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此节是苏教版八下第二十二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三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部分内容。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探究的实验课。课的设计完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良好的情境创设下师生自然提出探究的主线问题,“鱼儿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有哪些特征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进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观点的教育。随即以鲫鱼为代表进行观察研究,实验观察活动中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及时记录。在对“侧线的作用”“鱼鳍作用”等问题上能积极思考设计对照实验。小组在方案设计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周密的科学思维,学生也很有兴趣地进行了实验操作,体悟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每一学习栏目中,均是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之后在汇报过程中,老师精心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掌握新知,锻炼能力,渗透情感教育,最后反馈提高。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老师是策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倾听者,促学生主动发展者。
教学过程:
1. 自然的情境,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面对的是初二学生群体,他们乐于探索生物奥秘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能力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乐于接受直观、动态、趣味性强的信息。PPT中展示的是海底的鱼群,学生面前是水中游动的活鱼。在学生兴奋不已的状态下,开始教学。)
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的生物实验室显得格外有生机,不仅是因为你们,还有盆内正怡然自得活动着的——”
生:很自然说,“鱼”,“鲫鱼”。
师:鲫鱼是很常见的淡水家鱼,它属于“鱼类”。在自然界中,鱼类大家族的种类还是较多的,大约有2万多种,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PPT:各种鱼,尤其介绍最小的,最大的鱼,淡水鱼类,海洋鱼类。
师:无论在海水中,还是在淡水中,它们都生活在——水中,那么为什么鱼类能生活在水中呢?假如我们人类要到水中生活,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呼吸,水压,运动,保护自身等。
师:是啊,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例,来观察研究一下,鱼类有哪些特征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
(设计:由生活经验入手,自然提出探究的问题:鱼类有哪些特征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 指导下的实验合作学习,观察中自然地激疑并深入思考
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于是从“初步观察,交流汇报”到“汇报中发现问题,再行设计,实验观察,得出结论释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的运用。
同学们很快发现了体色渐变的特点,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为什么这样?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所以需要有效地提示:如果背腹颜色颠倒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的一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小问题的解决令同学们探究兴致倍增。
很快,观察汇报的交流中谈到了体表的“侧线”,对于侧线的观察还是容易的,但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此结构是不熟悉的,甚至是不知道的。因此在实验指导单上,我提供了一张鲫鱼的平面图,告知了此结构的名称及作用,要学生学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可借助于书本知识,查阅资料。
片段回放:
师:虽然我们通过学习指导知道了它是侧线,也知道了功能,可你能通过一个实验能证明它的确是感知水流的方向的?
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巡回,倾听,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
汇报:
生1:我用手在水里转,人为制造旋涡,看鱼能否绕行?能绕行就说明是侧线能感知水流。
“不可能,我还说是眼看见的呢,必须把侧线挡起来”,一学生激动地跳了起来,“我用胶带或者是创可贴把侧线挡住,设立障碍物,看它能不能绕开,若不能说明就是侧线可以感知水流了。”
很多同学赞成地点着头。
我眨着眼睛:有创意,但请再思考一下,这样的设计完善吗?能确定结果吗?
一会,生3举起了手,我示意他可以回答,这是一个平时愿意多思考的孩子,“能绕行就行了?说不定它本来就绕不过去,没有说服力,应该是——”,他故意停了一下,“我们七年级时学过的对照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两条鱼,一条处理,一条不处理,然后看结果,若是处理的绕不过去,不处理的轻松绕行,请可以得结论了。”
“噢,对的”,好多同学拍打着脑袋,回忆起来了,开始恍然大悟了。
“是的,科学的探究实验,对照中单一变量的选择很重要,把这个思想武器掌握手中。”我象征性地攥着拳头,“给大家一个小贴士,实验过程中你会发现胶布等用品在水中的功效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在尝试中再挑选更合适的东西,大家课后可以想一想,试一试,多次实验后判断优劣,采用较好的办法。科学就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中形成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观察、探究实验课。也是一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合作交流中,在实验设计中,在实验体验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思维的方法,创新点不断呈现,我也感受着学生的成长,教学的幸福。
1. 体现了学习目标多元化原则
“自主学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又使人具备再发展的能力。因此就学习目标而言,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目标有着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把学生看做容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只为了传授知识,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也只能获得单一的知识。而“自主学习”则立足于人的发展,将学习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呈现三维——多元化趋势发展。
比如我布置有特色作业“小调查:鱼类的外形、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特点在一些行业中有所运用”,我相信,在学生收集资料过程中,在下一课的发布会的展示上,学生会深切感受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样给予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爱科学的精神。
比如在“探究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学生想到剪鱼鳍,简单方便,效果明显但有点残忍,用捆绑固定的方法,虽保护了鱼,但比较麻烦,不容易操作,效果上也欠缺些,还有同学想到了局部麻醉的方法,既保护了鱼又安全,效果好,不过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论什么共同点是对单一鳍的控制。旨在突出学生思维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并珍爱生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有机整合。
2. 体现学习过程参与合作的原则
本节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兴趣和好奇心,全体学生都以积极地状态参与学习。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实验方案设计时,真的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讨论、分析、判断、反驳,充满自信,在得到大家的认可时,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让我感动,我真实地感受到“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培养自主性,一定要主动参与,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全程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本节实验课上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集体观察,小组的方案设计,小组的实验操作,小组长的评价总结。老师倡导小组的分工合作,交流指导,合作学习成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它强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便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南师大附中新城初中)
