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工企业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因素,危险无处不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做好事故预防是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一、事故案例
1.2006年5月21日,天空下着小雨,一辆原油运输罐车进入公司送原油。约在当时12时6分,停在检封签站台。此时,一职工从梯子蹬上该车车罐顶部检封签,在下梯子时不慎从梯子上跌落,当场休克昏迷。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九级。
2.2010年10月23日下午2时左右,某职工在蒸馏车间空压站安装风管线过滤器时,因安装位置距地面2米左右,作业不方便,于是搬来堆在墙边的箱子垫在脚下。在作业时,该职工不慎踏空,仰面摔倒在地,造成头部摔伤。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九级。
3.2008年7月10日,某职工上四班点,晚上22点左右,在送一辆材料车出门后关大门时,大门脱轴倒地,把该职工头部砸伤。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十级。
4.2010年10月22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机修车间某职工在油品车间102#罐入罐阀门维修更换大压盖垫片,打开大压盖时,管线内残存的油汽喷出。该职工在躲避过程中,背部被喷出的油汽烫伤。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十级。
5.2012年3月,雨夹雪。一职工上四点班,22点左右在巡检到沥青罐平台处时,不慎从操作平台上滑倒,造成头部摔伤。伤残等级为十级。
二、事故原因分析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 13861-2009)规定,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室内、外、地下及其他作业环境不良)和管理因素(规章制定不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其他管理方面的缺陷)。
1.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海因里希的观点(如下图):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此比例关系说明,在职工受到事故伤害之前已经历了数百次没有带来伤害的事故,因为没有发生事故,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导致事故发生。事故1、2、3、5中,职工没有戴安全帽直接导致人员受伤。
2.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1、5车辆、罐区走梯湿滑,事故3大门脱轴直接导致门体倒地,人员受伤。事故2登高作业辅助工具不稳,导致摔伤。
3.环境不良。事故1、5天气雨夹雪,导致走梯湿滑。事故3、5发生在22点左右,作业环境照度不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
4.管理因素: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到位。事故2高处作业没有填写高处作业票,没有落实好安全防护措施,缺少安全带、安全帽等防护工具。事故4作业交接不到位。两个单位在作业交接时缺少作业交底。
三、事故预防、改进措施
避免伤亡事故发生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在事故发生之前,出现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时候,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改进。
1.加强职工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观看典型的事故案例,使职工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避免侥幸心理,端正职工态度,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会利用身边的防护器具、设备设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公司现执行作业票许可制度。按规定程序,开展作业前的危害识别,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履行作业程序、落实安全防范。通过规章制度强制规范职工的行为标准。
3.开展风险辨识分析。参与作业的相关部门在作业前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分险辨识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降低风险,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目的。
改进措施:职工在管线检修时,对罐区作业的风险辨识不到位,罐区走梯为防滑板式,在雨雪天气时易留存一定量的积雨雪,湿滑,如果清理不及时,职工在巡检时极易摔倒。若防滑板式走梯改成钢格板式,雨雪随下随落,不易存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4.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从源头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善劳动条件。在工程项目方面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从设计、施工到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即使人的违章行为在先,也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本质安全化水平。
(编辑/范朝文)
一、事故案例
1.2006年5月21日,天空下着小雨,一辆原油运输罐车进入公司送原油。约在当时12时6分,停在检封签站台。此时,一职工从梯子蹬上该车车罐顶部检封签,在下梯子时不慎从梯子上跌落,当场休克昏迷。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九级。
2.2010年10月23日下午2时左右,某职工在蒸馏车间空压站安装风管线过滤器时,因安装位置距地面2米左右,作业不方便,于是搬来堆在墙边的箱子垫在脚下。在作业时,该职工不慎踏空,仰面摔倒在地,造成头部摔伤。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九级。
3.2008年7月10日,某职工上四班点,晚上22点左右,在送一辆材料车出门后关大门时,大门脱轴倒地,把该职工头部砸伤。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十级。
4.2010年10月22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机修车间某职工在油品车间102#罐入罐阀门维修更换大压盖垫片,打开大压盖时,管线内残存的油汽喷出。该职工在躲避过程中,背部被喷出的油汽烫伤。事后经劳动部门鉴定,伤残等级为十级。
5.2012年3月,雨夹雪。一职工上四点班,22点左右在巡检到沥青罐平台处时,不慎从操作平台上滑倒,造成头部摔伤。伤残等级为十级。
二、事故原因分析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 13861-2009)规定,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室内、外、地下及其他作业环境不良)和管理因素(规章制定不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其他管理方面的缺陷)。
1.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海因里希的观点(如下图):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此比例关系说明,在职工受到事故伤害之前已经历了数百次没有带来伤害的事故,因为没有发生事故,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导致事故发生。事故1、2、3、5中,职工没有戴安全帽直接导致人员受伤。
2.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1、5车辆、罐区走梯湿滑,事故3大门脱轴直接导致门体倒地,人员受伤。事故2登高作业辅助工具不稳,导致摔伤。
3.环境不良。事故1、5天气雨夹雪,导致走梯湿滑。事故3、5发生在22点左右,作业环境照度不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
4.管理因素: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到位。事故2高处作业没有填写高处作业票,没有落实好安全防护措施,缺少安全带、安全帽等防护工具。事故4作业交接不到位。两个单位在作业交接时缺少作业交底。
三、事故预防、改进措施
避免伤亡事故发生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在事故发生之前,出现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时候,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改进。
1.加强职工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观看典型的事故案例,使职工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避免侥幸心理,端正职工态度,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会利用身边的防护器具、设备设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公司现执行作业票许可制度。按规定程序,开展作业前的危害识别,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履行作业程序、落实安全防范。通过规章制度强制规范职工的行为标准。
3.开展风险辨识分析。参与作业的相关部门在作业前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分险辨识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降低风险,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目的。
改进措施:职工在管线检修时,对罐区作业的风险辨识不到位,罐区走梯为防滑板式,在雨雪天气时易留存一定量的积雨雪,湿滑,如果清理不及时,职工在巡检时极易摔倒。若防滑板式走梯改成钢格板式,雨雪随下随落,不易存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4.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从源头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善劳动条件。在工程项目方面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从设计、施工到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即使人的违章行为在先,也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本质安全化水平。
(编辑/范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