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9日,联合国2010年首次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在德国波恩正式举行。这是自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在联合国框架下举行的首次气候变化谈判会议。有舆论认为,本次波恩谈判将有助于保证各方迅速回到谈判桌上,并为今年随后的一系列气候变化会议制定议程,推动年底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会议期间,与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会议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围绕着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继续抓紧进行谈判,争取能够在今年年底取得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实质性的成果。”“中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是没有变化的。我们一向是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对于世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来积极面对气候变化,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合作。”
自哥本哈根会议召开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一直在拿中国说事,其实就是给中国施加压力。在3月14日,境外记者关于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傲慢的提问后,温家宝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回答,也说明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不久,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就在报纸上撰文,直接点名中国是挟持会议的国家之一,法国总统萨科奇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为此,新华社特意写了篇《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的文章,介绍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拆台”,用来回击各种国际上的批评。
应该说,参会国,尤其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相博弈,各自都有各自的目的,各自都有各自利益上的小算盘。目前,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里,西方发达国家自18世纪进行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扮演着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力军。在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02浓度大约在280PPM,而现在空气中C02的浓度之高达380PPM,这里面80%的贡献来自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而当西方发达国家达到富裕阶段,要对温室气体进行总量控制的时候,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急需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实现国家的富裕。发展中国家这种经济发展状况,必然会带来巨大的C02排放。于是,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就产生了,乃至到了不可协调的程度。这次哥本哈根峰会最终只达成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协议,就是这种激烈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
哥本哈根峰会上各国的博弈,表明世界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已经进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各方,尤其是几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如果不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各自都做出一点妥协,只一味维护自己利益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见不久的将来,地球将毁灭。所以,世界各大国在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能否在其中发挥积极性的作用,已经成为了衡量其是否具备大国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标识。面对地球气候变化,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需要调整一点思路,做出一点妥协,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无疑,考虑到西方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历史责任,以及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实际情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要求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同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两轨制原则。但也有必要对谈判的思路,做一点微调,减轻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国际压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要承担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历史责任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这种历史责任是由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因素所决定。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去追求绝对的各国碳排放公平,还想复制一次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温室气体长达200多年的排放过程,那么,地球大气层中CO2的浓度,必然会超过公认的450ppm这一危险点位,本世纪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过于追究西方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上的历史原罪,追究绝对的公平也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按照这种逻辑,意味着当年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是否待到中国日后强盛了,一定要将这八国的博物馆也都烧掉了呢?这种思维,肯定是不对的。所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原罪可以追求,可以让他们提高资金与技术。但不宜过分追究原罪,死扛着不参与总量减排。
同时,一定要让全体中国人清楚,目前中国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中究竟是什么情况?从总量来看,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MNP)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体的1/4,成为了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国,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6%。该机构根据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水泥生产的最新统计分析了2007年主要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结果显示,世界总排放量的276亿吨之中,中国为67.2亿吨,远超美国的59亿吨。而伴随着金融危机政府4万亿的刺激政策又导致了中国工业过剩产能又重新开机,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攀升。
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目前媒体最流行的就是拿中国和美国来比,意思说尽管中国现在每年排放的总量超过了美国,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按照人均来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总量比美国要差很远。但这背后忽视了一个基本情况,那就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是世界是人均GDP最多的国家,基本在人均20吨左右。世界上整体人均只有4吨多,而中国的人均已经达到了5吨多了,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的水平。而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的人均碳排放还只1吨多一点,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此刻的中国再将人均碳排放拿出来说事,就已经缺乏的道义的支撑了。
从GDP带来的碳排放上来说,中国更有点不好意思。中国用比美国更高的碳排放量,只带来了美国三分之一的GDP。用比日本高出6倍的碳排放量,只带来和日本差不多的GDP。
透过这些客观全面的数据,可以找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巨大压力的缘由了。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之所以被众多国家施加压力,除了前面这些数据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计划。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宣布了一个碳排放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碳密度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碳总量的目标。按照中国现在GDP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中国2020年GDP的总量会相当于现在的2.5倍左右,单位GDP减排40%-45%,意味着单位GDP还要排放55%-60%。通过计算,意味着中国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还会增加50%,将会达到100亿吨左右。到那个时候,中国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但不会下降,还会继续上升。到那个时候,世界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可能来自于中国。估计到2020年,对人口只有世界五分之一、GDP只占全球12%左右的中国,要占用这么高比重,自然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不公平。更何况,到2020年,还不是中国碳排放的峰值。有悲观的学者甚至认为,如果中国还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大幅总量减排的情况下,也许到中国碳排放到峰值的时候,可能会占了世界碳排放的一半。
