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谓《易》、《书》、《诗》、《礼》、《乐》、《春秋》。音乐仍然不可或缺。孔子强调音乐对于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乐教既是内容也是手段,既是过程也是目的。用音乐来修身養性,涵养品质,最终形成完美人格。音乐对当代中国中学生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十二到十八岁是人生中思维最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中学,不仅意味着繁重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同时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规划着的年轻人的未来。在此过程中,音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激昂的音乐鼓励学生努力向上,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然而,沉郁的音乐让学生心情低落;甚至,不健康的音乐能引导学生走上歧途。音乐,对人格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回归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比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多元文化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五四以来,经由一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的洗礼和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样式日渐衰微。便捷的传媒网络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音乐作品传递给学生;然而,中国传统音乐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却微乎其微。被西洋音乐,流行音乐包围的中学生,难免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作为中国当代最基层的音乐工作者——中学音乐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失落感和油然而生。然而,这不是孩子们的错误。学生的困惑来自无知。他们根本无从了解中国两千多年博大精深的音乐传统;无法想象,中国传统音乐曾经拥有的辉煌气势,繁复种类,多样风格,精致结构,以及动人心魄的感染力。此情此景,作为音乐老师,笔者强烈呼唤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回归。并且要求将其视作中华民族超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文化象征。中学音乐课,作为学生接触音乐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应当肩负起拯救、保护,传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本土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本文将以笔者使用的201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比重和特点。需要申明的是,笔者无意苛责该版教材。事实上,这一版新的音乐教材包括了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当代影视音乐,传统京昆戏曲,当代流行歌曲乃至东南亚的国家音乐等等。内容相当丰富,紧贴时代潮流,形式灵活多样,是一套相当出色的中学音乐教材。然而,该教材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忽略也不可讳言。这种忽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音乐所占的比重不够;第二,传统音乐的出现形式过分单调。
在西乐传入之前,中国有超过两千年的音乐传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作品。中国学生学习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即使不能占据绝对优势,至少也应该比西洋音乐占据的份额要多,与中国当代音乐平分秋色。然而,2012年人音版七年级第13册音乐教材中,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行进之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另外包括一个章节的流行歌曲,名为“随心唱响”和一个环节的演奏实践。在所有曲目,包括演唱和欣赏曲目中,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目共有五支,仅仅占该册教材全部曲目的六分之一。同册教材中外国曲目则有十二首,比中国传统曲目的两倍还多。占据绝对优势的西洋曲目会让学生产生误解:唯有西方音乐才是标准的。如果学生全部以西洋音乐为圭臬,很容易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抵触心理。中国传统音乐则是古怪的,俚俗的,不高雅的,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落后的。长此以往,中国传统音乐之传承将会断裂。这对中国文化和世界音乐而言,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教育界就十分强调民族音乐教材的重要性。如德国在1879 年埃尔福特召开的音乐工作会议上曾经作出决议,德国的唱歌教育必须教授德国民歌。1930 年前后,匈牙利人柯达伊和巴尔托克就开始推行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他们走遍全国各地收集民歌,并以此作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编辑以匈牙利民歌为中心的音乐教材。以民族音乐为主的课程内容,可以培养本民族新一代,发展本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本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这些,正是中学教育试图带给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该册教材中的五支中国传统音乐包括三段京剧唱段,分别是取自传统京剧《定军山》的《这封书信来得巧》,《穆桂英挂帅》的《我不挂帅谁挂帅》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一支戏歌《唱脸谱》和一支取自昆曲《牡丹亭·惊梦》的《皂罗袍》。其中京剧唱段《这封书信来得巧》和戏歌《唱脸谱》属于演唱曲目,其余则为欣赏曲目。三段京剧皆以站战争为主题,这对于青春躁动的中学生而言,是否合适,姑且不论。