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舞蹈学校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尖子舞蹈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舞蹈家,被誉为“舞蹈家摇篮”。
汪齐凤——中国首次在国际舞台夺得芭蕾舞奖牌
蔡一磊——中国首次在国际重要大赛瑞士洛桑获金牌
谭元元——中国首次在法国巴黎、日本名古屋连续获金牌并获波兰尼斯基大奖
徐丹青——洛桑芭蕾舞比赛唯一的现代舞大奖
黄豆豆——全国舞蹈大赛桂冠
粱菲、姚伟、方仲静、加治屋百合子、施超、徐丹青、翁耀昇等相继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大奖。
黄豆豆、唐怡、李佳贝、华雯、吴佳琦、姚伟、黄震、徐丹青、单文霞相继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
同时,上海舞蹈学校还创作演出了《白毛女》、《长征组歌》、《霸王别姬》、《野斑马》、《原罪》、《四季》等一批优秀舞蹈原创作品,取得了累累硕果。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业似峰回路转,唯有攀登。在这些可喜的成绩面前,如何让舞蹈事业更加辉煌,是我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教育体系和社会实际需求三者间的矛盾与割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文艺形式相对单一,只有8个样板戏,但国家、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协调统一。国家需要与文艺作品相配套。学校采用定向方式培养演员,为特定目标招生,培养过程中,不合格者被淘汰,安排去舞美、服装等行业。优秀人才,精心培养。民众对文艺作品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半亭山》、《小刀会》耳熟能详。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适应性差,只懂舞蹈,做事按部就班,与社会脱节。一旦不能跳舞,就可能没有办法生存。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特别是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实际等诸多需求之间难以契合。
1.由扩招引发的问题
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自1999年开始,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招生规模与招生条件
学校招生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直接去学校挑选,只选自身条件好、专业过关的学生。现在的招生对象是舞蹈爱好者,这些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自身条件不理想,有的专业不过关,但由于学校有招生数量的要求,所以,不管考生专业条件如何,学校必须招到规定的人数。如果只收符合学校招生条件的考生,数量不达标,学校就不能完成招生指标。
问题二:职业培养手段与非职业毕业模式
职业舞蹈演员的培养体系是宝塔形的,即舞蹈培养需要淘汰机制。能真正从事舞蹈这个职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少数。舞蹈不是人人都能跳的,这需要天赋和良好的自身条件,外加勤奋和机遇。舞蹈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是针对精品(职业演员)培养目标来设定的,不可能实行大规模培养。国外舞蹈演员的职业与非职业界限很清晰,非职业演员只是为了将来考某些类别大学需要的艺术学分而去学习舞蹈,他们不会成为专业演员。而培养职业演员的学校,实行淘汰制,出来的都是精品。如今的中国,用职业训练的手段和教学模式,采取非职业的毕业模式,学生只要被招收进来,学校都要给他们毕业。这使得我们进入到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舞蹈人才,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不可能被培养成精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精品人才的培养中。导致结果:学跳舞的人多了,精品却越来越少。
问题三:毕业学生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
我们学校每年有1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全国那么多舞蹈学校,毕业人数可想而知,这些人不可能个个都是精品,他们的就业是个大难题。
2.学校需要资金与政府扶植资金的错位
国家对教育与文化的投入不少。每年有不少钱投放下来,但是,需要这些钱做成什么事情,却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统筹安排。于是乎,大家凭本事分钱,有本事的多拿点,没本事的少拿点。但拿到钱的单位发现,这些钱不够做一件事,再加上条条框框的规定,钱也不能用在需要的地方,最后钱被消耗光,事情却没有做成。对此我有深切体会:学校大学部需要搞科研,搞什么呢,写评论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写舞蹈历史,也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搞的是能为今后教学所用的实用性研究,比如对舞蹈训练方法的研究。如何利用仪器和力学原理,减少练功强度和身体伤痛。我们的研究是针对人来做的:采用什么方式练,达到什么效果,我们都一一记录在案。经过不断的实验,最后从审美等各个角度去评价,形成最终的调查报告。此类研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学生也付出辛勤劳动,还要请各方面专家做评估,但所有费用都没有办法支付。于是就出现了另一个怪圈:一方面,学校需要搞的研究没有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申请到的资金不知道怎么用,在无形中被消耗。
我们应该调研,把资金用到刀刃上。不能拿死框框来对待特殊行业,不能拿普通教学研究方式套用于舞蹈行业。舞蹈学校的研究是活体解剖,是拿人来做研究,需要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是关了门,靠数据、资料就能得到的。因此,特殊行业需要特殊政策。
3.票价与观众的经济承受力
国外VIP票价大约在75-100美元,他们的月收入和我们差不多(排除汇率因素),中国的票价800元,这让艺术爱好者如何承受,让艺术院团如何生存。国外任何一个大型剧团都不能靠自身营运来赢利,靠卖票来赚钱是不可能的。他们有的靠大财团支撑,有的靠政府支持。国内院团需要国家扶持。
