提升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浅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学校管理方法单一,不能以人为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合格的管理者不能单纯的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轨迹,不能忽視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在学校管理的重点上,管理者往往注重学校硬件的建设,从而忽视了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关注。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不可否认,在我国的小学学校里除了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学校有自己的办学风格外,其他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风格。
二、实施措施
(一)以人为本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服务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要积极服务于一线教师,并认真听取一线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对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为一线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再次要积极服务于学生,定期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积极了解家长及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真正以学生为主,做到以人为本。
(二)校长要深入第一线
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教学管理,校长要想管理教学工作关键点在于深入教学一线,了解一线教学的工作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只有重视教学、熟悉教学才能引领教学;校长通过亲身参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与各科教师广泛接触,了解教师们的教学动机、教学需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等,达到与一线教师在教学信息上的沟通、交流,才能与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校长只有深入一线,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校长才能与一线教师携手帮助学生,才能培养他们建立学习方法、学生们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能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敢于质疑、能思善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教学工作。
且校长深入教学一线也是校长的岗位职责所在,是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实践活动。然而现在的少数校长,由于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意识不到位,天天忙于“外事”工作,一学期听课的时间有限,甚至一节课都不听,更不参加教研活动。导致对教学一线工作了解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对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所以说校长要具有强烈的“一线”意识,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所在,只有掌握了真实宝贵的一手资料,教学指导工作才能有的放才矢;校长亲自上课,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能更有效的对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要有充电意识
作为校长不单单需要高超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才能与他人分享,从而引领一线教师,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促进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校长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教学,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校长不但要精通教学,做教学的行家,有教学方法、管理学等丰富的知识,做教学的内行,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校长更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形象,具有一种无声的号召力,对教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位“知识库”型校长身边工作,教师们会在无形中感觉到一种压力,也会促使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校长,要源于平时对知识的不断积累,给自己不断的充电,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的提升。
三、总结
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要研究和面对的问题方方面面,比如教师的绩效工资颁发的问题、“90后”教师的管理问题、教师竞聘上岗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等等。因此,除了以上几点外,校长还要具有引领意识,自我反思意识,校长只有潜心钻研,用心体会,才能更规范化的对学校进行管理,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加出色,才能为小学生们为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武丙顺.试论改革完善学校管理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7).
作者简介:管清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第一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