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本身是多元的。戏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发展较为晚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作品。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无论如何,中国传统音乐都不仅仅是戏曲,也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用少量戏曲代替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不合适的。如《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平沙落雁》、《凤求凰》、《浪淘沙》等等,乃至晚近的《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作品。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戏曲之上,以偏概全;会让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加深远精妙的传统音乐,甚至误以为中国传统音乐只有戏曲一种形式。所以,笔者希望今后的音乐教材编写,能够增加中国传统音乐的比重,并且引入更为多样的音乐形式,而不仅仅局限在戏曲中。 二、拥抱经典——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探索
虽然目前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不能在数量和内容上完全令人满意,笔者仍然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特性,并在实际操作中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为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
(一)本土化的音乐教育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课上,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当代流行歌曲,有很多他们已经会唱。其次是影视剧音乐,再次是西洋音乐,最不感兴趣的是少数民族歌曲和中国传统音乐。教材中的京剧和昆曲,常常引起学生两种抵触心理。第一是由于缺乏故事背景,学生们常常抱怨那些唱段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音乐课的课时非常紧张,老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给同学详细的讲述故事经过。这让学生对戏曲唱段非常陌生。比如京剧《智取威虎山》,发生在特定年代,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要让如今的九零后和零零后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的困难。第二是语言的障碍。比如昆曲使用的是明代中州韵,现在苏州的孩子或许会有优势,但是浙江的孩子却完全无法听懂唱词。基于这两点,戏曲与现在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是,如果把京剧昆曲替换成浙江本土地方戏,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父辈、祖辈时常哼唱的曲调,令学生不再陌生抗拒。自己会讲的方言,自己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自信。同时,偶然的打破普通话环境,让孩子们用方言唱歌,带给他们新奇独特的体验。在我的教学中,曾经引入越剧、绍剧、婺剧、涌剧甚至是滩簧等等。相比于不太熟悉的京昆,学生们的接受程度明显更高。
(二)多媒体的音乐教育
从前的音乐课,一台钢琴,一只录音机外加一位老师即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笔者发现,多媒体设备能够极大的帮助音乐教学,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包含了唱念做打,全方位的艺术形式。仅仅凭借录音机里的声音,无法完美的呈现其魅力。学生也会因为不了解故事,听不懂唱词而很快产生厌烦的情绪。鲜活的人物呈比单纯的声音根据吸引力。如果播放视频录像,學生能更快更深入的进入音乐场景。不同的旋律,搭配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导向和故事情节。他们甚至会好奇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从而产生观看整部戏曲的兴趣。音乐,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入学生的记忆。当然,多媒体设备,也为老师的教学带来方便。通过网路,老师能够为学生介绍更为丰富的音乐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同时,便捷的媒体播放软件让老师能够轻松的定位到需要播放的节点,从而节省课堂时间。
(三)现场化的音乐教育
音乐不仅是在时间里展开的艺术,它与空间同样密不可分。不同的音乐,契合不同的环境,带来不同的感受。必须亲自进入音乐演奏的实际空间,才能真正体会音乐带来的切身震撼。否则,学生将无法区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经典音乐、当代流行音乐。西洋歌剧要求观众在剧场内保持绝对的安静,而中国戏曲却可以容忍观众大声叫好,在任何精彩的地方鼓掌,甚至是喝倒彩。西方的剧院要求观众衣着正式,举止优雅;传统中国的戏院却是与茶馆,酒楼融为一体的,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追逐明星的演唱会,会挥舞银光棒,跟着明星一起唱;戏院里的戏迷却不会这么做,即使他们无比欣赏演员的表演。这些,都只有在进入演出的具体场所才能真实的感受到。当然,亲临现场的音乐教育方式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现场的气氛永远比录音机里的音乐,显示器上的视频更加打动人心。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不应该局限在四四方方的教室之中。我们应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音乐演出的现场,让他们真正拥抱经典,融入音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应该增加中国传统音乐的比重,拓宽传统音乐的形式。以本土化的音乐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演出现场,体验真实的音乐感染力。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健全人格。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始终相信:孩子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接受力。通过正确的引导,有效的方法;定能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曹理:<创新,教材才有活力——201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说明>《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07期
