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汉语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相关问题

来源 :当代语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旭辉(2019)认为汉语“起来”中动句的动词前不接受施事性的副词修饰,因而是非宾格句,表示状态变化.但真实语句表明中动句的动词前可以接受施事性副词修饰,说明汉语中动句具有施事性.中动句语义结构上存在施事,虽句法上没有实现为主语,但可表达为其他成分.因此,汉语中动句不是非宾格结构.从认知语法视角看,中动句表示动词的受事(工具或处所)能使施事在与其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某种特性.受事(工具或处所)具有致使性,因而实现为主语,“起来”后面的成分表达为补语.改变动词论元结构的不是“起来”,而是中动构式本身.“起来”在中动句中不是表示状态变化,主要通过转喻表示动作的过程.在各种类指性的基础上,中动句产生了可能的情态意义,从而失去动态的事件意义.
其他文献
《清风亭》是戏曲传统戏中的经典,演绎逆善遭恶报的思想主题,其内容与大众世俗心理与价值观的契合,以及剧中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衰派老生“张元秀”苍迈刚毅的舞台造型和善良大义之品格深受观众喜爱,使该剧数百年来久演不衰而历久弥新.我从事秦腔老生行当表演三十余年,塑造过许多戏曲舞台须生形象,却唯独最钟情于“张元秀”这一角色,陶醉其中用激情演绎人物悲剧之美.
期刊
戏曲舞台的程式是为了表现舞台剧中人物精神、情绪、行为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舞台上,艺术人物的丰满,除了精神情感内外换置相融合外,戏曲程式也是包裹诠释人物外在形象呈现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艺术是感性的,更是对人精神意志升华、开悟的提点和鞭策.为了塑造碗碗腔《万福莲》中谢瑶环这一角色,笔者以戏曲舞台的程式为基础,通过对剧本中谢瑶环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用自己的表演方式以及戏曲专业技巧来呈现人物在戏剧矛盾冲突中的精神魅力,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不断地激励自己、感悟生活、塑造人物灵魂.
期刊
陇南影子腔,原名“灯调” “灯影子”,简称“影子腔”,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经挖掘、整理、改革,于20世纪50年代末搬上舞台,定名为“陇南影子腔”.该剧种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现在仍流行于甘肃省南部和中部的礼县、西和、康县、武山等十余县,是甘肃省独有的古老地方戏剧种.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与乡土文学有关,洪子诚先生曾说过,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文学就产生了“一体化”进程.进入五十年代后,“一体化”在文学中的表现越发明显,一直到九十年代才有一个转型的发生.就是在这“一体化”发展中,当代文学也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一体化”不仅没有抹消中国文学差异化的“地方性”,反而使它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凸显.高邮之于汪曾祺,北京之于王蒙,浙江之于余华,西藏之于马原,苏南村镇之于苏童,江南之于格非……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新都市文学”、“新京味小说”、“新海派小说”
期刊
爷爷说:“我们的仇,别人报不了,只有军仔能报.”rn爷爷从眼里伸出手,把五岁的军仔往想象的高度拔,恍惚间,军仔爸立在面前,横眉冷眼地看着他.爷爷着急忙慌揉眼睛,将军仔爸揉成一堆白色的眼屎,随手往衣服上抹,卡住膝盖,龇牙咧嘴蹲下身,摸摸军仔的头,说:“个头天天一个样,吃到哪里去啦?心焦.”rn奶奶说:“指望军仔报仇,就怕靠山靠不着,靠水无下落……”rn爷爷抢断奶奶的话:“不指望军仔,你说指望谁?”rn军仔没长耳朵似的,不管爷爷奶奶叨叨啥,旁若无人只顾吃,三下两下,将手里的饼干塞进嘴,腮帮子鼓成两只小皮球,双
期刊
谈这个主题前,我们首先问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是好的小说?是充沛的语言、精妙的故事还是高端的写作技巧?皆是.但是,在这些之上的,首先是作品打动读者的能力.无论是何体例、何题材的优秀小说,都应是自然质朴的.席勒曾说,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就是寻求自然.直到今天,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作家灵魂的唯一火焰.自然性给予作家一种能力、一种恩惠,这样,一位作家的文字不会感到虚弱,而是踏实的、有质感的,它令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定地传达一种思想内核.
期刊
小说寄予了作家对于生活的思考.短篇小说在片刻中寻找生活的哲学意味,中篇小说更耐心地拷问人生,而长篇小说则是在无数相似而不相同的命运中探索规律.真诚地面对生活的作家,都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能够探寻和反思生活的本质.当代小说的实践,虽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对于丰富生活的全部探索,但在一代又一代作家的诚恳书写之中,文学世界逐渐地复刻了生活的面貌.本期所选的诸篇目,正是对于生活本质思考的杰作.
期刊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 (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
本文探讨以“北京这座城市”为代表的汉语同指语结构的句法构造与生成,提出一个由句法负责结构搭建、语义-语用负责语序核查的生成方案.句法上,本文认为同指语结构以一个零形式成分为核心,取严格二分的构造,结构表层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分居词组的标志语与核心的补足语位置.该句法方案允许同指语结构相互嵌套,因此可以生成理论上无限长的同指语结构.语序上,本文基于表达上的经济性考量和对事实的概括,提出“精准项居后原则”用于核查同指语结构内部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语序,该原则规定在指称和描述的精准性上更高的直接组成成分必须居后.本
近年来,精准教学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脱离甚至违背教育初衷的隐忧.为弥补当前精准教学的这一不足,促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在反思传统的精准教学和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回归教育学的精准教学,并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精准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精准教学细分为精准导学、精准目标、精准研学、精准诊断、精准干预、精准反馈、精准评估、精准反思和精准拓展等九个方面,并以人机协同作为首要原则对整个模式进行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