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肯定出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不能承受的中国之重。这也是国际上围绕气候变化,现在开始频频拿中国说事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不排除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想压制中国发展的用意。但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前,中国是不能回避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的。今年两会上,中国又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愿这种转变能够迅速落到实处,改变中国经济单纯依靠资源消耗,粗放型发展的模式。中国是否能够做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可以用来评判中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标识。
(本文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自哥本哈根会议召开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一直在拿中国说事,其实就是给中国施加压力。在3月14日,境外记者关于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傲慢的提问后,温家宝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回答,也说明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不久,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就在报纸上撰文,直接点名中国是挟持会议的国家之一,法国总统萨科奇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为此,新华社特意写了篇《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的文章,介绍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拆台”,用来回击各种国际上的批评。
应该说,参会国,尤其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相博弈,各自都有各自的目的,各自都有各自利益上的小算盘。目前,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里,西方发达国家自18世纪进行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扮演着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力军。在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02浓度大约在280PPM,而现在空气中C02的浓度之高达380PPM,这里面80%的贡献来自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而当西方发达国家达到富裕阶段,要对温室气体进行总量控制的时候,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急需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实现国家的富裕。发展中国家这种经济发展状况,必然会带来巨大的C02排放。于是,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就产生了,乃至到了不可协调的程度。这次哥本哈根峰会最终只达成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协议,就是这种激烈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
哥本哈根峰会上各国的博弈,表明世界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已经进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各方,尤其是几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如果不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各自都做出一点妥协,只一味维护自己利益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见不久的将来,地球将毁灭。所以,世界各大国在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能否在其中发挥积极性的作用,已经成为了衡量其是否具备大国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标识。面对地球气候变化,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需要调整一点思路,做出一点妥协,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无疑,考虑到西方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历史责任,以及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实际情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要求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同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两轨制原则。但也有必要对谈判的思路,做一点微调,减轻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国际压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要承担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历史责任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这种历史责任是由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因素所决定。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去追求绝对的各国碳排放公平,还想复制一次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温室气体长达200多年的排放过程,那么,地球大气层中CO2的浓度,必然会超过公认的450ppm这一危险点位,本世纪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过于追究西方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上的历史原罪,追究绝对的公平也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按照这种逻辑,意味着当年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是否待到中国日后强盛了,一定要将这八国的博物馆也都烧掉了呢?这种思维,肯定是不对的。所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原罪可以追求,可以让他们提高资金与技术。但不宜过分追究原罪,死扛着不参与总量减排。
同时,一定要让全体中国人清楚,目前中国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中究竟是什么情况?从总量来看,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MNP)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体的1/4,成为了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国,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6%。该机构根据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水泥生产的最新统计分析了2007年主要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结果显示,世界总排放量的276亿吨之中,中国为67.2亿吨,远超美国的59亿吨。而伴随着金融危机政府4万亿的刺激政策又导致了中国工业过剩产能又重新开机,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攀升。
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目前媒体最流行的就是拿中国和美国来比,意思说尽管中国现在每年排放的总量超过了美国,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按照人均来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总量比美国要差很远。但这背后忽视了一个基本情况,那就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是世界是人均GDP最多的国家,基本在人均20吨左右。世界上整体人均只有4吨多,而中国的人均已经达到了5吨多了,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的水平。而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的人均碳排放还只1吨多一点,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此刻的中国再将人均碳排放拿出来说事,就已经缺乏的道义的支撑了。
从GDP带来的碳排放上来说,中国更有点不好意思。中国用比美国更高的碳排放量,只带来了美国三分之一的GDP。用比日本高出6倍的碳排放量,只带来和日本差不多的GDP。
透过这些客观全面的数据,可以找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巨大压力的缘由了。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之所以被众多国家施加压力,除了前面这些数据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计划。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宣布了一个碳排放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碳密度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碳总量的目标。按照中国现在GDP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中国2020年GDP的总量会相当于现在的2.5倍左右,单位GDP减排40%-45%,意味着单位GDP还要排放55%-60%。通过计算,意味着中国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还会增加50%,将会达到100亿吨左右。到那个时候,中国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但不会下降,还会继续上升。到那个时候,世界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可能来自于中国。估计到2020年,对人口只有世界五分之一、GDP只占全球12%左右的中国,要占用这么高比重,自然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不公平。更何况,到2020年,还不是中国碳排放的峰值。有悲观的学者甚至认为,如果中国还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大幅总量减排的情况下,也许到中国碳排放到峰值的时候,可能会占了世界碳排放的一半。
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肯定出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不能承受的中国之重。这也是国际上围绕气候变化,现在开始频频拿中国说事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不排除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想压制中国发展的用意。但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前,中国是不能回避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的。今年两会上,中国又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愿这种转变能够迅速落到实处,改变中国经济单纯依靠资源消耗,粗放型发展的模式。中国是否能够做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可以用来评判中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标识。
(本文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