[5]蒋立平:<论音乐教材的内容设置——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大众文艺》2011年01期
一、回归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比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多元文化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五四以来,经由一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的洗礼和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样式日渐衰微。便捷的传媒网络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音乐作品传递给学生;然而,中国传统音乐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却微乎其微。被西洋音乐,流行音乐包围的中学生,难免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作为中国当代最基层的音乐工作者——中学音乐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失落感和油然而生。然而,这不是孩子们的错误。学生的困惑来自无知。他们根本无从了解中国两千多年博大精深的音乐传统;无法想象,中国传统音乐曾经拥有的辉煌气势,繁复种类,多样风格,精致结构,以及动人心魄的感染力。此情此景,作为音乐老师,笔者强烈呼唤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回归。并且要求将其视作中华民族超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文化象征。中学音乐课,作为学生接触音乐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应当肩负起拯救、保护,传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本土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本文将以笔者使用的201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比重和特点。需要申明的是,笔者无意苛责该版教材。事实上,这一版新的音乐教材包括了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当代影视音乐,传统京昆戏曲,当代流行歌曲乃至东南亚的国家音乐等等。内容相当丰富,紧贴时代潮流,形式灵活多样,是一套相当出色的中学音乐教材。然而,该教材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忽略也不可讳言。这种忽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音乐所占的比重不够;第二,传统音乐的出现形式过分单调。
在西乐传入之前,中国有超过两千年的音乐传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作品。中国学生学习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即使不能占据绝对优势,至少也应该比西洋音乐占据的份额要多,与中国当代音乐平分秋色。然而,2012年人音版七年级第13册音乐教材中,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行进之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另外包括一个章节的流行歌曲,名为“随心唱响”和一个环节的演奏实践。在所有曲目,包括演唱和欣赏曲目中,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目共有五支,仅仅占该册教材全部曲目的六分之一。同册教材中外国曲目则有十二首,比中国传统曲目的两倍还多。占据绝对优势的西洋曲目会让学生产生误解:唯有西方音乐才是标准的。如果学生全部以西洋音乐为圭臬,很容易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抵触心理。中国传统音乐则是古怪的,俚俗的,不高雅的,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落后的。长此以往,中国传统音乐之传承将会断裂。这对中国文化和世界音乐而言,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教育界就十分强调民族音乐教材的重要性。如德国在1879 年埃尔福特召开的音乐工作会议上曾经作出决议,德国的唱歌教育必须教授德国民歌。1930 年前后,匈牙利人柯达伊和巴尔托克就开始推行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他们走遍全国各地收集民歌,并以此作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编辑以匈牙利民歌为中心的音乐教材。以民族音乐为主的课程内容,可以培养本民族新一代,发展本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本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这些,正是中学教育试图带给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该册教材中的五支中国传统音乐包括三段京剧唱段,分别是取自传统京剧《定军山》的《这封书信来得巧》,《穆桂英挂帅》的《我不挂帅谁挂帅》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一支戏歌《唱脸谱》和一支取自昆曲《牡丹亭·惊梦》的《皂罗袍》。其中京剧唱段《这封书信来得巧》和戏歌《唱脸谱》属于演唱曲目,其余则为欣赏曲目。三段京剧皆以站战争为主题,这对于青春躁动的中学生而言,是否合适,姑且不论。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本身是多元的。戏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发展较为晚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作品。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无论如何,中国传统音乐都不仅仅是戏曲,也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用少量戏曲代替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不合适的。如《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平沙落雁》、《凤求凰》、《浪淘沙》等等,乃至晚近的《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作品。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戏曲之上,以偏概全;会让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加深远精妙的传统音乐,甚至误以为中国传统音乐只有戏曲一种形式。所以,笔者希望今后的音乐教材编写,能够增加中国传统音乐的比重,并且引入更为多样的音乐形式,而不仅仅局限在戏曲中。 二、拥抱经典——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探索
