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教师往往将中考成绩视作学生初中生涯的完美句号,而忽略了学生的后续发展。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是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原生点”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和加深。因而只有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具备较高的物理素养,才能使学生较好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初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才能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架好“桥梁”。
一、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学习情感及态度的波动较大,初中物理教师只有从兴趣入手,才能使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期待,形成自信,养成习惯。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了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素养,进入高中后,能延续自信,激发斗志,才能挖掘出智慧的潜力。因此,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的动力来源,是人类进步的潜在资源。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欲知而未知之处设置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潜在的能量得以不断地释放。
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请学生猜想乒乓是否下落。在未做实验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球会下落,因为球受重力的作用。实验结果,乒乓球不仅没有落下,还被吹贴在漏斗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而使他们感受到问题研究的迫切性。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探究实验,提高实验素养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中学生细致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测量、抽象的分析概括是完成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要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实验探究。
例如,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实验时,需要学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怎样比较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怎样研究通电导体电阻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怎样研究导体中电流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思考,对实验方案的合理设计,以及探究实验过程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该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尤其是“电流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通常学生设计方法是:控制通电时间相同,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同一个电阻丝上电流的大小,观察所在液体温度的变化。实验中学生常忽视电阻丝通电后温度升高,再通过改变电流做比较实验时,该电阻丝已有较高温度,电阻值会变化,进而影响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分析、交流,可使学生实验探究的品质和素养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打好基础,同化知识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为此,初中教师要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对比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寻找知识“衔接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作好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进入高中后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作好铺垫。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在“衔接点”、表达方式、思维特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好地使初高中物理教学“接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初中生在进行简单电路的相关计算时,不考虑电源、导线及电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这部分电阻虽小,但足以影响整个电路。有了这个潜在认识,学生就可在高中学习时及时接受和修正以前概念中的错误和漏洞,避免因思维定势,对电源内阻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消极抵触。
当然,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和衍生新知识,学生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学习能力,包括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渗透方法,缩短落差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多,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少。而高 中物理教学重视理论分析和推导,定量研究较多,要解答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例如,高中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解决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常用“整体法”,但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解题经常错。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物理教学应在分析处理相关问题时渗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尤其要在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衔接点”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初中学生对高中物理的重要解题方法和基本技巧有初步的认识和浅显的了解。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在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一些也许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四、对比课堂,提升效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以实践和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注重以问题情境和活动为学习载体,课堂活跃,但知识容量较少。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增多,课堂知识容量大,课堂气氛相对比较沉寂。这一强烈的反差容易让学生在高一时就不适应,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课效率。要提升课堂效率,必须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联系,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各种形式,相互对比课堂,了解特点。笔者曾听过一堂高中有关摩擦力的公开课,在分析汽车启动时轮胎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时,教师分析清晰而有力,学生反应却很迟缓。原因是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对驱动轮与从动轮没有认识,当然也就无从分析了。笔者曾在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辅导中,围绕摩擦力方向作过专题指导。可利用一辆电动遥控车模拟实际情景,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启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因而学生很快就区分出了驱动轮。然后,将遥控车放在实验台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纸,启动后,观察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通过直观教学,创设思维情境,使问题迎刃而解。
初中物理是以丰富多样的形象思维为主的,而高中物理则以复杂、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因而初中物理教学应适当渗透抽象的逻辑思维训练,以便建立一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平缓的适应过程。
总之,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教学,应从学生长远发展中寻找突破。分析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研究学生,反思与探索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盲点,才能真正实现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张骏,张宜宽.物理难学与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5(5).
[2]李慧.浅谈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J].新西部,2010(10).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学习情感及态度的波动较大,初中物理教师只有从兴趣入手,才能使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期待,形成自信,养成习惯。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了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素养,进入高中后,能延续自信,激发斗志,才能挖掘出智慧的潜力。因此,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的动力来源,是人类进步的潜在资源。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欲知而未知之处设置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潜在的能量得以不断地释放。
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请学生猜想乒乓是否下落。在未做实验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球会下落,因为球受重力的作用。实验结果,乒乓球不仅没有落下,还被吹贴在漏斗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而使他们感受到问题研究的迫切性。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探究实验,提高实验素养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中学生细致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测量、抽象的分析概括是完成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要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实验探究。
例如,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实验时,需要学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怎样比较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怎样研究通电导体电阻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怎样研究导体中电流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思考,对实验方案的合理设计,以及探究实验过程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该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尤其是“电流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通常学生设计方法是:控制通电时间相同,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同一个电阻丝上电流的大小,观察所在液体温度的变化。实验中学生常忽视电阻丝通电后温度升高,再通过改变电流做比较实验时,该电阻丝已有较高温度,电阻值会变化,进而影响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分析、交流,可使学生实验探究的品质和素养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打好基础,同化知识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为此,初中教师要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对比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寻找知识“衔接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作好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进入高中后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作好铺垫。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在“衔接点”、表达方式、思维特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好地使初高中物理教学“接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初中生在进行简单电路的相关计算时,不考虑电源、导线及电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这部分电阻虽小,但足以影响整个电路。有了这个潜在认识,学生就可在高中学习时及时接受和修正以前概念中的错误和漏洞,避免因思维定势,对电源内阻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消极抵触。
当然,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和衍生新知识,学生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学习能力,包括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渗透方法,缩短落差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多,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少。而高 中物理教学重视理论分析和推导,定量研究较多,要解答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例如,高中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解决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常用“整体法”,但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解题经常错。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物理教学应在分析处理相关问题时渗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尤其要在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衔接点”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初中学生对高中物理的重要解题方法和基本技巧有初步的认识和浅显的了解。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在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一些也许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四、对比课堂,提升效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以实践和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注重以问题情境和活动为学习载体,课堂活跃,但知识容量较少。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增多,课堂知识容量大,课堂气氛相对比较沉寂。这一强烈的反差容易让学生在高一时就不适应,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课效率。要提升课堂效率,必须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联系,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各种形式,相互对比课堂,了解特点。笔者曾听过一堂高中有关摩擦力的公开课,在分析汽车启动时轮胎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时,教师分析清晰而有力,学生反应却很迟缓。原因是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对驱动轮与从动轮没有认识,当然也就无从分析了。笔者曾在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辅导中,围绕摩擦力方向作过专题指导。可利用一辆电动遥控车模拟实际情景,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启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因而学生很快就区分出了驱动轮。然后,将遥控车放在实验台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纸,启动后,观察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通过直观教学,创设思维情境,使问题迎刃而解。
初中物理是以丰富多样的形象思维为主的,而高中物理则以复杂、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因而初中物理教学应适当渗透抽象的逻辑思维训练,以便建立一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平缓的适应过程。
总之,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教学,应从学生长远发展中寻找突破。分析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研究学生,反思与探索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盲点,才能真正实现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张骏,张宜宽.物理难学与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5(5).
[2]李慧.浅谈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J].新西部,2010(10).
(责任编辑 易志毅)