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突破 全线贯通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道题都有突破口,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如何及时捕捉到解题的突破口?关键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总让我们困惑的问题. 笔者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解题教学;关键点;心得
  在平时的教学与练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看似平常而又无法诠释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真的无法诠释,而是在没有找到突破口之前的一种暂时的困惑而已. 那么这类问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地捕捉到那个牵一发而能动全身的关键点所在. 实际上,往往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就可以实现“一点突破,全线贯通”的奇效. 下面,笔者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加以阐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案例1 求tan15°与tan7.5°的值.
  分析与解答:对于已经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学生而言,解决此题绝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将此题放给还没有学习两角和与差公式的高一学生来做,其情况又会如何呢?我想多数学生会在那儿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继而抱怨老师的故意刁难. 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此题确实有点故意刁难的成分,但却决不能说教师无中生有.为了能够带领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教师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一番引导:
  教师:初中时是怎样定义正切函数的?
  学生: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切等于它的对边比邻边.
  教师:能否在三角形中求出tan30°的值?
  学生:大声地说出(有的学生这时会露出不以为然的窃笑,这些问题太简单;也有的同学会流露出一脸的茫然,这与我们要求的数式有关系吗?)
  教师:哪位同学能够在只用尺规的情况下作出15°与7.5°这两个角?
  有的学生会很快作出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即先画一个Rt△ABC,使∠C=90°,∠B=30°延长CB到D,使BD=BA,连AD,则∠ADC=15°. 再一次利用“延长线、取相等、角折半”的做法,得到∠AEC=7.5°,继而学生会在三角函数定义的引导下求出正确的结果.
  对于没有学过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公式的高一学生而言,这看似有点荒唐与刁钻的题目却在初中学习的三角函数定义面前土崩瓦解了,这不得不说是根源的力量.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锲而不舍的认知过程中所爆发出的智慧和意志品质,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美妙.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聪颖的头脑、辛勤的付出,还要拥有追根求源的意识与能力,学会联想、追述本源,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案例2 命题“若sinα=sinβ,则α=β”的否定是__________.
  分析及解答: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从而有的学生就直接利用命题否定形式的给出原则,即条件不变只否定其结论. 所以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若sinα=sinβ,则α≠β”. 事情做到这儿看似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我们如果利用命题真假性的判断标准来检测一下,就会很快发现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一个错误的结果. 因为我们都知道原命题和其否定是一对真假性相对立一组命题,而本例中的原命题和学生给出的其否定形式都是假命题,所以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是错误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我们只要将题目的内容细细品味一下,就不难发现原命题中实际上是省略了一个全称性量词“任意”,从而原命题可以改写为 “对于任意角α,β,若sinα=sinβ,则α=β”(而且我们可以判定其是一个假命题). 继而我们就看到了原命题实际上是一个全称性命题,此时其否定形式就应该是“存在角α,β,使得若sinα=sinβ,则α≠β”(而且我们也很容易判定这很明显就是一个真命题). 此问题中的玄机就是其省略的全称性量词部分,只要找到了玄机所在,那么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否则便会是一头雾水.
  由此可见,数学解题绝对不是生搬硬套的过程. 在没有真正搞懂其实际意义之前,决不可轻易动笔. 解题之前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即“选准切入点、探寻突破点、关注警戒点”,这里面所说的探寻切入点就应该包含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和利用.
  案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若am-1 am 1-a=0,S2m-1=38,且am≠0,则m=_____.
  分析及解答:大多数学生初次看到此题都会有被电击一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会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不能够立刻看到解题的思路. 但如果学生能够看到它们下标的关系,即(m-1) (m 1)=2m,他们就应该自然地想到等差中项的知识,从而得到am-1 am 11=2am,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就能将问题轻易解决了. 其解题过程如下:
  因为am-1 am 1-a=0且数列{an}是等差数列,
  所以2am-a=0. 因为am≠0,所以am=2.
  因为S2m-1=(2m-1)am且S2m-1=38,所以m=10.