虽然目前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不能在数量和内容上完全令人满意,笔者仍然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特性,并在实际操作中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为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
(一)本土化的音乐教育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课上,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当代流行歌曲,有很多他们已经会唱。其次是影视剧音乐,再次是西洋音乐,最不感兴趣的是少数民族歌曲和中国传统音乐。教材中的京剧和昆曲,常常引起学生两种抵触心理。第一是由于缺乏故事背景,学生们常常抱怨那些唱段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音乐课的课时非常紧张,老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给同学详细的讲述故事经过。这让学生对戏曲唱段非常陌生。比如京剧《智取威虎山》,发生在特定年代,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要让如今的九零后和零零后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的困难。第二是语言的障碍。比如昆曲使用的是明代中州韵,现在苏州的孩子或许会有优势,但是浙江的孩子却完全无法听懂唱词。基于这两点,戏曲与现在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是,如果把京剧昆曲替换成浙江本土地方戏,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父辈、祖辈时常哼唱的曲调,令学生不再陌生抗拒。自己会讲的方言,自己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自信。同时,偶然的打破普通话环境,让孩子们用方言唱歌,带给他们新奇独特的体验。在我的教学中,曾经引入越剧、绍剧、婺剧、涌剧甚至是滩簧等等。相比于不太熟悉的京昆,学生们的接受程度明显更高。
(二)多媒体的音乐教育
从前的音乐课,一台钢琴,一只录音机外加一位老师即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笔者发现,多媒体设备能够极大的帮助音乐教学,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包含了唱念做打,全方位的艺术形式。仅仅凭借录音机里的声音,无法完美的呈现其魅力。学生也会因为不了解故事,听不懂唱词而很快产生厌烦的情绪。鲜活的人物呈比单纯的声音根据吸引力。如果播放视频录像,學生能更快更深入的进入音乐场景。不同的旋律,搭配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导向和故事情节。他们甚至会好奇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从而产生观看整部戏曲的兴趣。音乐,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入学生的记忆。当然,多媒体设备,也为老师的教学带来方便。通过网路,老师能够为学生介绍更为丰富的音乐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同时,便捷的媒体播放软件让老师能够轻松的定位到需要播放的节点,从而节省课堂时间。
(三)现场化的音乐教育
音乐不仅是在时间里展开的艺术,它与空间同样密不可分。不同的音乐,契合不同的环境,带来不同的感受。必须亲自进入音乐演奏的实际空间,才能真正体会音乐带来的切身震撼。否则,学生将无法区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经典音乐、当代流行音乐。西洋歌剧要求观众在剧场内保持绝对的安静,而中国戏曲却可以容忍观众大声叫好,在任何精彩的地方鼓掌,甚至是喝倒彩。西方的剧院要求观众衣着正式,举止优雅;传统中国的戏院却是与茶馆,酒楼融为一体的,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追逐明星的演唱会,会挥舞银光棒,跟着明星一起唱;戏院里的戏迷却不会这么做,即使他们无比欣赏演员的表演。这些,都只有在进入演出的具体场所才能真实的感受到。当然,亲临现场的音乐教育方式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现场的气氛永远比录音机里的音乐,显示器上的视频更加打动人心。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不应该局限在四四方方的教室之中。我们应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音乐演出的现场,让他们真正拥抱经典,融入音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应该增加中国传统音乐的比重,拓宽传统音乐的形式。以本土化的音乐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演出现场,体验真实的音乐感染力。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健全人格。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始终相信:孩子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接受力。通过正确的引导,有效的方法;定能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曹理:<创新,教材才有活力——201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说明>《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07期
[5]蒋立平:<论音乐教材的内容设置——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大众文艺》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