此节是苏教版八下第二十二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三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部分内容。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探究的实验课。课的设计完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良好的情境创设下师生自然提出探究的主线问题,“鱼儿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有哪些特征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进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观点的教育。随即以鲫鱼为代表进行观察研究,实验观察活动中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及时记录。在对“侧线的作用”“鱼鳍作用”等问题上能积极思考设计对照实验。小组在方案设计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周密的科学思维,学生也很有兴趣地进行了实验操作,体悟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每一学习栏目中,均是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之后在汇报过程中,老师精心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掌握新知,锻炼能力,渗透情感教育,最后反馈提高。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老师是策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倾听者,促学生主动发展者。
教学过程:
1. 自然的情境,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面对的是初二学生群体,他们乐于探索生物奥秘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能力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乐于接受直观、动态、趣味性强的信息。PPT中展示的是海底的鱼群,学生面前是水中游动的活鱼。在学生兴奋不已的状态下,开始教学。)
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的生物实验室显得格外有生机,不仅是因为你们,还有盆内正怡然自得活动着的——”
生:很自然说,“鱼”,“鲫鱼”。
师:鲫鱼是很常见的淡水家鱼,它属于“鱼类”。在自然界中,鱼类大家族的种类还是较多的,大约有2万多种,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PPT:各种鱼,尤其介绍最小的,最大的鱼,淡水鱼类,海洋鱼类。
师:无论在海水中,还是在淡水中,它们都生活在——水中,那么为什么鱼类能生活在水中呢?假如我们人类要到水中生活,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呼吸,水压,运动,保护自身等。
师:是啊,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例,来观察研究一下,鱼类有哪些特征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
(设计:由生活经验入手,自然提出探究的问题:鱼类有哪些特征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 指导下的实验合作学习,观察中自然地激疑并深入思考
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于是从“初步观察,交流汇报”到“汇报中发现问题,再行设计,实验观察,得出结论释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的运用。
同学们很快发现了体色渐变的特点,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为什么这样?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所以需要有效地提示:如果背腹颜色颠倒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的一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小问题的解决令同学们探究兴致倍增。
很快,观察汇报的交流中谈到了体表的“侧线”,对于侧线的观察还是容易的,但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此结构是不熟悉的,甚至是不知道的。因此在实验指导单上,我提供了一张鲫鱼的平面图,告知了此结构的名称及作用,要学生学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可借助于书本知识,查阅资料。
片段回放:
师:虽然我们通过学习指导知道了它是侧线,也知道了功能,可你能通过一个实验能证明它的确是感知水流的方向的?
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巡回,倾听,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
汇报:
生1:我用手在水里转,人为制造旋涡,看鱼能否绕行?能绕行就说明是侧线能感知水流。
“不可能,我还说是眼看见的呢,必须把侧线挡起来”,一学生激动地跳了起来,“我用胶带或者是创可贴把侧线挡住,设立障碍物,看它能不能绕开,若不能说明就是侧线可以感知水流了。”
很多同学赞成地点着头。
我眨着眼睛:有创意,但请再思考一下,这样的设计完善吗?能确定结果吗?
一会,生3举起了手,我示意他可以回答,这是一个平时愿意多思考的孩子,“能绕行就行了?说不定它本来就绕不过去,没有说服力,应该是——”,他故意停了一下,“我们七年级时学过的对照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两条鱼,一条处理,一条不处理,然后看结果,若是处理的绕不过去,不处理的轻松绕行,请可以得结论了。”
“噢,对的”,好多同学拍打着脑袋,回忆起来了,开始恍然大悟了。
“是的,科学的探究实验,对照中单一变量的选择很重要,把这个思想武器掌握手中。”我象征性地攥着拳头,“给大家一个小贴士,实验过程中你会发现胶布等用品在水中的功效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在尝试中再挑选更合适的东西,大家课后可以想一想,试一试,多次实验后判断优劣,采用较好的办法。科学就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中形成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观察、探究实验课。也是一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合作交流中,在实验设计中,在实验体验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思维的方法,创新点不断呈现,我也感受着学生的成长,教学的幸福。
1. 体现了学习目标多元化原则
“自主学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又使人具备再发展的能力。因此就学习目标而言,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目标有着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把学生看做容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只为了传授知识,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也只能获得单一的知识。而“自主学习”则立足于人的发展,将学习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呈现三维——多元化趋势发展。
比如我布置有特色作业“小调查:鱼类的外形、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特点在一些行业中有所运用”,我相信,在学生收集资料过程中,在下一课的发布会的展示上,学生会深切感受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样给予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爱科学的精神。
比如在“探究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学生想到剪鱼鳍,简单方便,效果明显但有点残忍,用捆绑固定的方法,虽保护了鱼,但比较麻烦,不容易操作,效果上也欠缺些,还有同学想到了局部麻醉的方法,既保护了鱼又安全,效果好,不过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论什么共同点是对单一鳍的控制。旨在突出学生思维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并珍爱生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有机整合。
2. 体现学习过程参与合作的原则
本节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兴趣和好奇心,全体学生都以积极地状态参与学习。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实验方案设计时,真的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讨论、分析、判断、反驳,充满自信,在得到大家的认可时,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让我感动,我真实地感受到“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培养自主性,一定要主动参与,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全程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本节实验课上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集体观察,小组的方案设计,小组的实验操作,小组长的评价总结。老师倡导小组的分工合作,交流指导,合作学习成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它强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便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南师大附中新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