二、创新与舞蹈本体
过去的群众文化发展得相当好,所有剧目来源于生活,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现在的作品靠舞台、音效、灯光、多媒体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舞蹈的本体却被忽视。许多编导为了创新,采用各种与舞蹈无关的手段,标新立异。虽然满足一时之需,但不可持续发展。如果满台都是多媒体,满台都是灯光变化,不就成了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了么。
我赞成吸收外来艺术,但不能偏离舞蹈本体,编导需要通过舞蹈动作把剧情、人物内心世界等传递给观众。曾有一次评审会,我给一个作品打了最低分,应该说演员相比较而言,基本功不错,问题是我看不出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尤其在作品结尾,突然借用话剧的表达形式,直接用语言喊出了作品的主题,这让人啼笑皆非。舞蹈应该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容和感情,这个特征不言自明。如果舞蹈需要声音来传情达意,那就是演话剧。话剧中“我爱你”3个字,到了舞蹈就要跳上5分钟。
舞蹈内容、剧情要简单,人物关系不能太复杂,叙述要线条形,要直接,复杂的东西舞蹈很难表达。我个人比较喜欢《繁漪》、《简爱》这样的作品,通过人物内心世界把故事情节展开,用舞蹈语汇表达剧情、传达感情,这符合舞蹈的本性。
三、国内外舞蹈教育体系的差异
相比较而言,国内学校自主性不强,对学生挑选的局限性很大。映衬之下,我们的老师很伟大,要把“沙子”变成“黄金”。国外是自然发展,自然淘汰,如果你是舞蹈人才,就按照人才的要求培养你,如果不能就转换,因此他们没有从事艺术的痛苦感。
国内对舞蹈技能的培养比较专一,相比之下,对其他艺术门类尤其对文化的培养不够重视。国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舞蹈的学生应该学一点乐器、摄影、美术。乐感怎么养成,除了天赋外,还需要靠艺术的熏陶和培养。
国内学生没有社会服务概念,整个社会缺乏服务意识。国外很多学校规定,一学期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他们有专门的记录,像一门课程一样重视义务劳动,从小培养学生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学生去义务演出,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而且对推动舞蹈传播也很有帮助。
另外,我们要准确运用鼓励方式。以前的培养方式是挫折教育,这种单一手段对学生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如今我们引进了鼓励式教育,这很好。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大加赞赏。正确的做法是,对好的部分适当鼓励,但一定要指出错误,并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们的舞蹈教育是不错的,虽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只要大家关注、关心、爱护它,让舞蹈教育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协调政策法规、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中国舞蹈事业会在人类舞蹈史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汪齐凤——中国首次在国际舞台夺得芭蕾舞奖牌
蔡一磊——中国首次在国际重要大赛瑞士洛桑获金牌
谭元元——中国首次在法国巴黎、日本名古屋连续获金牌并获波兰尼斯基大奖
徐丹青——洛桑芭蕾舞比赛唯一的现代舞大奖
黄豆豆——全国舞蹈大赛桂冠
粱菲、姚伟、方仲静、加治屋百合子、施超、徐丹青、翁耀昇等相继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大奖。
黄豆豆、唐怡、李佳贝、华雯、吴佳琦、姚伟、黄震、徐丹青、单文霞相继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
同时,上海舞蹈学校还创作演出了《白毛女》、《长征组歌》、《霸王别姬》、《野斑马》、《原罪》、《四季》等一批优秀舞蹈原创作品,取得了累累硕果。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业似峰回路转,唯有攀登。在这些可喜的成绩面前,如何让舞蹈事业更加辉煌,是我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教育体系和社会实际需求三者间的矛盾与割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文艺形式相对单一,只有8个样板戏,但国家、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协调统一。国家需要与文艺作品相配套。学校采用定向方式培养演员,为特定目标招生,培养过程中,不合格者被淘汰,安排去舞美、服装等行业。优秀人才,精心培养。民众对文艺作品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半亭山》、《小刀会》耳熟能详。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适应性差,只懂舞蹈,做事按部就班,与社会脱节。一旦不能跳舞,就可能没有办法生存。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特别是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实际等诸多需求之间难以契合。
1.由扩招引发的问题
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自1999年开始,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招生规模与招生条件
学校招生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直接去学校挑选,只选自身条件好、专业过关的学生。现在的招生对象是舞蹈爱好者,这些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自身条件不理想,有的专业不过关,但由于学校有招生数量的要求,所以,不管考生专业条件如何,学校必须招到规定的人数。如果只收符合学校招生条件的考生,数量不达标,学校就不能完成招生指标。
问题二:职业培养手段与非职业毕业模式
