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革命:不准革命与静悄悄的革命

来源 :当代教研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大一统教材的繁难偏旧,主张从每一位教师自身做起,推动静悄悄的教材革命,让每一个教师的脑袋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教师的学养和判断力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32 —02
  世界上存在过“被准允的革命”吗?启动我的大脑生物芯片。快速搜索,结论是:没有。
  中学教材需要革命么?废话!
  新世纪以降,教育部对于我们的大一统教材给了一个具体形象又颇具概括力的界定——繁难偏旧!我认为此条是中国教育所做出的“最深刻”的自我批评之一。也正是这个时候,推出了新课程,做出了对校本课程的授权。
  如果说“静悄悄地革命”属于一种恶习,那么,就我而言,这种恶习由来已久。刚教书的时候,便开始给学生们印发诗歌——顺便发表一下自己没处发表的歪诗,呵呵!现在看来,那不就是校本教材么?不过,当时,并没有校本课程这个概念。自己喜爱,所以推荐给学生,“很教育”的理由嘛,永远站得住脚的理由。
  坚持下去的理由,并非只来自自己,更重要的支撑,在于学生喜欢。就以“每周一页”作为教材的总标题,主要是杜绝自己偷懒。当时没有电脑没有喷墨打印机,钢板铁笔蜡纸,一张张地刻写,手腕酸痛。印刷的时候,弄得满手油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惠特曼海明威聂鲁达北岛舒婷顾城,顺便发表自己和一些学生的习作。居然使得相当一批学生跟着我瞎折腾,成了不可救药的文学少年、文学青年。
  来到广东以后,恶习难改,继续折腾,继续蒙受学生的青睐。不过,范围还是局限在文学里,名曰“文学欣赏”。直到有一天,校长发现了,便叫时任语文组组长的我往全校推。推广的时候,颇有点失落,大家都做了,我便觉着不那么好玩了。其中的心路历程,不作分析。总之,是推广下去了。于是,前面的课程,其实叫做“我本课程”,现在,才算是“校本”了。不过,教材还是不予统编,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大一统”。依据是,老师们自己喜欢的,才值得推荐,才能够讲出彩来。
  当然,这种静悄悄的革命,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玩过的。不足为奇。
  我向来认为,教书是一桩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一个教师自己的成长道路,往往会成为他教书生涯中最重要的参照坐标和职业资源。我自己从小就不幸蒙受文学的蛊惑,后来上了中文系,更是变本加厉。初入行,脑子里根本没有教育,只有文学。后来,渐渐地滋生了教书育人的感觉。当然,这与我从事语文教学有莫大关系,并不冲突嘛。
  一个正常人的生命,总是会由局部走向开阔,呈持续开放态。文学不止情感,慢慢地,你会开始琢磨书里书外人物的命运。这时,世界与历史,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你面前铺展开来。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学、军事学甚至经济学,在你的眼前此起彼伏,身形踊跃。你会发现,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学问,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呈普遍关联态存在。我想,这大约就是一个教师从职业人走向文化人的过程吧。
  2000年秋天,学校设立了教科室。我开始有了相对自由而充裕的时间,思索并筹划一些教材改革的事情。校长授权让我开始课程改革的工作。我便成了学校专职开课的人了。开出的第一门课,就是专题讲座,后来正名为“高中文化专题课”。
  文科出身的我,开出的第一组课程,竟然是《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还有《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自然科学的窗口,是兰州一位名叫张志国的英语教师给我打开的。20世纪80年代,与张志国若干次持续的聊天之后,我知道了孟德尔、爱因斯坦,破除了“唯有文学高”的偏见。以后,离开张志国了,但关注自然科学经典与新进展的好习惯却养成了。便想,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偶然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有意”地打开好多好多扇窗户,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探头探脑,万一对上眼儿了,不也就“蛊惑”终身了么?
