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初探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關键词: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生产力;物质资料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以前由于时代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并没有正确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如何分析社会现象、如何看待人类社会发展,人们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方法。对于社会是如何发展的,要么归结为现象,要么停留在意识领域,而没有看到社会意识、社会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仅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的性质和任务,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源。这个《宣言》也就是唯物史观宣言。它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而且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形态》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二、《宣言》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
  《宣言》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和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宣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的原理,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先进的、进步的,它创造了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文明,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了许多方面的物质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又造成了社会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这是对个人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宣言》所揭示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前进的。“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母体中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总之,《形态》和《宣言》中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社会发展规律做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找到了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与以往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根据的视角考察社会发展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根据。从而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首先,揭示了社会发展是具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在马克思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只看到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动机,而不能看到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科学结论。
  其次,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最后,揭示了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必然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社会历史客观规律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在还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有其生存的合理性,同样,社会主义也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FOS教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并进一步探讨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同普通教学模式的区别,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能更有针对性,为专业外语人才国际化市场化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FOS教学理论;专业法语人才;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普通外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法建交半个世纪以来的深厚友谊,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中非之间确定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也使中国需要派驻大量法语人才在
期刊
摘要:议论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但议论文大多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会有乏味之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则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议论文”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  关键词:议论文;创新;教法;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改”早已成为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的教改实验,都力求从不
期刊
摘要: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如其分的导入,就好像在课文和教师、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语文课在最初简短的间隙里,把处于不在学习状态的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导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方法的导入,都必须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关键词:导入语;新授课;兴趣
期刊
摘要:微信是现代社会一种运用广泛的一种社交软件,它具有即时性及交互性等特点。本文探讨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实施的可行性,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做为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弥补第一课堂在时间上的限制,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中国向“国际型国家”转型的过程中,需要
期刊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直接關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关键词:语文课堂;气氛营造;方法探讨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期刊
摘要: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了儿童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注意在作业设计和评价上多下功夫,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要重新定位,真正把学生從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兴趣;主体性;自主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
期刊
摘要: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辅助英语阅读,可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本文讨论了思维导图的内涵与理论依据,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相关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英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容
期刊
摘要:要想使小学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趣味;课堂;构建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构建趣味性的数学课堂符合
期刊
摘要:当前,滇西北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可以通过设立扶贫再贷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服务能力提高扶贫效果,供需有效匹配来有效加强滇西北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开发。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滇西北;发展策略  一、金融扶贫的早期探索  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后更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项扶贫
期刊
摘要:精准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滇西北地区扶贫开发的指导性思想,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施金融精准扶贫至关扶贫开发的战略全局。可以通过深度融合形成扶贫整体合力,因情施策提高金融扶贫精准度,金融扶贫注重精准来有效促进金融精准扶贫的效果。  关键词:滇西北地区;金融精准扶贫;难点;策略  经过多年扶贫,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滇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和贫困原因的多样化,仍有部分农民生活在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