职业舞蹈演员的培养体系是宝塔形的,即舞蹈培养需要淘汰机制。能真正从事舞蹈这个职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少数。舞蹈不是人人都能跳的,这需要天赋和良好的自身条件,外加勤奋和机遇。舞蹈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是针对精品(职业演员)培养目标来设定的,不可能实行大规模培养。国外舞蹈演员的职业与非职业界限很清晰,非职业演员只是为了将来考某些类别大学需要的艺术学分而去学习舞蹈,他们不会成为专业演员。而培养职业演员的学校,实行淘汰制,出来的都是精品。如今的中国,用职业训练的手段和教学模式,采取非职业的毕业模式,学生只要被招收进来,学校都要给他们毕业。这使得我们进入到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舞蹈人才,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不可能被培养成精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精品人才的培养中。导致结果:学跳舞的人多了,精品却越来越少。
问题三:毕业学生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
我们学校每年有1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全国那么多舞蹈学校,毕业人数可想而知,这些人不可能个个都是精品,他们的就业是个大难题。
2.学校需要资金与政府扶植资金的错位
国家对教育与文化的投入不少。每年有不少钱投放下来,但是,需要这些钱做成什么事情,却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统筹安排。于是乎,大家凭本事分钱,有本事的多拿点,没本事的少拿点。但拿到钱的单位发现,这些钱不够做一件事,再加上条条框框的规定,钱也不能用在需要的地方,最后钱被消耗光,事情却没有做成。对此我有深切体会:学校大学部需要搞科研,搞什么呢,写评论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写舞蹈历史,也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搞的是能为今后教学所用的实用性研究,比如对舞蹈训练方法的研究。如何利用仪器和力学原理,减少练功强度和身体伤痛。我们的研究是针对人来做的:采用什么方式练,达到什么效果,我们都一一记录在案。经过不断的实验,最后从审美等各个角度去评价,形成最终的调查报告。此类研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学生也付出辛勤劳动,还要请各方面专家做评估,但所有费用都没有办法支付。于是就出现了另一个怪圈:一方面,学校需要搞的研究没有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申请到的资金不知道怎么用,在无形中被消耗。
我们应该调研,把资金用到刀刃上。不能拿死框框来对待特殊行业,不能拿普通教学研究方式套用于舞蹈行业。舞蹈学校的研究是活体解剖,是拿人来做研究,需要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是关了门,靠数据、资料就能得到的。因此,特殊行业需要特殊政策。
3.票价与观众的经济承受力
国外VIP票价大约在75-100美元,他们的月收入和我们差不多(排除汇率因素),中国的票价800元,这让艺术爱好者如何承受,让艺术院团如何生存。国外任何一个大型剧团都不能靠自身营运来赢利,靠卖票来赚钱是不可能的。他们有的靠大财团支撑,有的靠政府支持。国内院团需要国家扶持。

二、创新与舞蹈本体
过去的群众文化发展得相当好,所有剧目来源于生活,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现在的作品靠舞台、音效、灯光、多媒体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舞蹈的本体却被忽视。许多编导为了创新,采用各种与舞蹈无关的手段,标新立异。虽然满足一时之需,但不可持续发展。如果满台都是多媒体,满台都是灯光变化,不就成了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了么。
我赞成吸收外来艺术,但不能偏离舞蹈本体,编导需要通过舞蹈动作把剧情、人物内心世界等传递给观众。曾有一次评审会,我给一个作品打了最低分,应该说演员相比较而言,基本功不错,问题是我看不出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尤其在作品结尾,突然借用话剧的表达形式,直接用语言喊出了作品的主题,这让人啼笑皆非。舞蹈应该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容和感情,这个特征不言自明。如果舞蹈需要声音来传情达意,那就是演话剧。话剧中“我爱你”3个字,到了舞蹈就要跳上5分钟。
舞蹈内容、剧情要简单,人物关系不能太复杂,叙述要线条形,要直接,复杂的东西舞蹈很难表达。我个人比较喜欢《繁漪》、《简爱》这样的作品,通过人物内心世界把故事情节展开,用舞蹈语汇表达剧情、传达感情,这符合舞蹈的本性。
三、国内外舞蹈教育体系的差异
相比较而言,国内学校自主性不强,对学生挑选的局限性很大。映衬之下,我们的老师很伟大,要把“沙子”变成“黄金”。国外是自然发展,自然淘汰,如果你是舞蹈人才,就按照人才的要求培养你,如果不能就转换,因此他们没有从事艺术的痛苦感。
国内对舞蹈技能的培养比较专一,相比之下,对其他艺术门类尤其对文化的培养不够重视。国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舞蹈的学生应该学一点乐器、摄影、美术。乐感怎么养成,除了天赋外,还需要靠艺术的熏陶和培养。
国内学生没有社会服务概念,整个社会缺乏服务意识。国外很多学校规定,一学期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他们有专门的记录,像一门课程一样重视义务劳动,从小培养学生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学生去义务演出,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而且对推动舞蹈传播也很有帮助。
另外,我们要准确运用鼓励方式。以前的培养方式是挫折教育,这种单一手段对学生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如今我们引进了鼓励式教育,这很好。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大加赞赏。正确的做法是,对好的部分适当鼓励,但一定要指出错误,并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们的舞蹈教育是不错的,虽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只要大家关注、关心、爱护它,让舞蹈教育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协调政策法规、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中国舞蹈事业会在人类舞蹈史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