  此例中的最大玄机是没有明显的条件可以使用,即条件中没有首相、公差,而学生往往又会直接想到其常规解法,即将条件中的所有量都转化成首相及公差的关系式,但条件中却出现了三个未知数,而且只有两个方程,显然是无法求解的,这也许正是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的地方. 平时的教学我们都会强调解题思路的灵动性、可变性,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原则,即“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4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67页第8题)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
  分析及解答:按照证明点共线的常规思路,我们自然会想到利用①几何法即任意两点连线的斜率相等;②向量法即任意两点为端点的向量共线. 无论利用哪种思路都要将点的坐标刻画出来,为此需要将直线的方程和曲线的方程联立. 其解题过程如下:   因为kOA=,kOC==-(到此处时,我们就要面临着新的问题了,即怎样来证明其相等呢?为此就应该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尽可能快地在迷途中找到方向.这时我们会看到直线OC的斜率里只含有一个变量,而直线OA的斜率中却含有两个变量. 为了能够快速捕捉到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要将其化繁为简,自然而然地想到将直线OA的斜率中的两个变量化简为一个变量. 又因为y=2px1,所以kOA==,至此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呢?问题也就在不经意间被解决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本来说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从容而又豁达的心境. 俗话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对待生活如此,其实在我们的习题教学中也要有这样的指导思想. 要求我们的学生绝不能守着一条小道走到黑,而要学会忍一时、退一步的良好心态. 我们所说的“忍一时、退一步”绝不是随意的避让与退缩,而是要在忍、退的环节中静心思考,努力做到全盘论证,继而才能迎来“云开雾散终有时,守得清心待明月”的美好境界.
  案例5 (2008年江苏高考13题)在△ABC中,若AB=2,AC=BC,则S△ABC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分析及解题:此题的解题思路应该说是相当的明显,即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BC=AB·ACsinA,但其中的未知因素过多,继而就想到了要设AC或BC的长度,从而将三角形的面积表示为边的函数. 这种解题思路自然顺畅,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是相当的麻烦. 这时就需要学生有一颗沉静的心态,有一种退一步思考问题的意志品质. 其实由题目的条件学生应该能够发现三角形的顶点C的轨迹,从而也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本题的正确答案了. 略解如下,设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其中垂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所示.
  或许有人会指出本题的这种解法确实相当的简单,但是怎样才能由题意快速地联想到利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的呢?这当然与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这道题是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原型的(见苏教版必修二第100页,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那么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并画出其所在的曲线),满足题中条件的点的轨迹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阿波罗尼兹圆. 解题中能够产生“忍一时、退一步”的良好的心态是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扎实的基础、丰富的积累,数学习题的求解就成了典型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要想在数学解题中没有迷茫、困惑,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练就一身坚实的本领,既要有坚实的基础、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思维,还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通性通法做坚强后盾. 当然,学生解题的受阻乃至失败,这不仅归因于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还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其他文献
Step 3  Ⅰ.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填写单词,完成句子。  1. It’s impolite to jump the q______.  2. I don’t know w______ bike this is. It has been there for several days.  3. It’s very hard to p______ everyone.  4. I like che
摘要:本人以2015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第14题为素材,首先分析了此题的考查目标、试题特点和破题思路,并在破题思路的基础上从8个方面探究了该题的具体解法.然后从教材、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等角度对该题的母题进行了溯源,最后小结了自己探究该题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解题;探源;悟道  真题再现  设a,b>0,a b=5,则√a 1 √b 3的最大值为____.  试题特点与破题思路略析  此题是求双根式和
[摘 要] 助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设计编写的,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案,助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导航仪”.  [关键词] 高中数学;助学案;编写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狭隘的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授—接受”式课堂正逐步被能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助学式”课堂替代. “助学式”课堂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
I remember her hair, bushy and brown, framing her face, high-lighting her bright eyes. I gazed at her, brow furrowed1 as I struggled to understand why my dad was lying to me.  我记得她的头发,是浓密的棕色,笼着她的脸,突显出
Fijian species planted seeds to grow food three million years before humans. Ants collect and plant seeds, and even protect them from being eaten. The insects will also fertilise1 the seedlings2 to he
A teacher is like spring, 老师就像春天,  Who nurtures new green sprouts, 滋润着新生的小苗,  Encourages and leads them, 在他们困惑的时候,  Whenever they have doubts. 鼓励并引导着他们。  A teacher is lik
在历年的中考中,出现了很多中考状元,难道他们真的是天生的神童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肯定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来发挥自己的智慧,以下就是“状元们”总结出来了“真知”: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扫荡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呢?下文从控制课堂设问的四个维度来阐述提问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四度;有效性  课堂提问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
摘要:近期,笔者有幸听了一节区级公开课,感觉很有收获,这节课为一节先学后教模式下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授课内容为“等差数列”.本文主要谈对这节课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课堂实录;问题本质;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变式教学  近期,笔者有幸听了一节区级公开课,感觉很有收获,这节课为一节先学后教模式下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其特点是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也进行了认真批改.因此教师了解本节课学生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 如何在课外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来践行新课程理念?本文尝试数学“好题”的“征集—评选—共享”活动模式.  关键词:搭建;培养;活动平台;探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形:某个数学概念,教师已解释多次,但一换环境,学生就难以理解;某个数学公式,教师已推导多次,但略加变形,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