  以上,可以视做我从事“教材革命”的自发阶段。渐渐地,便发展到了“自觉”阶段。比如,学校参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题,我便策动课题组专家,成功地运作出了一门《可持续发展》课程,在初一开设。到了2004年,新课程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我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只是感到“新”。因为经过多年的思索和实践,新课程理念在我心目中,早已成为应有之义。
  文件上说,国家课程之外,校本课程拥有20%以上的空间。我义无反顾地抓住来之不易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综合拓展课、英语特色课、学科前备课、学科拓展课、综合活动课一并出台,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例如:
  文化专题课,给学生以课程选择权,无疑有其价值。动员数十位老师参与,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商品”。在“宗教与文化”栏目下,列出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专题;在“流程管理”栏目下,列出了“流程的要素、流程程序化应用举例、大型活动背后的流程管理、4R流程管理”等管理学专题;在“中国著名企业与世界级著名企业的差距”栏目下,列出了“从核心竞争力战略角度对比联想与戴尔的差距、从持续战略角度对比华为与思科的差距、从竞争战略角度解析格兰仕与沃尔玛的差距”等案例剖析;在“透过心理学之眼”栏目下,列出的是“人是如何感觉这个世界的、思维、你的情绪、爱与依恋、愤怒与攻击”等专题。文化专题课涉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文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学前沿等数十个系列数百个专题。
  构建和优化英语特色课,在核心课、听力阅读和口语课、口语活动课课程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朗文英语教材和全国外语学校协编教材,努力达成英语教材教法的校本化。为了强化学生的国学底子,开设高一语文拓展课,开讲《老子》《论语》《庄子》《韩非子》和《墨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在初一年级开设了《科学发现史话》,从科学史上选取重大而有趣的科学发现为教材内容。在学生进入物理、化学课学习之前,初二、初三分别开设《趣味物理》和《趣味化学》等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开设《国际理解》课程,通过“雅典城邦——民主的雏形,光荣革命——明智的妥协,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以色列——犹太人的2000年复国之路,印第安人——美洲本来的主人”等16个专题,荟萃世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和现代意识。
  伟人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明白的还有,我绝非“客人”。如果说中国会存在所谓“教材革命”,那么,为什么不能从一个个“我”开始呢?等着“上面”发话,不错。问题是,如果上面不发话呢?是否我们就只有怨天尤人的份儿了?我不认为。无论是在教师岗位、主任岗位,还是在校长岗位,只要想做事,我想,还是有事可做的。即使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准革命”的借口,但我们还是要寻找“革命”的理由,制造“革命”的契机,哪怕“革命理由”多么勉强多么微茫,哪怕“革命前景”多么黯淡多么有限!
  一句话,现实就是用来不满的。另一句话,现实就是用来改变的。我的意思是,让每一个教师的脑袋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教师的学养和判断力都得到尊重,中国教育才有盼头,中国学生才可能真正受益。
  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能说没有意义。毕竟,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已经出笼。至于往这个“空筐”里填什么货色,那还真是有赖于基层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眼界和智慧。在镣脚铐手的情形下,是否就只有混吃等死呢?我的结论是,不必。中国教育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改变中国教育,必须包含改变中国教材。而这项伟大光荣的革命,请从我们自身做起。我相信一句话——“寻求可能的改变”。好吧,让我们开始吧!并不敲锣打鼓,推动静悄悄的革命。从细微处,开始我们最神圣的工作。
其他文献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myth of Dao De Ching (DDC) in terms of the mathematical functional analysis. It employs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s to illumi
采用高速打印或光刻合成可在硅片、玻璃或尼龙膜上制造DNA微阵列,样品DNA/RNA通过PCR扩增、体外转录等技术掺入荧光标记分子与微阵列杂交后通过荧光扫描芨计算机分析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
网络作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不断渗透,高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冲击。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许多学校在高中
王越1932年4月1日生,江苏省丹阳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信息系统专家。1950年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电讯系学习
期刊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文经常会碰到似乎"无题可发"、"无话可讲"的状况,本文先从求诚观的发展阐述了作文的求诚观与写作积累的关系,再根据叶圣陶对写作过程的描述制定"悄悄话"作
当前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慢慢凸显出来,本文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些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给出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文本与读者融合,实现阅读目标的必经过程。表达本位课程要求,在文本解读中读懂作者表达,同时又能挖掘其中的语用价值,实现学习为语
本文对香蕉生物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包括微繁殖、脱病毒、人工种子、诱变育种、单克隆抗体用于病毒检测、转基因受体及基因转化等,并对今后香蕉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